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五日(二):淨土教與濁土教
我們在法則的大是大非上,還是要很嚴肅的。因爲它是個方法,即不管果地教也好、因地教也好,都是沒有錯的,就象雞語、鴨語都沒有錯,只是身份不同,果地教和因地教都沒有問題,只是角度不同。
我們來談一談“二土教”,區分一下。
二土就是淨土與濁土。
現在所談的淨土實際是諸佛的報土,在淨土法門的傳承機製中都會談是報土,說淨土若不是報土,那濁土是什麼土?濁土不能說是報土,一般說是化土。
報身佛所安住的,那一定是淨土;化身佛安住的,一定是濁土。所以在阿彌陀佛的應化土中,他也有取滅,甚至說極樂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佛是什麼佛,阿彌陀佛滅以後觀世音、大勢至等等相繼成佛,都有授記,這是化土。
藕益大師判——報土有始無終,所以就無量壽、我無量光啦。有始,成佛已經十劫了,那就是開始了;無終,就是沒辦法稱計。這就是所謂的報土,報身佛所攝。所以《無量壽經》寫的是報土的東西,它不講阿彌陀佛涅槃以後,觀音菩薩怎麼來做補處、成佛。但有對化土記載的經典,化土有始有終。
這樣二土之教就好區分了,其面對的有情就不一樣了。報土,因爲有始無終,那你往生吧、往生吧、往生吧……,因爲它沒有結束。化土呢?你往生到那個地方,它哪一天沒了,消失了,就是說往生化土不安全。
所以報土是我們往生的真正皈依處。它安穩、圓滿、清淨、無有終滅之時。你說這不是常嗎?不是,它講的是順性。阿彌陀佛的應化土的記載中,也有說——若有人十日十夜稱念阿彌陀佛,往生彼國,若阿彌陀佛在世,若阿彌陀佛不在世。不在世,那可能觀音菩薩就成佛了。有人始終稱念彌陀名號,無有間斷,對此人則佛不取滅,那就是往生報土,即使往生化土了,佛也不取滅,因爲它是應化土,它的始、終是根據衆生的量而表現的。其限量表現是有始有終的,其內容是不一樣的,差異十分大,二土教的差異,若是被混淆了也很麻煩,而很多人就把它們就糅合到一起了。
二土中的教法,即釋迦文教法與阿彌陀佛教法。
阿彌陀佛從來不說難的,釋迦文佛一定常說難,因爲什麼難呢?——因爲有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啊,有我們這個業力啊。
淨土教古德這樣判——彌陀所施教是以自身的願望而成熟衆生,稱爲“弘願門”。而釋迦佛的教法稱爲“要門”修持。
彌陀教法是攝化,釋迦教法是修持。這兩個詞不一樣的!爲什麼前者能攝化呢?因爲他是報身。後者爲什麼讓你修持呢?因爲他是應化身。應化身,他不引導你修持,那就沒有意義了。因爲濁土的應化身,就是我們有什麼想法,佛陀就會對我們的機施教。你需要修嘛,那就修吧,定散二善,叁福九品,好好修!這個沒問題。阿彌陀佛說不能修,修什麼啊?來我這兒就行了!那你也不能反對人家啊,人家是報土,不需要你修。你再拎個磚頭去啊?扛個瓦?放都沒地方放對不對?說“帶業往生”吧,把自己家那塊瓦帶過去,添磚加瓦。人家說這是報土,不需要,對不起。報土什麼都圓滿了對不對?你再添一點,減一點,都不對頭!
很多人學法,把這“二土”分不清楚,他就混淆;把“二種教”分不清楚,他也混淆。所以說,弘願者,果地教,報德所圓成。應化者,濁土所現,順應衆生對機施教,叁輩九品,不舍有情,他順著你的需要就是不舍你嘛。前者是普攝,後者也是普攝。
所以這兩個教法都沒問題,也就是雞語鴨語,兩個教法都很准確。我們還沒看到雞跟鴨打架的時候對不對?這個說你說錯了!那個說你說錯了!那肯定兩個人都說錯了,因爲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話。現在在我們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雞語鴨語的機會是最多了!但是我們要把雞語鴨語都判定是“對”!
濁土應化是順應衆生心所作爲的,就是順應我們的心念的,要門,即依我們大家的需要。果地教是暢佛本懷的,即弘願,依佛的願望、心胸而表達出來的。
定散二善、叁輩九品一定是順著我們大家的心智的,有的人說那個人能往生,那我就不往生了!爲什麼?他是壞人!他得罪我了!那佛說你先往生吧,他的事兒我們慢慢處理。要門是什麼呢?各人所需,真是千差萬別。
但是佛不這樣,他平等、圓滿地對待一切衆生——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鹹來我國!我等蒙攝受,無有疏漏的!這是佛普度衆生的本懷,暢佛普度衆生的本懷,那是他真正的心智的展示!
哎呀,有時候我們拿自己的心與佛的心一想,佛這麼大的心胸,我們還是小一點兒吧。叁福吧,修一修,對不對?九品,我們混個下品下生也好啊,起碼不輪回了!經常聽到人這樣說,再不搞也搞個下品下生吧對不對?挺安慰人的對不對?你看佛說的法總是有歸結處了,這叫修持。
什麼叫修?——你心裏不足,而來修,你要等持佛的功德,來印契它,使它圓滿。
什麼叫攝?怎麼攝呢?——抓住你不丟,把你融化掉了。他直接攝化我們,因爲報土有始無終,所以常攝化衆生而不舍。這個“不舍”就是無終,無間斷,所以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炎王光、智慧光、歡喜光等等無數光照耀著大家不舍,因爲它無終,它不會消失掉的。
在應化濁土怎麼能攝啊?他只能讓你修持,就是說你看隨哪個緣合適就去修持什麼,這個在淨土教法中我們就稱爲“因中果”,因爲它的因中也是有佛願的,要是沒有佛願你修不成,雖然你是從因地教修的,即忏悔啊、叁福九品、孝順父母等等很多作爲,這都是可以的,爲什麼呢?這是你的因嘛,你喜歡這個東西。那你還要依著佛陀的果、願,往生他的國土,要不然你也修不成。
報德攝化是“果中果”,就是說你隨順這個果,你還會成這個果,它是依報德攝化的。
二土教、因地教與果地教一定要分明!難行、易行一定要分明!這就是淨土的特質。你要是分不清楚,我們就是一壇爛泥到處抹,到處都是泥巴,你思想上糊裏糊塗的。這是個關口。
我們感覺著不踏實了,說現在坐飛機、汽車、動車都不合適,我背上行李,裝上糧食,帶上存折,裝上鈔票,我去走,走到南京去!走到北京去!高速車我不坐了,容易車禍。沒人管啊,別人叁個小時你叁個月,對不對?你安全嘛,安全第一。要門修持沒問題的,可以實踐。
那你說我不管了,他們把車修好了,我只管坐,速度快嘛。那又是一個效果,你也可以去實踐的。你可以對比實踐,就是用佛願佛力來念佛,來利益自他,你感受感受裏面是什麼內容?你順著自己的心願,自己的習慣,忏悔也好,功夫也好,少分地隨順佛願,也會有內容的。
這兩個門向來在淨土宗都是不相抗诤的,都是互融互解的,是互動的。要門是我們習慣性的東西,所以世尊先說叁輩九品、定散二善,導引衆生往生彼國,因爲要是直接說報德攝化,大家都嚇死了,怎麼把我抓走了怎麼辦?讓我失去作用?無始以來的因果失去作用了,突然把我抓過去了,這不行,我得慢慢來的。所以你要修證這個,你就了解要門。所以過去這兩個門都是同時弘揚的,但是久而久之,要門多一些,弘願門基本被湮沒掉了,近代大家才又提起,如印光法師後期,他主體就談這個,你看不管是他的哪一個經緒,比如《淨土五經一論》序,都是說隨順佛願與自力修持天壤之別,日劫相倍門,不可爲喻!又說淨土之法爲一切法之歸趣,一切行門莫不回歸于此法,此法如大海等等,他就極力彰顯這個內容。而開始他的行持中真是很認真地閉關啊、修持啊,不光他閉,來參訪他的真正願意修行的人一樣也閉關,老老實實地念佛。這都沒問題。它倆不抵觸。抵觸的人是很愚癡的,佛不講矛盾的東西,只是說暢佛本懷與暢大家的心理需要,後者要有對機施教,各因所需而施教,前者是普化十方,平等回施,無有障礙。此處不要怕耽誤時間,不要怕浪費精力,也要反複地去用功夫。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七月初一2011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