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心經
文/噶瑪天津仁波切
佛法的智慧是超越世俗的,非一般俗智。般若心經乃大乘經典,主要是解釋一切實性空理。中國人特別喜歡讀誦心經,除了讀頌外,若再加上研究文意,將有助于初學者了解「空性真理 」。
我如是所聞
有一次佛陀與許多修行衆(比丘僧)及大菩薩衆一起安住在王舍城的靈鹫山,當時世尊正進入一種「深遠的禅定」之境,是時觀世音菩薩也正在實行深遠的「超越智慧的圓滿定」時,而觀照到一切衆生都是五蘊所構成;然而其五蘊自性皆無實體(空)。
此時長者舍利弗承佛威神力,向聖者觀世音菩薩請示:「 假使有那一位善男子或善女人,希望實行深遠的『超越智慧之圓滿法』時,該如何學習呢?」于是觀音大士便對長老舍利弗說:「 舍利子,凡是有那一位高貴的男士或高貴的女人,希望實行深遠的『超越智慧的圓滿法』時,都必須如此觀察省覺,『 一切衆生都是由五種要素(五蘊)構成妙有,但諸要素的自性都是無實體的真空。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就其『色』來說,色蘊(物質現象)的真空定義是,一切外在物質的顯現,其自性是沒有實體的(空性)。沒有實性的物質就是現象。因此實性真空也不會從物質中消失。假有物質也不會從實性真空中離異。
若以火爲喻,火苗由木頭燃燒而來,但火本身卻無實體可言,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舍利子!如此所有存在的東西,都具有非實體的特色,所以它不是生起,也不會消滅,不被汙染,也不離染汙,不會減少,也不會增加。
舍利子!因此在沒有實體的虛空中,就沒有真正物質的存在現象,所以沒有感覺,亦無表象,沒有意識作用,及沒有知受(此五種要素,即五蘊)。沒有眼、沒有耳、沒有鼻、沒有舌、沒有身、及沒有意(六根)。沒有形色、沒有聲音、沒有香氣、沒有味道、也沒有觸的對象,及沒有意念的對象(六塵)。沒有眼的能見,沒有意的能知、所知(十八界)。沒有覺智、沒有癡迷、更沒有覺智迷的滅盡、甚至于沒有老死、及老死的滅盡;沒有苦的苦惱,苦的結集,苦的滅盡及滅苦的道(四聖谛)。沒有智慧、沒有所得(任何的東西)以及沒有無所得。
超越智慧的圓滿法門
舍利弗,因爲沒有其所謂真正取得擁有的緣故,凡是能依止諸菩薩的『超越智慧的圓滿法』有修持的人,就能過著心無罣礙的生活。因爲心無罣礙的緣故,所以這種人能沒有恐怖,並且遠離一切人生的顛倒夢想,如此就能安住永遠平安的境界。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諸佛也都依此『超越智慧的圓滿』法門,而達到『體證無上正確的完全開悟之圓滿覺境 』。
因此大衆應該知道,超越智慧的圓滿真言是大明智的真言,是無上的真言,是無與倫比的真言,是消除一切苦惱的真言,因爲此真言不是虛僞不實的,所以是真實的。在這超越智慧圓滿的法門完成當中,所說的真言,大意就是這樣:「超越者,再超越者,證得光明覺境者,完全無漏了達自性者,覺悟者!甚希難有!」
信受奉行
舍利弗!菩薩應該如此學習深遠的『超越智慧的圓滿法門』。此時觀音菩薩說完後,世尊正從甚深叁昧禅定中起來向聖者觀音菩薩表示贊言說:「 很好,很好,善男子,正是這樣,應該照這樣,實行深遠的『超越智慧的法門 』。如你所說的法都被已證悟的人們(如來)及可敬的人們(阿羅漢)所喜歡。」
如此說完時,長老舍利弗,聖者觀世音及一切大衆、天人、阿修羅、幹闼婆與世間的生存者都非常喜歡世尊所說的話,因此,「 超越智慧」的心經也就圓滿的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