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敲開佛性

  敲開佛性

  

  文/噶瑪天津仁波切

  

  本初清淨之際,人與佛是沒有分別的;後來人執著于六塵外境,以幻爲真,所以産生了顛倒迷惑,沈淪于生死大海,而不自覺。本初清淨的佛,即爲「普賢王如來」,亦有人稱之爲「本初佛」。那「佛性」是什麼?簡單來講,就是「離一切所思所想,亦非空白」。

  

  人人都具有佛性,只是尚未啓發、亦不知如何開顯,因此需要上師的指導;佛性不假外求、不需向外尋覓,但必須透過法門修行,方能了悟。開顯佛性的法門只有叁種,那就是「大手印」、「大圓滿」、「中觀」。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衆生雖然具有佛性,但被過去累世長久以來,自己造作的業力所惑,執著是非、愛恨、空有、得失……等二元對立假相,因此佛性無從顯現。同時又被當下此生的業力所障蔽,自心隨外境而擾動、或被妄念緊緊纏縛。煩惱障、無明障、困惑思想,致使大家每每以凡夫的世俗聰明判別一切,卻自我局限在實有、真假、時空、善惡、道德各方面,無法超越界限,真正體會人世的無常與背後的真理,而任由業力牽引,追逐外在感官的滿足與擁有。如那水中月影,隨風波動,人不正也如此嗎?這就是衆生性。

  

  佛陀具足佛性,且能將自身佛性開顯,不被外境所惑,達到全知的境界,以悲智雙運行利生事業。衆生的佛性,猶如金礦、亦如蒙塵的鑽石,只要善加提煉、清淨,將雜質銷融、塵垢去除,則黃金的光澤、鑽石的璀璨,自然顯現。修行在于修心,修心唯一禅定。

  

  用現代話來說,佛性就是「愛」,全然的愛;沒有選擇、沒有思想,只是愛;超越情感、超越執著,只是愛。諸位,當你心中生不起「愛」時,表示你進入了冬眠期,趕快醒過來吧!否則,你將錯過春日的無邊美景。但愛意處處時,則須避免錯愛。愛是一種至情的人性光輝,然應無私無欲。

  

✿ 继续阅读 ▪ 本來面目談歸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