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二日(叁):不辜負這個安居
問:安居快結束了,有時候想起來難免心裏會發慌,不知道最後能夠達成一個什麼樣的事實?或者說這個學習要做到什麼,我們才不辜負這段時間的學習。
慈師答:
淨心 淨識 淨智 淨業 淨果 安心極樂
染心 染識 染智 染業 染果 迷失
實際五念門中談的沒有其他東西,最主要是通過對淨心、淨識、淨智、淨業的認知,使我們安心于極樂,它是這樣一個目的。
反之就是染,我們談“舍九界”,實際談的是舍染心、染識、染智、染業的這樣一個過程。
我們現在嚴格地說,除念佛以遠,可以說都是九界的染,不管是染心也好,染識也好,染智也好,染業也好,你逃不出這個東西!不過九界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此處說淨心也好,淨識也好,淨智也好,淨業也好,實際是安心極樂的一種方式。因爲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我們通過五念門的學習,在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來導引我們在這個淨心、淨識、淨智、淨業上來學習運用,他的本起是淨心。
因爲我們現在用的是識心,不管是染、淨二識,我們是分辨出來的,你不知道是染,也不知道是淨,你搞不懂,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用這個意識,六識也好,七識八識也好,我們不知道我們在用什麼。那通過學習所謂的舍九界、唯依佛念,實際就是淨心、淨識、淨智、淨業的一個方法,當然其最後的果報是淨果,那就是安心極樂。
五念門學習的本身讓我們脫離九界的迷失,也就是所謂的染果。或者說我們這個堪忍界是染心、染識、染智、染業所成的一個世界。這個“舍”的過程實際就是念佛的過程。
整個這個教法的機製——通過意識自在的修持,形成了我們對法界的一個擇取方便。不管是極樂世界是娑婆世界,是淨果是染果,實在是我們的意識所緣産生的事實。說“即心即是”大家有距離,說“所緣”,我們現在引導自己緣淨心、淨識、淨智、淨業,實際就是念佛、憶念彼國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菩薩的行爲,乃至說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的成就的所有內容,來反觀自心,或者印契自心,那我們的心就會淨下來,那我們的識也就會淨下來,我們的智也會淨下來,業也會淨下來。
那你說還有染智嗎?有染智。因爲智要分種類是很多的,象我們這個世俗中,我們都認爲自己是有智慧的,所有的作爲還都認爲自己有智。那麼“智”從九界中分出來很多果,也有很大的差異,今天我們誦《四分律藏》的時候,讀到比丘從第一相位到初果、第二相位到二果、第叁相位到叁果、第四相位到四果,這八相所宣化的實際是聲聞果。在彌陀的教法中,聲聞果還是染智。世尊講聲聞果乃是化城所現,不是究竟之地,但他們畢竟得到了叁明四智,畢竟得到了五眼六通,畢竟有極大方便,了知這個娑婆世界之之不可染、不可取,即他會舍棄這個世界,所以他是梵行與解脫道的成就,他從種種纏縛中真正解脫出來了。雖然如此,在淨土教法中,這個智也是染智,九界染智,他畢竟是聲聞界,他有法執分——親證于解脫道,親證于梵行,安住于果位,說“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爲後有”。
我們就在這一個教法中修持,大部分人都無望,因爲你不知道相位是個什麼狀態,果位就更不用提,什麼叁明,知現在知過去知未來,怎麼個知法?我們現在往往連貪嗔癡、財色名食睡最粗重的煩惱與蓋都不知道是什麼?現在讓我們去學五蓋,我不知道幾個人能出了財色名食睡這五蓋?說句實話,就是沒法談,一談基本上就把人開除掉了,不是說你不能修行,是你在這個修行中一步一步地走過,你要多長的時間啊?能堅持的又有幾人?不昏沈不掉舉的又有幾人?進趣這樣的善巧、有這樣意識的又有幾人?不是沒有,是少之又少,不足以施教。
並不是誇耀淨土啊,淨土這個法,它徹底!因爲我們要是稍微不注意,就會泛空,就會沒有個著落,所以這個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象我們在五念門中只要擇取一門認真地修持,好比說口業,稱念阿彌陀佛光明名號,與彼光明相應。這樣的如實修行者,有一個人,整個天下都燦爛!我們這個世界都會變得燦爛,不要說你這一個人!其他門亦複如是。我們真正地做一個修行者,心地一定會是燦爛的!你根本不需要顧及這些九界的雜緣、雜染,你不需要顧及。因爲什麼?那裏面的樂只有你知與佛知。此處跟安心不安心也沒有關系,主要是你在這一法深入了,也就安心了。所以我也特別怕講多了,講多了以後我們一個法也不會去實踐了!大家就光聽了,聽也可以使人中毒,象鴉片一樣,人不善于思考,不善于作爲,什麼都放棄了,只是去聽聞。
實踐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也可能我們安居結束以後,那是我們真正學習的環境。有的人可能還繼續在寺廟學習、實踐、守護,有的人可能會走向社會,有的人可能會種種作爲,但是我告訴你,你現在學的東西,現在可能沒有用,等到世俗中,到違緣中,也可能會起作用。因爲我們在用識心,哪怕是染識,它也會記憶,哪怕是淨識,它也會開發。淨識會開發出來,染識你會有記憶的,這都不成問題。
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在五念門的學習過程中,大概都有一個依從,粗略的依從。你要是從某一個業去實踐,例如現在安居的功課,我最不願意斷的就是禮拜這一堂課,因爲我想著從最初做起,就用一個往生了彼國,或者說在趣向于彼國的信願中,我到底能不能有愛樂呢?我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測試,我盡量去堅持。實際真是越禮拜,感到自己越輕松,真是很輕松,開始也是很沈重,甚至出汗、累啊,基本上拜一半以後就很輕松。我感到我自己也是一個最普通的學佛者、念佛者,希望自己有一個作爲,不光去講,不光思維,還要去有行爲,就是在你的現實生活中還要去實踐它。當然有的人說我只拜佛我不念佛,有的人說我只做這個不做那個,那是個人的因緣。
但我們把這五個角度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做了一個提示,你可以擇跟你比較親近的一門悄悄地去實踐,不要給別人說,你看一看是什麼效果?你可以拿一門也實踐,也可以給別人交流,看看是什麼效果?你要是悄悄地實踐一個法則,你會生起一種內在的喜悅,你才知道爲什麼諸佛菩薩都有一個他自己內受用的誓願。
比如我跟大家一起禮拜(安居功課—拜往生禮贊),這肯定是我會跟大家說的,我體會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身心體驗呢?認認真真地去做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深入呢?真正感覺到這個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應正遍知,願生即生”的這個抉擇,即我願意禮拜就禮拜,這個願意禮拜的潛臺詞是什麼呢?——我願意往生就能往生。那我這個禮拜不過是表達我願意往生的一個作爲罷了,我這個禮拜就是願往生即往生!我就這樣作爲抉擇了。對于第一念門的實踐,我認爲自己缺乏這個東西,那我就去實踐它,當然我也有其他的修持,我認爲不可跟人講,講了就沒有意義了,那我就自己去做我的念佛的方式,也可能是這五門中的某一門,但我一定會認真地去實踐,因爲什麼呢?我對自己的法身慧命要在意的。我不光跟大家一起熏修、作爲、生活,我自身心靈深處的渴望,我一定要尊重它,我一定要給它一個鼓勵、一個自己行持的特定內涵,我不敢遺忘這個,我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同樣在無始以來地沈淪、糾結、交織,不知道哪一刻這個粗重身就會撒手,若是沒有清晰的、沒有內受用,也沒有外在的修持,沒有真正誓願的守護,撒手也就撒手了,業風該吹就吹了,該墮落就墮落了,該往生就往生了,那不得自在!
我們學五念門說“隨意自在成就”,你有沒有隨意自在成就?沒有,那你在五念門中沒有在某一門認真實踐過。所以我鼓勵大家,有一門可以在大家面前表達,也可以實踐,再有一門,在自己內心中認認真真地去實踐,不要間斷它,那是你自己對自己的法身慧命的一個認知與照護、運用。我們要是對自己的法身慧命感覺到無所謂,那你知道這個心念一動下來本身就是墮落!一切諸佛如來皆依精進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切煩惱衆生沈淪于六道皆因放逸而成就,這是沒有一個例外的!
我們這個安居,日子真是就這麼樣過去了,我感到依法安心、依法護法、依法修行、依法成就,最爲方便!依法一定安心,因爲法就是安心之法,諸佛所有的施教就是安心的,我們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之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沒有一個不是給我們安心的!那麼安心修證,修證安心,這是一個正行。
我們學這個東西的確不是爲了學什麼技巧,但這個安心的方法應該學。跟別人越不會說越好,但是你心裏越有方法越好。跟別人越說心越散,很多次序會散掉,尤其是世俗語、是非語,會散壞我們的道業的,有的人一說是非語就抖擻了,那都會散壞我們的心智。那我們要是依法修法呢?人就去安心地修證,這樣的正行必然使我們在這個現實生活中得以成就。
這五念門對我們來說,我感到每一個人都是可以用的,若深若淺,只要願意用,一定都可以用!只要真正對自己有責任感,主要是對自己的責任感,先不說對社會、對他人,對自身的責任感一旦生起,安心的修證是不成問題的。
對這個問題,我感覺如果“依法修法”這個簡單的次序建立了,那我們在社會上也沒問題,在寺廟上也沒問題;結束了,不講了,剛好沈澱沈澱,也沒問題,再延續幾十天,也沒問題。
這個正行啊,對我們真是很重要很重要。五念門中,每一門提出來的都是正修行。常規的都是說信願持名念佛,實際善導大師把信願當成安心,我感到“安心”說的更確切一些。信願,尤其這個“信”字,人心就會飛揚,“願”,就會雜累,但“安心”,對人的需要就比較直指。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安居第七十二日(叁):不辜負這個安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