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七十二日(四):依愿修持

  

安居第七十二日(四):依愿修持

  

问:念佛有时候很欢喜,就是感觉到很相应,但是有时候就不欢喜,就不相应,怎么办?

  

慈师答:

  

欢喜也好,不欢喜也好,这实际是一个感受的片段,你要是把这个片段当作你的心那就麻烦了,当你的愿也就麻烦了。我们说“依愿修持”,但人在这个地方引起不了重视。

  

“依愿修持”是念佛法门的一个特别的要求!依佛愿为己愿,是一个愿。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种种愿望来修持。就净土的要求来说,五念门中第三门讲的很清楚——心常作愿,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这个愿实际是以佛愿为己愿,就是昙鸾法师所讲“以佛愿为己命,岂可思议?”

  

依愿修持,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定。象此处说我欢喜、不欢喜,以这个感受的片段来作为自己的发心,那就很麻烦了!这样的修行人只是在找感受,就是说把感受当成修行了,但感受是没办法修行的!但是很多人就沉浸在这种状态中,不能自拔。他不知道自己的愿望。所以就是“发心不明,修道无益”啊!

  

我们不知道发心,只知道说我的感受是什么样?我的感觉是什么样?那感觉一天就有无穷变化啊,你怎么修行呢?怎么能修感觉呢?感觉天天都在变,你修它不修它,它都在变。

  

这样不明发心的所谓的修行,实际是一个业流的相续罢了,一点儿意义都没有!不管是谁,都是一样!就是说你不过在感受的变化中,在这个无常中想捕捉。在感受上修行,等于就是在业流中奔波与迷失,就在业流中相续,在业流中随波逐流罢了!

  

这不叫修行啊,没有这样的修行!但这样的人很普遍。说我修行舒服、不舒服、好不好、清净不清净,这一段时间心里高兴不高兴,都是这一类!这跟修行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这一类人在修什么呢?——修习气!这样的作为都是培养习气。越养习气越重。什么高兴不高兴,清净不清净,相应不相应等等说法,都是习气所使,在无常的感知中,没有一个人能把持的。

  

依愿修持,以佛愿为己愿来修持,那是最简单的了。依你自己发一个愿来修持也行,好比这么说——我今天要念一万五千声佛。我不管它好感觉、坏感觉,先不管这个,我要念完一万五千声佛。那么这“一万五千声”就是你的愿,是数量的愿。有的人说我出家修行,不能孝敬父母,或者说过去做了种种恶业,我念10万声、100万声佛来忏悔。这个数量的愿也是不可思议的。他忏悔就起忏悔的作用,回施就起回施的作用。是起作用的!这比捕捉感觉去修行的人要聪明地多,要有意义的多。这样坚持有一个次序,比如我在数量上有一个次序,我做这个完成了做那个完成了,一个一个完成了,我就知道这个愿是可以遵循的,感知、感觉的变化、妄想的多少都不在乎,它是可以逾越的,即在感知的变化中逾越感知,来完成自己的一个愿,就是所谓的一个使命、作为。我不管它好感受坏感受,我要把它念完为止,那这就是不得了的事。

  

我念的舒服不舒服、相应不相应,这都是我们汉地的泛空业习,你在这个泛空中找舒服,找喜欢,找好的感受,而不依着自己的发心、愿望去修持。所以“发心未明,修法无益”!为了自己的一点儿感受,而没有一个愿望,没有一个清晰的次序与前景,这样的修持任何人修都没有价值!所有的修持那不叫修持,不过是在寻找一种贪的转换、好受的转换!贪图安逸、舒服的结果是什么?你修什么呢?不依发心,修行总是无益的。

  

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抉择性的认知!没有认知,你干一段时间就烦了,因为你不舒服了。你那舒服是什么呢?——放逸,习惯性的放逸,或者放逸性的习惯!很多人把学佛、打坐、念佛、到寺院学东西就当作一种心里放逸的习惯罢了。说“哎呀,这寺院真舒服!”——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这空气真好,象氧吧一样!成疗养院了。这是副产品还可以,若真是目的了,我们这儿就不是寺院了,那就出问题了。

  

因此,一定要知道,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发心很重要!净土法门的依愿修持很重要!要知道自己修行的愿望是什么?

  

五念门中各说其愿,你看——

  

为生彼国意故,我才礼拜。这愿很清晰。

  

口业赞叹阿弥陀佛,与彼光明相应,欲如实修行相应。还是很清晰。

  

心常作愿,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这样念佛是为了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止九界之轮堕,皆归一真,那就是我的一个愿望,也是我的修行。所以念佛之时就依愿修行了。

  

观察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无外乎是了解了心性的庄严,顺性的安乐,顺性的威德,顺性的作为,依此智慧观、正念观激励自己的究竟意乐,来忆佛念佛,顺性如是庄严,如是清净,如是自在,如是不可思议!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召唤了我们对世俗九界的并弃,来往生彼国,安住于这个顺性的法界。顺性修持,回到顺性的法界;在顺性的法界,认识到顺性的结果,以顺性的结果来召唤一切众生同生彼国。这还是依愿修持!没有离开愿!

  

所以,愿为前导!来导引我们的正行。若是没有这个愿,你怎么修持呢?修着修着就迷茫了,哎呀,我的感受怎么都变了呢?哎呀,第一二声还很清净,第三四声就开始浑浊了,七八声就开始颠倒了,一二十声开始烦恼了,你怎么修持啊?没法修持。

  

心作心是,你这个“心作”的是什么呢?净、染二心,其择取有很大的差异。净心,但为随顺,随顺中有悲智方便!染著的心,做区分取舍。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用的是染心还是净心。净心必然随顺,随顺着智慧方便慈悲来饶益有情,而无有染著。所谓净心菩萨。因为我们观察彼国,就是为了入净心庄严,舍弃我们的染识,九界其实是染识心所现。

  

我们要是依净心做,那就是随顺作为,不计于得失,利益世间而无间,即没有取舍的。依染识,你要作意乐利益众生心、饶益世间心、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心,如是愿如是结果,这叫心作心是。而不是说我有什么感受、感觉,一会儿好了、坏了,痛了、麻了、酸了,那跟念佛什么关系呢?但是大部分人学佛的目的真就是这么个东西。说什么这一段身体好了,满面红光!你看人家学佛学多好,满面红光!这就是我们汉地人学佛的口号、高举的东西。这跟学佛真有关系吗?一点儿关系都不相干!满面红光又能光彩多久呢?

  

所以,我们不管发染识心、净识心,所“作”心一定要依个愿来表达。所以说依愿标心,愿心庄严。依愿知心,心不可见故,心不可名故,安个名字就不是心了,故此处说依清净愿、顺性愿而安立。要是我们不知道愿为前导,就是不知道心为前导,那你修什么呢?修感觉,什么是感觉呢?到一地有一地的感觉,一时有一时的感觉,你怎么修行呢?

  

大部分人很容易就归入这一类了,今年夏天比较呵斥的也就是这个,主体就是这样,不管自己的愿望,就是我的感觉怎么样。我经常遇到一些出家师父给我这么说“我这一段儿可舒服了!”那只有随喜了,因为两眼一闭,头一发木,就进入天堂了。我也经常去试验眼睛一闭就进入天堂的感觉,除了无记就是放逸,没有什么天堂。因为什么呢?愿丢了。无记的天堂真是不敢进入,如果进入了,哪一天真是太舒服了,拱到皮毛里爬不出来了怎么办?那真是就“舒服”到极处了,那个皮毛更厚、更舒服了。

  

说话是重,重是渴望大家警觉,警觉我们有没有愿心?没有愿心那就是无记的修持。无记修持的业大家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流转,那就是众生业习,善恶无记的业习罢了。那你修什么呢?怎么能跟修行套在一起呢?

  

有的人说我也在念佛啊。你念佛也白搭,对不起,因为你念的佛不是佛,背后是无记,是放逸,是昏沉,是迷失,是麻木不仁……,再写一百个词都不好听。

  

你看过去阿罗汉们的修持很简单,他经行七天都有个目标。我们去泰缅,不管是哪个派的修持,尤其是马哈希派的毗婆舍那修持,愿是十分重要的!在每一个阶段的修持,一定要有一个愿作为牵引、对应、相应。这个愿不是自己发的,是导师们给他设置了一个前景,说你必须这样说、这样想,然后去修。他修持相应了,就去汇报。好,那就可以接着修下一段了。

  

人类的天性就是放逸,就是对放逸的追求!财色名食睡,这是跟睡最亲近的东西。因为是学佛的人,你看他也不做恶也不做善,无记可以做吧?无记业也不伤害谁,但最主要是对自己不好,自己的未来第一是迷失,第二是堕落,越向往安逸的人越堕落的深。你看看哪一个堕落者不是因为追求安逸、追求享受而去堕落的?从古到今,你看看哪个不是!这反而成为修行者的主流了!这真是不可思议!不警觉我还说!你不警觉,你下去怎么办?警觉了,我们再走出去,再看一看你就知道,大家真是一倒一片,…

《安居第七十二日(四):依愿修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