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叁日(一):淨土易行要當行
安居這個時間很快的。淨土這個教法,我們在一個很短的時間要對它有個認識,尤其是我們自己要選擇一個修行方法的認知,實際就是所謂的意樂。意樂是十分重要的。
意樂,有究竟與不究竟之說。有的人認爲我高興了這就是意樂,那這樣的人就很麻煩的,因爲你很多時間不高興,那你很多時間就沒辦法去修持了。意樂的作爲對一個念佛人來說,實際就是智慧行,也可以說就是依無染作爲起手方便,實際也就是讓意識充分地所作自由,所作自在。當然它不是無次序的混亂的一種妄想、隨心所欲的一種妄想。它是什麼呢?它是有隨順彌陀二十九種功德的這個隨順而得的法益。要是我們無染或者說無著,那麼很容易在我們疲憊的、掙紮的,或者說多于取舍的、徘徊的這個意識中,使我們知道這個意樂的出處是什麼。實際是讓它休息下來,讓意的本淨體現出來,或者說讓它的無著的休息狀態體現出來,那麼這個樂就會生起來,或者說輕安也好,這種無染的喜悅,那麼再去擇取,它就有自在力,它就有空間。
我們平時的意識被我們的貪嗔癡慢疑習慣、擇取、心裏的對立與沖突消耗掉了,它就很累很辛苦,它再去作爲就很無力。那麼此處實際讓我們依無染無著這樣一個智慧的狀態來隨順佛的願力、佛的莊嚴功德成就,這個隨順而得實際就有無爲而至的一種呼喚。
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樣一個最基本的理念,我們應該認知了,阿彌陀佛把他的圓滿的功德和盤地平等地回施給法界衆生,而許多有緣就會說那我怎麼感覺不到呢?我怎麼用不上呢?我怎麼不會神通變化呢?我怎麼沒有叁明四智呢?我怎麼不能分身無數呢?這個是沒問題的。
我們舉個例子可能就比較容易去理解一些。假設有一個極富有的人或者說世界首富,他剛生了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是這個家産唯一的繼承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比如幾歲時,這財富屬于他,但他也使用不了什麼,最多是有人去照顧他,不管是學習也好,成長、養育也好,一直到他少年。少年時他也可能盡力去使用,但是也使用不了全部的家産,他只能使用小小的一部分。到他青年,可能是他有作爲了,去接觸這個財富事業的方方面面,可能會接觸一部分。到他成熟的時候,或者說到他父親或掌管這個整體財富的人衰老的時候,他成熟了,可以交接給他,他可能才會去圓滿地接受這個整體的財富。
我們接觸到阿彌陀佛這個圓滿的回施,這個是沒問題的,因爲我們的心性與佛陀心性的平等性是沒問題的,就象一個初生的嬰兒一樣,我們接觸了這個淨土的教法,雖然是和盤托出,我們沒有使用力,不是沒有給我們,是我們不會使用,或者說我們沒有用的能力與空間。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地學會了使用這筆取之不盡的財富,或者說自在力。那麼再成長,我們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次補阿彌陀佛的佛處,在應化的教法中一定是有生滅的展示的,所以在淨土的一些經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說在無量劫無量劫以後阿彌陀佛取滅,觀音菩薩次補佛處,次第成佛,乃至大勢至菩薩。那麼他們成佛的那一刻,才真正地把阿彌陀佛圓滿的功德圓滿地運用出來。
依經典記載,阿彌陀佛現在的這種清淨莊嚴對我們凡夫來說,已經是極致周遍了,我們的思維力、作爲力是沒辦法去觀察的,那一到觀世音菩薩來次補阿彌陀佛的這個補處,其國土莊嚴也是現在的極樂世界不可比的。在未來無量的衆生成佛相續的這個路子上,許多都是不可比性的,我們以後往生極樂世界也好,或者在我們未來成佛的這個相續中,我們的國土一定是在阿彌陀佛這個功德基礎上所延續、細膩周遍的。
只是說我們現在作爲一個凡夫的心智,他羸劣得很,無力于使用。所以象一些聖道門修持上,尤其如聲聞教四相四果,這是因地使用法性的一個方便,象五十一個或者五十二個菩薩次第,也是在次第增上修持中作用。那我們這個是回施給你,你一點一點地取用,而不是修證。這個取用,就是象《法華經》的長者子喻一樣——長者子丟失了,他父親把他找回去,如果一開始就要把家産交給他,他就會恐慌,就會逃避,會害怕。爲什麼呢?他已經忘記了這是他的父親,忘記了這是他應該擁有的財富。那他父親就設善巧,讓他慢慢地在這個家裏成長,然後讓他去打掃衛生、除糞,然後讓他去看倉庫,然後一點一點地交待給他所有的財産,然後成熟了,再給大家宣化,說這是我子,如此財富當屬于子有,那麼這個時候他就能接受。
阿彌陀佛圓滿回施給我們的莊嚴清淨,實際是我們法性本具的清淨與莊嚴,因爲法性的清淨與莊嚴我們沒有這樣的建立過程,就是說我們沒有修德的建立過程,但法性是平等的,你建立不建立,佛願意給予,他這個平等性是不可思議的。就象我們現在這個房間的空氣,我們大家都是平等地在呼吸,沒有人說哪一個空間的氧氣屬于誰,雖然在同一房間,大家在同一呼吸。我們這個法界的清淨性、莊嚴性,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所證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是這個平等性所展現出來的一個事實。我們在隨順的過程中,這個展現跟我們是沒有距離的,或者說我們在取用它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的障礙的,就象現在我們在呼吸空氣是一樣的。不管你是善人還是惡人,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是小孩子還是成年人,是男性還是女性,他不問這個的,他就讓你自由地有多大的量你就取多少東西。
我們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平等性的一個展示。所以對佛陀的回施我們一旦有無疑的隨順,那我們在這個具足上就會安心,就會有具足與安心的這種皈依,在這個具足的本質上會安心,而不會整天惶恐不安地要造作點什麼,來填充自己的心理;或者說來造作點什麼,以爲這樣就可以了,就安穩了。在這個本來具足,或者回施的具足這種給予下,我們就會無疑地隨順與接受,接受這個莊嚴與清淨,就此安心,所謂的隨順得安心。
那麼我們使用不上,這個不能著急的,因爲無始以來我們自我製造的這種狹隘的生活習慣與狹隘的心智製約了我們的作爲能力,現在真給我們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方便,我們探手不及,就是你拿不到,你用不出來,並不是說他沒有給予,給予是如實的是平等的。
本來一切法身佛利益衆生都是無間的利益,只是說我們現在沒辦法去了解,說法身我們就容易泛空。你說我們用業習表達也算給予麼?實際上也是一種給予,是一種許可。但是說報身給予這種清淨具足莊嚴,這是不可思議的,這就象長者子喻是一樣的,諸佛如來視一切衆生視若一子,平等回施他無量劫以來修行所具足的方便、善巧、智慧、通變,令一切衆生在這個地方有隨順安心與回歸的這樣一個廣大的機會。
那我們用不上也沒有問題,甚至你懷疑也沒有問題,這個懷疑也就是你用不上的一個障礙。因爲我們心地的這種自我封閉,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對于對方的善巧,對方的一些作爲能力,我們經常會不隨喜別人。比如生活在一個房間裏,有的人就具足這樣的能力,但另外一個人不會去用,他會自己悄悄地努力,說我一定要壓過他、戰勝他,那他的空間實際就很小。那別人有一個長處,我們一念隨喜,結果就得到了很多的喜悅與安樂。
現在很多人說,怎麼這個歌星、電影明星這麼走紅,你看他們多麼厲害。實際是這個時代的需要,我們隨喜別人的財富啊、相貌啊、作爲啊什麼的都不是太容易,但是隨喜歌唱這種演藝,大家沒有障礙。爲啥呢?唱完就完了,他感覺到沒有啥,所以千萬個人就是追星族。他追星幹什麼呢?實際在這個一刹那的隨喜與欣賞的過程中解放了自己平時的狹隘、嫉妒、排斥、自我強化,使人在那一刻鍾特別的松弛。所以說你一旦到那個歌星演唱的地方,你看人又喊又叫的,爲什麼?那個時候人就徹底放松了,他是一個隨喜的狀態。因爲啥呢?舞臺上的人也不跟他爭什麼,只是給他歡樂。什麼歡樂呢?他可以隨喜。隨喜他什麼呢?他的音聲、他的相貌、他的一些表現技巧,或者音聲技巧,或者一些歌詞內容,或者一些動作的方便等給人帶來的一種召喚,這個召喚大家都會隨喜。
那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大家的隨喜心那可就弱了,一個單位裏、一個工作、一個環境中,甚至一個家庭中,人的作爲相互地嫉妒、排斥,相互地設防等等,那個是很冤枉的。因爲什麼呢?別人有長處,我們隨喜,是很愉快的事情,所以十大願王中有隨喜功德。
我們若在隨喜這個認知上真正地做過,那麼隨順的效果與無疑的安心就會在生活中經常體驗出來。因爲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總需要一個出口,所以現在的這些歌星啊、影星啊給這些嫉妒、狹隘、不隨喜的心帶來一個機會。現在你看人生活中的這種攀比、嫉妒,十分的強。所以說歌星沒有問題,尤其是不要成家的歌星,過去說什麼比較守護大家公共利益的歌星,大家就說那行,但要是有一點東西了那可不得了,爲什麼呢?那個地方他有隨喜的東西。
這是公共意識,那阿彌陀佛他徹底地運用了大家的公共意識,即人人皆有的佛性,他親證了這個佛性的真實、周遍、威德與善巧具足,他來回施給我們每一個衆生。在這個地方,無疑…
《安居第七十叁日(一):淨土易行要當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