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夜的開示(一)—禅修
日期:97年6月25日
地點:文殊院二樓
禅修當以大日如來七支坐法,身體的調伏要靠自己平時的運動以及適當的營養。完美的坐姿,是爲了對應諸佛皆以此蓮花坐姿而開悟,成就正等正覺。爲了能夠在未來,我們也可以如諸佛成證悟般,完美證得菩提,所以我們應當要努力學習七支坐法。
禅修的次第包含止息、觀照與止觀雙運。過去我們曾經好幾次提到,大手印的禅修,止中有觀,觀中有止,雖然是依「止」做爲禅修的基礎,但是此「止」並非如一般顯宗所謂的小止觀、大止觀般的止息。
止息分爲有依與無依。有依之中,爲了要調伏眼識,分爲依「清淨」與「不清淨」。初學者所依不清淨,是以石頭或者是藍色的花朵,來作爲調伏眼識的所依。故一旦眼識能夠在剎那之間安住在于所觀照的所依物之上,而心不再昏沈與掉舉,這就算是第一個階段的圓滿。爾後就可以依止清淨。所依清淨是指佛像,佛像可以是實質的佛像,也可以是如唐卡般的佛像。依止佛像的前提,可以由大而小,由整尊的佛像一直到最後的眉心,這過去都曾經教過,也有些許弟子有按著方法在修習。
禅修是唯一可以調伏心的法門,因爲初習者當一坐下來之後,會發現到念頭比過去沒有學習禅修時更加旺盛,這是好的開始,不要喪氣。因爲初學禅修,在修止息的時候,所發現到的念頭比未修之前增盛,並不是修了之後才增加,而是本來就那麼多,只是過去未修之前從未發現,所以這是值得鼓勵的。對于念頭的認知,當了解心無形色大小,心亦不可觸、不可摸、不可得,但是由此不可得的心,自然的,會顯現各種念頭,因爲這是心具有光明的特質。心本來即是空,而此空中遍滿光明;心是光明與空的雙運,就像是虛空一樣。虛空之中會有各種雲朵顯現,而做各種不同的變化。雲來自于虛空,消融于虛空,雲朵並不需要特別的加以對治清淨,同樣的念頭來自于心,也消融于心。所要清淨的不是念頭,而是我們對念頭的分別,這個分別是我們所要清淨的。
如何對念頭産生分別?是因爲我們誤以爲念頭就是心,而且相信念頭就是我的內心世界,念頭就是我的想法,念頭是真實的,所以會對虛妄不實的念頭加以取舍「要」或者是「不要」,而此作用也正是分別心。
諸行意爲先。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想法,而後才有行爲産生。所以調伏心自然要先認識念頭,在禅修之中認識念頭,不會被念頭所束縛、左右,那麼如瀑布般的念頭,在你正確的認知之下,一段時間之後,念頭就會逐漸地變少,猶如瀑布,萬馬奔騰落入水潭之中而靜止。調伏心所修止息也是如此,懂得如何進入止的意境,心自然可以調伏。持之以恒,是禅修無上的法門,沒有比這個更高超。就是坐,以正確的坐姿,就是坐,除了坐還是坐。以上是對禅修所作簡略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