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七十三日(一):净土易行要当行

  

安居第七十三日(一):净土易行要当行

  

安居这个时间很快的。净土这个教法,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要对它有个认识,尤其是我们自己要选择一个修行方法的认知,实际就是所谓的意乐。意乐是十分重要的。

  

意乐,有究竟与不究竟之说。有的人认为我高兴了这就是意乐,那这样的人就很麻烦的,因为你很多时间不高兴,那你很多时间就没办法去修持了。意乐的作为对一个念佛人来说,实际就是智慧行,也可以说就是依无染作为起手方便,实际也就是让意识充分地所作自由,所作自在。当然它不是无次序的混乱的一种妄想、随心所欲的一种妄想。它是什么呢?它是有随顺弥陀二十九种功德的这个随顺而得的法益。要是我们无染或者说无著,那么很容易在我们疲惫的、挣扎的,或者说多于取舍的、徘徊的这个意识中,使我们知道这个意乐的出处是什么。实际是让它休息下来,让意的本净体现出来,或者说让它的无著的休息状态体现出来,那么这个乐就会生起来,或者说轻安也好,这种无染的喜悦,那么再去择取,它就有自在力,它就有空间。

  

我们平时的意识被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习惯、择取、心里的对立与冲突消耗掉了,它就很累很辛苦,它再去作为就很无力。那么此处实际让我们依无染无著这样一个智慧的状态来随顺佛的愿力、佛的庄严功德成就,这个随顺而得实际就有无为而至的一种呼唤。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们应该认知了,阿弥陀佛把他的圆满的功德和盘地平等地回施给法界众生,而许多有缘就会说那我怎么感觉不到呢?我怎么用不上呢?我怎么不会神通变化呢?我怎么没有三明四智呢?我怎么不能分身无数呢?这个是没问题的。

  

我们举个例子可能就比较容易去理解一些。假设有一个极富有的人或者说世界首富,他刚生了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是这个家产唯一的继承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比如几岁时,这财富属于他,但他也使用不了什么,最多是有人去照顾他,不管是学习也好,成长、养育也好,一直到他少年。少年时他也可能尽力去使用,但是也使用不了全部的家产,他只能使用小小的一部分。到他青年,可能是他有作为了,去接触这个财富事业的方方面面,可能会接触一部分。到他成熟的时候,或者说到他父亲或掌管这个整体财富的人衰老的时候,他成熟了,可以交接给他,他可能才会去圆满地接受这个整体的财富。

  

我们接触到阿弥陀佛这个圆满的回施,这个是没问题的,因为我们的心性与佛陀心性的平等性是没问题的,就象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我们接触了这个净土的教法,虽然是和盘托出,我们没有使用力,不是没有给我们,是我们不会使用,或者说我们没有用的能力与空间。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了使用这笔取之不尽的财富,或者说自在力。那么再成长,我们象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次补阿弥陀佛的佛处,在应化的教法中一定是有生灭的展示的,所以在净土的一些经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在无量劫无量劫以后阿弥陀佛取灭,观音菩萨次补佛处,次第成佛,乃至大势至菩萨。那么他们成佛的那一刻,才真正地把阿弥陀佛圆满的功德圆满地运用出来。

  

依经典记载,阿弥陀佛现在的这种清净庄严对我们凡夫来说,已经是极致周遍了,我们的思维力、作为力是没办法去观察的,那一到观世音菩萨来次补阿弥陀佛的这个补处,其国土庄严也是现在的极乐世界不可比的。在未来无量的众生成佛相续的这个路子上,许多都是不可比性的,我们以后往生极乐世界也好,或者在我们未来成佛的这个相续中,我们的国土一定是在阿弥陀佛这个功德基础上所延续、细腻周遍的。

  

只是说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凡夫的心智,他羸劣得很,无力于使用。所以象一些圣道门修持上,尤其如声闻教四相四果,这是因地使用法性的一个方便,象五十一个或者五十二个菩萨次第,也是在次第增上修持中作用。那我们这个是回施给你,你一点一点地取用,而不是修证。这个取用,就是象《法华经》的长者子喻一样——长者子丢失了,他父亲把他找回去,如果一开始就要把家产交给他,他就会恐慌,就会逃避,会害怕。为什么呢?他已经忘记了这是他的父亲,忘记了这是他应该拥有的财富。那他父亲就设善巧,让他慢慢地在这个家里成长,然后让他去打扫卫生、除粪,然后让他去看仓库,然后一点一点地交待给他所有的财产,然后成熟了,再给大家宣化,说这是我子,如此财富当属于子有,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能接受。

  

阿弥陀佛圆满回施给我们的庄严清净,实际是我们法性本具的清净与庄严,因为法性的清净与庄严我们没有这样的建立过程,就是说我们没有修德的建立过程,但法性是平等的,你建立不建立,佛愿意给予,他这个平等性是不可思议的。就象我们现在这个房间的空气,我们大家都是平等地在呼吸,没有人说哪一个空间的氧气属于谁,虽然在同一房间,大家在同一呼吸。我们这个法界的清净性、庄严性,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所证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是这个平等性所展现出来的一个事实。我们在随顺的过程中,这个展现跟我们是没有距离的,或者说我们在取用它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障碍的,就象现在我们在呼吸空气是一样的。不管你是善人还是恶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不问这个的,他就让你自由地有多大的量你就取多少东西。

  

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平等性的一个展示。所以对佛陀的回施我们一旦有无疑的随顺,那我们在这个具足上就会安心,就会有具足与安心的这种皈依,在这个具足的本质上会安心,而不会整天惶恐不安地要造作点什么,来填充自己的心理;或者说来造作点什么,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就安稳了。在这个本来具足,或者回施的具足这种给予下,我们就会无疑地随顺与接受,接受这个庄严与清净,就此安心,所谓的随顺得安心。

  

那么我们使用不上,这个不能着急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自我制造的这种狭隘的生活习惯与狭隘的心智制约了我们的作为能力,现在真给我们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方便,我们探手不及,就是你拿不到,你用不出来,并不是说他没有给予,给予是如实的是平等的。

  

本来一切法身佛利益众生都是无间的利益,只是说我们现在没办法去了解,说法身我们就容易泛空。你说我们用业习表达也算给予么?实际上也是一种给予,是一种许可。但是说报身给予这种清净具足庄严,这是不可思议的,这就象长者子喻是一样的,诸佛如来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平等回施他无量劫以来修行所具足的方便、善巧、智慧、通变,令一切众生在这个地方有随顺安心与回归的这样一个广大的机会。

  

那我们用不上也没有问题,甚至你怀疑也没有问题,这个怀疑也就是你用不上的一个障碍。因为我们心地的这种自我封闭,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对于对方的善巧,对方的一些作为能力,我们经常会不随喜别人。比如生活在一个房间里,有的人就具足这样的能力,但另外一个人不会去用,他会自己悄悄地努力,说我一定要压过他、战胜他,那他的空间实际就很小。那别人有一个长处,我们一念随喜,结果就得到了很多的喜悦与安乐。

  

现在很多人说,怎么这个歌星、电影明星这么走红,你看他们多么厉害。实际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随喜别人的财富啊、相貌啊、作为啊什么的都不是太容易,但是随喜歌唱这种演艺,大家没有障碍。为啥呢?唱完就完了,他感觉到没有啥,所以千万个人就是追星族。他追星干什么呢?实际在这个一刹那的随喜与欣赏的过程中解放了自己平时的狭隘、嫉妒、排斥、自我强化,使人在那一刻钟特别的松弛。所以说你一旦到那个歌星演唱的地方,你看人又喊又叫的,为什么?那个时候人就彻底放松了,他是一个随喜的状态。因为啥呢?舞台上的人也不跟他争什么,只是给他欢乐。什么欢乐呢?他可以随喜。随喜他什么呢?他的音声、他的相貌、他的一些表现技巧,或者音声技巧,或者一些歌词内容,或者一些动作的方便等给人带来的一种召唤,这个召唤大家都会随喜。

  

那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大家的随喜心那可就弱了,一个单位里、一个工作、一个环境中,甚至一个家庭中,人的作为相互地嫉妒、排斥,相互地设防等等,那个是很冤枉的。因为什么呢?别人有长处,我们随喜,是很愉快的事情,所以十大愿王中有随喜功德。

  

我们若在随喜这个认知上真正地做过,那么随顺的效果与无疑的安心就会在生活中经常体验出来。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总需要一个出口,所以现在的这些歌星啊、影星啊给这些嫉妒、狭隘、不随喜的心带来一个机会。现在你看人生活中的这种攀比、嫉妒,十分的强。所以说歌星没有问题,尤其是不要成家的歌星,过去说什么比较守护大家公共利益的歌星,大家就说那行,但要是有一点东西了那可不得了,为什么呢?那个地方他有随喜的东西。

  

这是公共意识,那阿弥陀佛他彻底地运用了大家的公共意识,即人人皆有的佛性,他亲证了这个佛性的真实、周遍、威德与善巧具足,他来回施给我们每一个众生。在这个地方,无疑…

《安居第七十三日(一):净土易行要当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