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二日(四):依願修持

  

安居第七十二日(四):依願修持

  

問:念佛有時候很歡喜,就是感覺到很相應,但是有時候就不歡喜,就不相應,怎麼辦?

  

慈師答:

  

歡喜也好,不歡喜也好,這實際是一個感受的片段,你要是把這個片段當作你的心那就麻煩了,當你的願也就麻煩了。我們說“依願修持”,但人在這個地方引起不了重視。

  

“依願修持”是念佛法門的一個特別的要求!依佛願爲己願,是一個願。當然也可以用其他種種願望來修持。就淨土的要求來說,五念門中第叁門講的很清楚——心常作願,願一切衆生往生彼國。這個願實際是以佛願爲己願,就是昙鸾法師所講“以佛願爲己命,豈可思議?”

  

依願修持,是淨土法門的一個特定。象此處說我歡喜、不歡喜,以這個感受的片段來作爲自己的發心,那就很麻煩了!這樣的修行人只是在找感受,就是說把感受當成修行了,但感受是沒辦法修行的!但是很多人就沈浸在這種狀態中,不能自拔。他不知道自己的願望。所以就是“發心不明,修道無益”啊!

  

我們不知道發心,只知道說我的感受是什麼樣?我的感覺是什麼樣?那感覺一天就有無窮變化啊,你怎麼修行呢?怎麼能修感覺呢?感覺天天都在變,你修它不修它,它都在變。

  

這樣不明發心的所謂的修行,實際是一個業流的相續罷了,一點兒意義都沒有!不管是誰,都是一樣!就是說你不過在感受的變化中,在這個無常中想捕捉。在感受上修行,等于就是在業流中奔波與迷失,就在業流中相續,在業流中隨波逐流罷了!

  

這不叫修行啊,沒有這樣的修行!但這樣的人很普遍。說我修行舒服、不舒服、好不好、清淨不清淨,這一段時間心裏高興不高興,都是這一類!這跟修行一點兒關系都沒有!

  

這一類人在修什麼呢?——修習氣!這樣的作爲都是培養習氣。越養習氣越重。什麼高興不高興,清淨不清淨,相應不相應等等說法,都是習氣所使,在無常的感知中,沒有一個人能把持的。

  

依願修持,以佛願爲己願來修持,那是最簡單的了。依你自己發一個願來修持也行,好比這麼說——我今天要念一萬五千聲佛。我不管它好感覺、壞感覺,先不管這個,我要念完一萬五千聲佛。那麼這“一萬五千聲”就是你的願,是數量的願。有的人說我出家修行,不能孝敬父母,或者說過去做了種種惡業,我念10萬聲、100萬聲佛來忏悔。這個數量的願也是不可思議的。他忏悔就起忏悔的作用,回施就起回施的作用。是起作用的!這比捕捉感覺去修行的人要聰明地多,要有意義的多。這樣堅持有一個次序,比如我在數量上有一個次序,我做這個完成了做那個完成了,一個一個完成了,我就知道這個願是可以遵循的,感知、感覺的變化、妄想的多少都不在乎,它是可以逾越的,即在感知的變化中逾越感知,來完成自己的一個願,就是所謂的一個使命、作爲。我不管它好感受壞感受,我要把它念完爲止,那這就是不得了的事。

  

我念的舒服不舒服、相應不相應,這都是我們漢地的泛空業習,你在這個泛空中找舒服,找喜歡,找好的感受,而不依著自己的發心、願望去修持。所以“發心未明,修法無益”!爲了自己的一點兒感受,而沒有一個願望,沒有一個清晰的次序與前景,這樣的修持任何人修都沒有價值!所有的修持那不叫修持,不過是在尋找一種貪的轉換、好受的轉換!貪圖安逸、舒服的結果是什麼?你修什麼呢?不依發心,修行總是無益的。

  

對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抉擇性的認知!沒有認知,你幹一段時間就煩了,因爲你不舒服了。你那舒服是什麼呢?——放逸,習慣性的放逸,或者放逸性的習慣!很多人把學佛、打坐、念佛、到寺院學東西就當作一種心裏放逸的習慣罷了。說“哎呀,這寺院真舒服!”——這是第一句話。第二句話——這空氣真好,象氧吧一樣!成療養院了。這是副産品還可以,若真是目的了,我們這兒就不是寺院了,那就出問題了。

  

因此,一定要知道,我們作爲一個修行者,發心很重要!淨土法門的依願修持很重要!要知道自己修行的願望是什麼?

  

五念門中各說其願,你看——

  

爲生彼國意故,我才禮拜。這願很清晰。

  

口業贊歎阿彌陀佛,與彼光明相應,欲如實修行相應。還是很清晰。

  

心常作願,願一切衆生往生彼國,這樣念佛是爲了一切衆生往生彼國,止九界之輪墮,皆歸一真,那就是我的一個願望,也是我的修行。所以念佛之時就依願修行了。

  

觀察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無外乎是了解了心性的莊嚴,順性的安樂,順性的威德,順性的作爲,依此智慧觀、正念觀激勵自己的究竟意樂,來憶佛念佛,順性如是莊嚴,如是清淨,如是自在,如是不可思議!如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召喚了我們對世俗九界的並棄,來往生彼國,安住于這個順性的法界。順性修持,回到順性的法界;在順性的法界,認識到順性的結果,以順性的結果來召喚一切衆生同生彼國。這還是依願修持!沒有離開願!

  

所以,願爲前導!來導引我們的正行。若是沒有這個願,你怎麼修持呢?修著修著就迷茫了,哎呀,我的感受怎麼都變了呢?哎呀,第一二聲還很清淨,第叁四聲就開始渾濁了,七八聲就開始顛倒了,一二十聲開始煩惱了,你怎麼修持啊?沒法修持。

  

心作心是,你這個“心作”的是什麼呢?淨、染二心,其擇取有很大的差異。淨心,但爲隨順,隨順中有悲智方便!染著的心,做區分取舍。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用的是染心還是淨心。淨心必然隨順,隨順著智慧方便慈悲來饒益有情,而無有染著。所謂淨心菩薩。因爲我們觀察彼國,就是爲了入淨心莊嚴,舍棄我們的染識,九界其實是染識心所現。

  

我們要是依淨心做,那就是隨順作爲,不計于得失,利益世間而無間,即沒有取舍的。依染識,你要作意樂利益衆生心、饒益世間心、令衆生離苦得樂的心,如是願如是結果,這叫心作心是。而不是說我有什麼感受、感覺,一會兒好了、壞了,痛了、麻了、酸了,那跟念佛什麼關系呢?但是大部分人學佛的目的真就是這麼個東西。說什麼這一段身體好了,滿面紅光!你看人家學佛學多好,滿面紅光!這就是我們漢地人學佛的口號、高舉的東西。這跟學佛真有關系嗎?一點兒關系都不相幹!滿面紅光又能光彩多久呢?

  

所以,我們不管發染識心、淨識心,所“作”心一定要依個願來表達。所以說依願標心,願心莊嚴。依願知心,心不可見故,心不可名故,安個名字就不是心了,故此處說依清淨願、順性願而安立。要是我們不知道願爲前導,就是不知道心爲前導,那你修什麼呢?修感覺,什麼是感覺呢?到一地有一地的感覺,一時有一時的感覺,你怎麼修行呢?

  

大部分人很容易就歸入這一類了,今年夏天比較呵斥的也就是這個,主體就是這樣,不管自己的願望,就是我的感覺怎麼樣。我經常遇到一些出家師父給我這麼說“我這一段兒可舒服了!”那只有隨喜了,因爲兩眼一閉,頭一發木,就進入天堂了。我也經常去試驗眼睛一閉就進入天堂的感覺,除了無記就是放逸,沒有什麼天堂。因爲什麼呢?願丟了。無記的天堂真是不敢進入,如果進入了,哪一天真是太舒服了,拱到皮毛裏爬不出來了怎麼辦?那真是就“舒服”到極處了,那個皮毛更厚、更舒服了。

  

說話是重,重是渴望大家警覺,警覺我們有沒有願心?沒有願心那就是無記的修持。無記修持的業大家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流轉,那就是衆生業習,善惡無記的業習罷了。那你修什麼呢?怎麼能跟修行套在一起呢?

  

有的人說我也在念佛啊。你念佛也白搭,對不起,因爲你念的佛不是佛,背後是無記,是放逸,是昏沈,是迷失,是麻木不仁……,再寫一百個詞都不好聽。

  

你看過去阿羅漢們的修持很簡單,他經行七天都有個目標。我們去泰緬,不管是哪個派的修持,尤其是馬哈希派的毗婆舍那修持,願是十分重要的!在每一個階段的修持,一定要有一個願作爲牽引、對應、相應。這個願不是自己發的,是導師們給他設置了一個前景,說你必須這樣說、這樣想,然後去修。他修持相應了,就去彙報。好,那就可以接著修下一段了。

  

人類的天性就是放逸,就是對放逸的追求!財色名食睡,這是跟睡最親近的東西。因爲是學佛的人,你看他也不做惡也不做善,無記可以做吧?無記業也不傷害誰,但最主要是對自己不好,自己的未來第一是迷失,第二是墮落,越向往安逸的人越墮落的深。你看看哪一個墮落者不是因爲追求安逸、追求享受而去墮落的?從古到今,你看看哪個不是!這反而成爲修行者的主流了!這真是不可思議!不警覺我還說!你不警覺,你下去怎麼辦?警覺了,我們再走出去,再看一看你就知道,大家真是一倒一片,…

《安居第七十二日(四):依願修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