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上的唯識義▪P2

  ..續本文上一頁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又如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濁酒杯。”同樣是秋天,各人心情不同,所現各異,足見外境不實,唯心所現。

   通常我們同看一部書時,也往往所見不一,如魯迅研究《紅樓夢》時說:經學家見《易》,道學家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者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闱秘事。同樣是佛教經典,無神論者看來,是迷信;是鴉片;佛弟子認爲是真理,是准則。良由認識不同,所見各異,說明了各人所緣境界,是各人自心所現的。

  五、從實踐上體驗唯識

   唯識學又稱瑜伽學,唯識宗的最根本論典稱爲《瑜伽師地論》。

   瑜伽,漢澤相應,是智與境,或行與理的一種契合。瑜伽師是叁乘行者,由聞思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輾轉調化諸衆生者之稱也。

   因此,印度的瑜伽師,也就是中國所說的禅師。《瑜伽師地論》是叁乘瑜伽師修行所依的論典。

   唯識學之所以又稱瑜伽學,主要因爲諸法唯識理論的建立,不但出自如來親口宣說的經典,更重要的是還有瑜伽師的親身體驗。正如前面所引《阿毗達磨大乘經》所說的叁種勝智隨轉妙智:一、得心自在菩薩,即八地以上菩薩,能隨他的增上勝解力,使諸境顯現,如變大地爲黃金,攪長河爲酥酪,變火爲水,變水爲火,隨心所想,所變皆成。

   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隨其所觀苦、空、無常、青、白、赤、黃、不淨、清淨,都能顯現。叁、得無分別智者;在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境相都不顯現,由此說明外境不實,唯心所變。

   《攝大乘論》在論證唯心無境時引用偈頌,以說明類似的道理。

   如《攝論-所知依品》說:

   難辦斷難遍知,應知名共結,瑜伽者心異,由外相大故,淨者雖不滅,而于中見淨,又清淨國土,由佛見清冷。是說外界不實,于同一處,染者見染,淨者見淨。同論又引頌說:諸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

   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

   瑜咖師隨著種種不同勝解,顯現種種不同境像,從實踐的經驗中體驗到諸法唯識,應該說這是促成唯識理論建立的主要原因。

  六、從業力上說明唯識

   外境雖然不實,但在我們業力相似的人類看來還大致相同,如果依業力不同的各類有情所見去看,則大相迳庭了。在唯識家的經論中往往喜歡引用這樣的一個例子,作爲唯識無境的論證。如《攝大乘論-增上慧分》:鬼、傍生、人、天,各隨筆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個頌古人稱爲一心應四境,是說于同處,如我們所見的江河流水,在具足福報的夭人看來,是青色的琉璃世界;在罪業深重的餓鬼看來,成爲一團猛烈的火球,或是一堆穢濁的膿血了;在傍生界的魚蝦見了,則是一座美麗的水晶宮,爲安身立命之所在。這說明了客觀上沒有獨立的境界,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是隨著我們的業識所變現的,所以各類有情所見不同。

   與《大智度論》相同的是,在莊子的《齊物淪》中,也有類似的說明。論中說:人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息腰痛或半身不遂,泥鳅也會這樣嗎?人爬到高樹上就會驚懼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這叁種動物到底誰的生活習慣符合客觀實質?毛嫱和西施是世人認爲最美的,但是魚見了就要深入水底,鳥見了就要飛向高空,麋鹿見了就要急速奔跑,美色的標准究竟如何確定呢?業力不同,所見各異,足見境隨心變。

  七、從譬喻上顯示唯識

   唯識無境的道理,不但在理論、實踐方面可以論證,即使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體驗到,因爲任何人都要做夢。

   我們姑且不去考察人爲什麼會做夢,只想談談夢中境界。誰都知道夢境是不實的,可是對于一個進入夢鄉的人,卻會把他當做真實境界。譬如有人在夢中去春遊,迎著明媚的陽光,和煦的春風,聽著小鳥的歡叫,看到萬紫千紅的花木,踏在郁郁青青的草坪上,一路上談笑風生,心曠神怡,醒來時內心依然充滿著喜悅;如果夢到軍隊打仗,聽到隆隆的炮聲,飛機的轟炸,人馬的嘶叫;或夢到獅子虎狼迎面撲來,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被嚇的驚叫,覺醒了猶惶惶不安,汗流浃背。不實的夢境,在夢中卻是那樣逼真,醒後才知道虛幻不實。可知我們現在所緣的一切境界也和夢境一樣,唯心所現。

   難曰:夢中人固然不知道夢境的虛幻,等到覺醒後才會知道;那麼,我們現在不是正處在覺醒時,爲什麼不知道現前境界的不實呢?

   答曰:我們現在也是處在無明大夢中,無始以來從未醒悟過,所以見到的一切,都錯誤的執以爲實有,假使從無明夢中醒來,證得無分別智時,自然知道外境的虛假。正像人在夢中,不知夢境的虛幻,覺醒才會知道;同樣的,衆生處在無明大夢中,不知外境不實,一旦通達無分別智時,才知外境不實。

  八、從釋難以成立唯識

   唯識理論的成立。在小乘學者或世俗外道看來,仿佛不但同現實相違背,就佛教自身的教義去看,也是自相矛盾的,因此,紛紛提出疑難,攻擊唯識無境思想,論主爲了回答這些問題,撰寫了《唯識二十頌》,又在《戍唯識論》卷七也將外人的疑問歸納爲九難,並釋九難以成唯識,現綜合二論,敘述大意如下。

   難雲:如果心外無境,現見世間事物處所一定,時間一定,衆多有情同見一境,外境有作用。應該怎麼理解呢?

   答雲:唯識所變之理,非如幻師魔術,,說變就變,說有就有、必待名言種爲因,共不共種爲緣,因緣和合,方能顯現,所以唯識之境有處、有時、共見一事,作用得成,下以二喻顯示。

   ①用夢喻釋叁難:境隨心變亦有處有時有作用,如夢境。夢中所緣的境界也有一定的時間、一定的處所;如遇恐怖景像,也能産生驚嚇的作用。可知所緣境界雖然定處、定時、有作用,也是識所變現的。

   ②用餓鬼膿河喻釋第叁難:膿河是不實的,然在共業所感的餓鬼卻同見膿河,故知外境雖然不實,不妨所見相同。

   2.難雲:如果唯識無境,爲什麼經教中說有色等十處?

   答雲:世尊設教有密意說和顯了說,十色處是密意說的,因爲如來爲使聲聞人悟入生無我,乃于五識之能生種子及所變相分,施設內五處和外五處。這十處實際上也是不離識。又因爲心外實色沒有,如來複說唯識教,希望有情由此而悟入法無我。

   3.難雲:色等外境是極微所成,現量證知,怎麼能說沒有呢?

   答雲:所言極微實有不成,以彼如有形相、質礙,還可分析,何以稱爲極微?如果沒有形相、質礙不能集成瓶衣等色。又前五識緣色等境時,並沒有執爲心外實境,執以爲心外實境的是意識虛妄分別,不是現量。

   4.難雲:得他心智者緣他心爲境,而他心在自心之外,如此豈不是緣心外境界了嗎?

   答雲:他心智者緣他心不是親緣,而是在自心中現起他心影像爲親所緣緣,尚不出自心範圍、所以他心智並沒有緣心外之境。

   5.難雲:盡管不親緣外境,但在自心之外既有他的異境,怎麼能說是唯識呢?

   答雲:所謂唯識並非單指某一個人的心識,它包括了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聖者凡夫,他們在緣境時各各緣取心內之境,即甲者所緣不離甲者識、乙者所緣不離乙者識,所以稱曰唯識。唯是簡別心外實色,顯示了諸法皆不離心。、此外還有許多疑難的解釋,詳見《成唯識論》、《唯識二十論》,此不贅述了。

  九、結束語

   以上從經教、理論、實踐、譬喻、釋難的六個方面,充分說明了一切諸法都是唯心所現,離心之外沒有實境。然而經論爲什麼要成立唯識呢?因爲凡夫無始以來執有心外的實我實法,由我執起煩惱障,依法執起所知障,由二障造作諸業,以致招感生死輪回苦果。今說唯識正顯唯心所現的緣起道理,由通達緣起就能證得我空法空,斷除煩惱障、所知障,從而圓證菩提、涅槃之果。所以唯識學建立唯心是爲我們轉迷成悟、轉識成智、離苦得樂的方便。

  

  

《唯識學上的唯識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幸福人生的原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