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臺北祖菩道場皈依大典開示
時間:2008年11月22日
地點:臺北祖菩道場
皈依的意義
爲圓滿皈依的緣起,首先我爲今天求得皈依,正式成爲佛教徒的新弟子,念誦八聖吉祥文,期望今天的皈依帶給大家諸事吉祥。
皈依是爲令自己成爲佛教徒,與自己懂多少佛法無關。成爲佛教徒之後,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的心靈更加成熟穩定,內心的成熟意味著慈悲,內心的穩定象征著自己擁有智慧。佛教徒與凡夫是不同的,譬如同樣行善,凡夫所行的善,稱之爲福德,未來世不論輪回到哪一道,都可以獲得福報。成爲佛教徒之後,我們所行的善稱爲成佛的資糧,這是不一樣的。
有關于皈依的動機、皈依的對象、皈依的時間,以及皈依之後哪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皈依的功德等等,在《親近法》這本書之中講得很清楚,應好好研讀。
依止如法的上師
佛法僧叁寶,佛像─象征佛,經典─象征法,八大菩薩─象征僧寶。上師帶領你皈依,你就是佛教徒,你所皈依的是釋迦牟尼佛,不是某一位上師、法師。成爲佛教徒之後,想要修行,你必須要緊緊追隨你所想要追隨的如法的上師。
每一位佛教徒,此生之中有叁位非常重要的上師或導師,第一位就是皈依的導師,因爲是這位導師帶領你進入解脫之門;第二位是授業的導師。人的一生無關乎你的學問、身分,每個人都有迷惑、無法自我解放的時候,這時需要授業師來教導你,特別是佛法。不要誤會「師父領進門,修行看自己。」如果是讓你成爲佛教徒,然後就不管你了;或是丟一部經典給你、叫你坐在那邊,你就可以開悟,這是不可能的。許多的觀念、知識、佛學都必須好的上師、如法的上師有耐心的教導你。所以不能夠無師自通。
很多節目裏會通靈的、看叁世因果的,一個晚上、一個閃電、一個哈雷彗星來,他也可以開悟,這個是笑死人,不要相信這個。沒有師承的上師不要去依止。依止了,沒有任何功德,有時反而會有業障。如果你過去依止不如法的上師,他威脅你說:不可以離開,離開我你就會如何雲雲的。你就大膽的離開,我保證不會如何,因爲那不如法。你皈依或依止不如法的這些人,他沒有資格稱爲法師,你真的可以舍棄。
第叁種上師,最爲重要,就是讓你開悟的上師。所謂的開悟,是讓你體會空性,讓你了解原來這個叫做心,而不是念。一般我們不了解心,會把念頭當作是心,這是不對的。
簡單的說,皈依就是要進入解脫之道的門。希望今天的皈依帶給各位如是的功德,也祈求諸位真的能好好修行。
神聖的皈依
爲向上師祈求皈依,現在諸位向依止處,也就是叁寶、上師頂禮,發自于內心向上師祈求我要皈依。(拜叁拜,叁拜之後胡跪,雙手合十,虛掌如同捧著摩尼寶,兩個姆指交叉,左邊拇指在下,右邊拇指在上,這代表蓮花,雙手捧著蓮花。
跟著我念誦六皈依文。(藏文念誦)念的時候,內心要想,發自于內心。
「金剛上師請你眷顧我,我某某人,即刻起盡形壽,向二足尊,佛陀我皈依;離貪執,無上正法我皈依;無上之聖衆,僧寶我皈依。從今起上師請攝受,我願盡形壽叁皈依,南無皈依佛,南無皈依法,南無皈依僧。」
「太依諾」意即這是方便的皈依,你們要講「雷梭」,就是妙哉。
你們聽,彈指的聲音,也就是你們皈依的承諾,就如同彈指的聲音一樣,融入虛空,直到虛空壞盡之前,你們的皈依都存在的。
唱誦到俗名的人,請依序上來,我會問你「祖菩結巴覺盎?」,意即「你願意剪發嗎?」不是把所有的頭發剪掉,是象征式的。佛陀當年自己在古舍利塔面前把頭發剃掉,中國的解釋是說「剪掉叁千煩惱絲」,今天皈依猶如昨日死,今天已經獲得一個全新的人生。西藏式的講法是說,人的身體是很珍貴的,頭在身體之上,發在頭之頂,所以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發供養上師。
導師贈與法名、法衣和念珠。要拿法名或法衣的話,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這個代表「鳄魚」,意思是我的承諾就像鳄魚咬到東西絕不開口,這表示直到成佛爲止,我絕對不會舍棄。
(依序上前受皈依。)
(指導新皈依弟子披法披…)
領受皈依的戒文,你們擁有皈依的法名,我們是噶瑪噶舉傳承,所以法名的姓就是「噶瑪」,今年是「心」字輩,總共是二十一年一輪,所以二十一年前皈依的也是心字輩。
仁波切的囑咐
皈依之後有叁種事情要舍棄,有叁種事情應該要受持。
首先,皈依佛陀之後,不可以再皈依世間的神;皈依佛法之後,不可以傷害任何衆生的生命;皈依僧寶之後,就不可以與外道爲友。所以是佛教徒,不可以相信算命、通靈,甚至于你不應該相信命運,因爲命運操之在己。你要相信的是因果。對于惡業的顯現,應當要心生歡喜,這表示過去惡的因終于成熟,才會成爲現在的惡果,所以你應該要高興。重要的是當下不要再繼續造惡業。
第二件,皈依佛陀之後,凡是見到佛像都應該要生起恭敬心,如同恭敬佛陀一般。家中有佛像,哪怕只是一張小卡片,你都不可以亂丟,應當要放在清淨的地方。皈依佛法之後,凡是所有的佛經、法本,都應當要恭敬,不可以踐踏或撕毀。如果有破舊的,就念金剛薩埵百字明把它火化,或是送回寺裏面統一火化。皈依僧寶之後,凡是見到出家人,不管他是大乘小乘金剛乘,都應當要合十恭敬。即使是看到出家人的衣服,都應該要生起如同恭敬僧寶這般的恭敬。所以不可以去摸出家人,尤其女孩子到了泰國,不可以去摸他的身體、他的衣服。如果他有袈裟放在旁邊,不可以站在他的袈裟上,或者是坐在袈裟上面。這都是不尊敬的行爲,所以嚴格禁止。
第叁件,早晚都要勤修供養叁寶。一般大乘顯教叁皈依,我們是六皈依。早晚要勤修,念誦六皈依文,依止如法的善知識,所作的行爲應當要如法,以虔誠的心來持戒。
圓滿持五戒
皈依戒只有一樣,那就是不可傷害生命。其次,皈依之後要受五戒,五種戒律可以一次受足,也可以受一戒、二戒、叁戒、四戒,視個人的能力來受戒。
在家居士五戒,這是佛教徒無論如何都應該要遵守的。受持戒律意味著要自製,管理好自己的行爲。這不是約束而是保護。受戒就要持戒,持戒也不可以去執著戒律,這是更上一層才能理解。
在授五戒的時候,我會問:「願持否?」譬如在做生意的,你必須要飲酒才能夠活下去的話,而不是爲了貪口腹之欲,你自認不能持酒戒,所以我問:「願持否?」,你就說:「否」。你能夠持,你就說:「願持」。
五戒是所有一切戒律的根本,包括沙彌、比丘的戒律,都是以五戒再衍伸出來。五戒保護的是我們的身語意。不殺生是保護我們的身體不造殺業,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這都是身的戒律;不妄語這是口的戒律。不殺生包括不可以墮胎。不偷竊就是非己之物不可以占爲己有。如果按照印度佛陀住世的標准,大概是兩毛五以上的價值,如果未經過他人的許可占爲己有,去騙去偷去搶,這都視爲偷竊。淫有正淫跟邪淫。居士是可以允許結婚,跟自己合法的配偶有親密關系,這是正淫,不犯戒。如果是劈腿就犯戒。所以夫妻一起來受戒非常好,比法律還有用。
不妄語。其實「語」有四種,不妄語就是不可以妄稱自己已經開悟,自己有神通,然後跟人家亂講亂騙,說你背後跟了叁個,前面有兩個;或是講說你是我前世的某某某,我們前世姻緣還沒了,所以我們這一世還要再來了…,這都是亂講。妄語,指的就是指這個。
謊話呢?其實有善意的欺騙,有人快死了,你不可以跟他說:你快要死了,你不要再去看醫生浪費錢了。你不可以這樣子講,一定要記住,很多人都誤會這一點。你還是要安慰他:要好好照顧身體,生命是非常可貴的,多活一天就可以多行一日善。也許你會想這明明就是在騙他,但這是善意的謊言,這叫作方便語。
第五個戒律就是不飲酒。不飲酒包水果發酵都不可以,我想最好都不要喝酒,除非有一種叫做合和藥除外,這個藥必須要加酒。燒酒雞、麻油雞都算破戒。
好、我們來受五戒。各位一樣胡跪,雙手合十。
(受五戒)
領受居士戒律必須:以心來受持,斷五種應該舍棄的,並且以身語來受持。就像過去尊貴的阿羅漢一樣,想要依止隨行如佛行者,我們應當要受戒。
請跟我念誦以下的受戒文:
(受戒文)
「今在上師足前,諸位向尊貴的上師祈求授予居士五戒,如同往昔尊貴的阿羅漢,盡形壽舍棄殺生的行爲,如是我等也遵守佛陀訂下的戒律,不殺生。這是第一條戒律,我們當以受持令圓滿來持守。其次,願盡形壽能夠不予取,也就是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以及不飲酒而酒醉。」
我逐條戒律來念誦,我會問各位,你願持否?大家就依據自己最大的力量來領受戒律。
持戒是確保來生爲人,所以你下一輩子,想要再來爲人的話,就必須要行十善業。十種善業還是以五戒爲基礎,所以五種戒律非常重要。有人此生舍得布施但是卻不持戒,這種人來世要獲得人的身體是極爲困難的。
仁波切的祈禱
最後在圓滿的部分,我當爲各位祈禱,願從此之後大家可以迅速的獲得解脫,諸位的壽命能夠永固,心越來越堅強,不會被病魔、蘊魔、死魔以及煩惱魔所幹擾破壞。究竟來說沒有死亡,因爲死亡是一種假象,這一點是證得金剛長壽的口訣,你要相信死亡是一種假象,沒有真正的死亡。
「願諸位持戒無漏失,持戒清淨、持戒離執著,持戒證得戒波羅蜜。能夠追隨一切的佛來修學,究竟圓滿如佛般的功德事業,戒行清淨,沒有汙染永遠不毀壞,離一切的過失。願諸位此刻直到證得菩提爲止,身穿叁法衣大吉祥,語出大藏經大吉祥,意出戒定慧叁學大吉祥,願叁寶加被諸位此生永恒獲得大吉祥。」
皈依至此圓滿。
佛教徒的光榮
成爲佛教徒是一件光榮的事,各位也要以身爲釋迦一族,成爲如來的一家人而感到驕傲自豪。對如來家族要有貼身的自我期許,不要做出違背佛法的事情,不要傷害任何衆生。佛的門徒沒有敵人。如果有人障礙你、傷害你,那也是過去世你曾經傷害于他,所以應將敵人視爲是督導自己的人。
在修行的過程之中,我們要不斷地向傳承祖師來祈禱,在修行過程之中,我們需要金剛昆仲彼此相互提攜鼓勵,懂得人應該要教不懂的,而不是讓他感到無助仿徨。在修行道上,願我們從此之後,生生世世都能夠成爲金剛法侶。
憶念無常
對所有皈依的弟子,我有責任照顧你們,你們也有責任照顧自己,不要輕易傷害自己。特別是有了一些年紀之後,應該要更懂得珍惜當下,不要浪費時間,自己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不在乎此生你的事業有多麼成功,但問此生你積聚多少功德,在成佛道上積聚多少資糧。時間是無常的,世俗之中無有一物不是無常,但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無常,有一天無常也會降臨在自己的身中,那時你做了什麼准備?這是你必須要提醒自己的。
修行的基礎
多看書,多看我們已經出版的書。修行就是給自己時間,多聽聞、多培養慈悲心,這是修行的基礎。如果你懂很多,但是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你懂再多也沒有用。就像一本書、一本經典,你放在那邊,書還是書,但蟲會去咬它,所以要懂得用它。
無論你擁有什麼,不要小看自己,不要把自己當凡夫想,應該要想我是未來佛。當你在頂禮佛像時,你要這樣子想:佛祖啊,實在是因爲我比較懶惰,所以今天要拜你。不然遠古早之前,我們都一樣。頂禮佛像時,同時也是在頂禮自己的自性啊!不要忘了,不要把自己當凡夫想,然後把自己一切的行爲合理化,這樣子你不會進步。
有機會我願意將噶居寺所有的一切,包括噶居寺的佛行事業、利生事業,一一介紹給各位了解,因爲我們此生有幸,能夠一起來好好的行菩薩道。
(回向)
《2008年臺北祖菩道場皈依大典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