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智妙藥

  悲智妙藥

  (講于紐約市禅學會)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音調與藏語不同,實質與藏語無異,這顯示出我們都是以佛爲師。我們誦叁皈者,皆信佛陀所教,但我不能說佛教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最好的宗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所以應有不同的宗教來配合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疾病,要處不同的藥方,適予治療某病之樂,也許並不適于治療別種病。因此,論及佛教,我不能只說﹕『此藥最佳。』

  佛法衆多,而且甚深。有人說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種心學;也有人說佛教徒是無神論者。無論如何,佛教是一種理性的、深奧的探討人生之道,他不著重外在事物,而強調個人對內心發展的責任。佛說﹕『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師,就像醫生一樣,我能給你良藥,但你必須自服,必須照顧自己。』

  佛是誰?佛是身、語、意悉得清淨之人。某些佛經中說,佛之心,法身或真身,可視爲佛。佛之語或內在活力,可視爲法或教義。佛之身,可視爲僧或修道團體。這樣一來,我們又回到叁寶--佛、法、僧。

  如是之佛,有因無因?有因。佛是永恒的嗎?釋迦牟尼這位佛是永恒的嗎?不是永恒的。釋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乃一凡夫,爲惑所擾,心懷惡念,行不善行,跟我們差不多。然而,在佛教與法師的協助下,他逐漸淨化自己,終至成覺。

  經由與此相同的成覺之因,我們也能完全成覺。心有多種層次,最精細的層次是內心深處的佛性或佛種。一切衆生皆內具此一精細之識,而且藉修深禅與善行,都能將此識轉化爲純淨的佛果。我們的處境充滿希望﹕解脫的種子就在我們心中。

  要做好佛教徒,我們必須以修悲心與誠心爲主。對他人仁慈,我們可以于中學習減少自私;分擔他人痛苦,我們可以于中生起對他人福祉更多的關懷。這是基本法教。爲行此教,我們修深禅、修智慧,智慧增長,道德心自會加強。

  佛陀始終強調悲智雙運;好頭腦與好心腸應攜手合作。只重理智,不顧感情,會爲世間帶來更多的問題與痛苦。另一方面,若只重感情,不顧理智,則人與畜牲之間就沒什麼分別了。智與悲必須平均發展,若能如此,其結果將是物質與精神齊頭並進。感情與理智合作無間,才會産生一個和平、友愛的人類大家庭。

  問﹕『法』(DHARMA)的意義是什麼?

  答﹕DHARMA是梵文字,其意爲『持』。廣義來說,『法』指一切現象,因爲每一現象皆有其本質。不過,從『法』與世間的關系來看,『法』指任何一種修法,能維護在世修此法者,使其免于某種恐懼。這種維護所要避免的可能是苦果,也可能是苦因--煩惱。我們企求製心,能製心的修行就是『法』。『法』能暫時令人免于恐懼,也能最後令人脫離那一人煩惱就會産生的可怕、惡劣的情況。

✿ 继续阅读 ▪ 唵嘛尼貝美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