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叁日(一):淨土易行要當行▪P3

  ..續本文上一頁可惜了嗎?

  

所以學佛的人來不了一點虛的東西,《觀無量壽經》講有叁種心必生彼國——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沒有一個心不是老實的心,哪個說弄虛作假就能成佛呢?這真是讓人感覺到奇特。造假能造出來個佛?那這個佛也真是太……。你說阿彌陀佛給我們了嘛,就讓我們造假的嘛,對不對?不是吧。一定要去使用它,去實踐它,你才有效果,你才能了解它的作爲的內容與對稱。

  

所以與彼光明相應,你來稱念他的名號,再觀察他的光明名號的內容的實質。好比說我們的業習中有邊有對的太多了——南無無對光;我們亂想的東西太多了——南無不思議光;我們憂傷的東西太多了——南無歡喜光。這每個光都在消除你心裏的那些習氣、煩惱、執著、九界的那些糾纏。你在念的時候,無意識的若憶念若不憶念,他都有一個相應的作爲。你不相信,你念一念“南無無礙光”,你說我就要有礙!也沒問題。你感覺到你只是個愚癡的人。你說我就不要歡喜!只能說你是個痛苦的人,對不對?你本來就很痛苦了,但你還說我不用念,我知道就行了,那你還是很痛苦!他沒有驗證自己的這種心地與感知,沒有驗證過自己這種口業揮泛出來的利益。

  

我們都知道軍令如山倒這個話,在部隊傳達一個口令那是十分嚴肅的一個事情,通信兵把命令傳到某一個地方,必須得嚴格地執行,那不能有絲毫的差異,一有點差異那就肯定要殺一批,爲什麼呢?那是絕對不允許的。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法界的教令。這不是誇張的話,因爲什麼呢?他順性所立,順性成就,他就能舞動法界,他能利益法界有情,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在五種版本的《無量壽經》原譯本中,有些譯本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都是講“令”衆生怎麼樣,“令”衆生怎麼樣,很多都是 “令”。雖然這個字讓很多人不舒服,但他講的很實際,因爲他隨順了法性,在這個法界就有他這個權利,就是他有這個效果,就有他這個實際的威德!就象帝王一樣,在帝王的位置上他就可以發號施令;象一個軍人一樣,他在某一個職務上,他就可以發號施令,下面的人就要執行這個號令。那阿彌陀佛這個順性的成就,他給法界衆生的回施,那也就是號令性的。我們不去稱念這個號令,不去體驗這個號令的作爲與功德,那我們真沒辦法去了解。

  

有一次我去貴州一個地方,他們拉著去放生,很多人看到魚就買。有人掂了一桶死魚,我說死魚不要放了吧。他說算了,管他的,都買了,就是死活都慈悲呗,對不對?他們放的時候就念佛,念佛的時候,那死魚也就真活了幾條。之前真都死了,都硬了。它們還往回遊。當時沒有什麼,但是我感覺他就有一種喚醒,即這個慈悲心能喚醒生命的再現。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我們不了解的時候,那我們就不會去與光明相應地去實踐,那我們就坐在一個無事窟中說“我知道了,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可以了。”這又開始了,開始什麼呢?犯自己的業習,犯自己這種所謂的省心省力的墮落,這不是輕安,這也不是自在,因爲你沒有證實它,最少你要有個證實體驗的過程,就是使用的過程。

  

那麼下面的意業、智業亦複如是。尤其是智業,智業的觀察很多人更不屑一顧了,他說我根本看都不看,認爲看到自己的那個腦袋怎麼耷拉下來,怎麼兩眼一抹黑就行了(昏沈),那是很省力,但是佛法的利益我們從哪兒來呢?

  

淨土這個教法是最易行最易行了,沒有那麼多的啰嗦。只是給你,你用,隨順使用就行了,就能成就,它是一切法之所歸,是一切法究竟之所成。淨土一法是一切法之歸趣。曆代祖師莫不是這樣宣化,八萬四千法都好,但你一定要歸趣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成佛,極樂世界就是如來會,如來會就是成佛的地方。它啥都不講了,就是直接讓你到成佛的地方去,你還不幹,那你咋辦呢?所以這個“簡單易行”,我們要在這個簡單的地方去實踐。這麼簡單易行了,我們還不去做,那你要幹啥呢?就是斷滅了、就是頑空了,那我們在斷滅頑空這個無事窟中會把自己給坑害掉的,你這個獨立的意識與生命就會墮在無事窟中,受無事這種斷滅,這種冷水泡石頭的惡報,就是愚癡無記的惡報。我們不警覺,是十分容易陷入這個狀態的。

  

這個地方就是易行要當行,應該去實踐。不要認爲易行了我就可以不管他了。易行你不行,那你還要幹什麼呢?跟其他法門比起來,淨土簡直是簡單的沒辦法簡單了,就是隨順我們的身口意智方便智,隨順我們來給我們最簡單的可以操作的方式。其他的教法,我們要有大量的教理教義,還有成就者去守護你,你才可以實踐。淨土一法不這樣,就是依阿彌陀佛爲師長,爲歸趣,憶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作爲,也沒有其他的阻隔,沒有個人崇拜的這種煩惱,也沒有個人墮落的迷失,那你個人墮落是你個人,其他人不影響。那麼這個念佛法門就是唯依佛爲師,唯取佛果,唯念佛憶佛而成就,所以易修易證,直截了當,他疑慮蕩盡了。把我們的疑慮蕩盡了,我們還不去作爲,還不去實踐,還不去在意,我不知道那能幹啥?能作爲出一些什麼呢?

  

這個法實在是難得難遇。所以說我們不管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的作爲上,可以擇一個,你擇一個比較合適你的方法。

  

好比說身體不好的人禮拜是最好的了。確實是這樣子,因爲單一的禮拜可以把你身體不好的惡緣給轉換掉,因爲我們身體不好實是惡緣而成。

  

好比說一些人好說閑話,無端地說些是非,到處串來串去,給自己給他人搞麻煩,這樣的人可能口業念佛最好了,贊佛與佛相應,那太好了!

  

可能有些人意識就妄想紛飛,坐在那兒自己也煩惱,看見人也煩惱,誰都受不了,這樣的人了可能作願門對他來說就尤其重要。

  

有些人就喜歡往那兒一坐,蹲在一個黑坑裏,一坐半天,一睡一天,叁天五天一年十年過去了,這樣的人可能觀察門對他是特別有用。因爲啥?此人缺智,因爲無智故,多于無記業而向往。人愚癡的時候特別向往的就是無記業。無記業是啥呢?就是啥也不想,空空洞洞地往那一蹲,冷水泡石頭,石頭不惹水,水也不惹石頭,互不增減嘛,那個業就板在那個地方,放在那個地方,就是等待,等待就是愚癡業。你看每一個動物都在等待,主動的動物有,少,尤其是大型動物多是等待,吃了就等待,吃了就等待,等待什麼呢?等待業報的成熟,他沒有其他的東西了。你看動物的作爲很少,它最多壘個窩,爲了自己休息,其他都沒有了。那很多人也就是爲了蹲個窩,一個窩一圍,就行了。眼一閉,萬歲。一圍,誰也不敢惹,你要惹了,耽誤我這一圍,那麻煩了。很普遍,這個咋辦呢?你要不警覺,那大家一圍就等過去了,一年一年就過去了,因爲這裏面誰也不惹誰,對不對?石頭也不惹水,水也不惹石頭,冷水泡石頭嘛,惡也不增長,善也不增長,但是生命在消耗,在等待業報罷了,這個是比較麻煩的。

  

所以說在五念門中我們自己可以審觀,那你說什麼樣的人去做第五門的修持呢?就是聲聞心重,比較自私自利的人,恰恰第五門是特別需要修持的,就是念佛把功德回向給別人,不爲自己念,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在一切現緣中不舍。看見一個蟲子死了,去給他念幾聲佛;看見一個什麼東西受傷了,給他念幾聲佛;天天想我們全世界幾萬人死掉,給他們念佛;每天很多鳥死掉,給他們念佛;很多魚死掉了,給他們念佛;很多生命斷滅了,給他們念佛;或者很多橫災了,給他們念佛;很多人煩惱了,給他們念佛;很多人痛苦了,給他們念佛。這樣念來念去,你這個自私自利就變成大悲了,我們這樣念來念去,悲心就出來了,就成熟了,要不然你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實際這個五念門,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爲,甚至也可以輪番著做,或者一門一門地去實踐。爲什麼淨土一法這麼不可思議,就是這麼簡單,伴隨著我們的身口意智方便智的作爲來舍棄九界圓成九界,不舍九界利益衆生,這樣一個次序,很讓人感動的。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安居第七十叁日(一):淨土易行要當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