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群體業就成就了。
這個願心啊,所以我們說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不是無記,不是放逸,也不是昏沈,也不是迷失,也不是自許!所謂自許,自以爲自己正確。有的人會在一種憶念、感覺上自許,認爲我永遠是正確的。這種自許就更糟糕,這樣的人一定會自我封閉,自贊謗他。龍樹菩薩有一個很簡單的說法,說——自贊謗他皆爲外道,沒有一個不是!那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希望不要做外道,起碼不能謗別人!我們對業的認知,在人格上沒有必要說任何人,因爲業無所屬,但是在事相上,事情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認知它!
佛在世的時候,象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難提、羼陀、迦留陀夷啊,這些都是大菩薩,倒駕慈航,示現種種過患,令我們後世學佛的人有所依從。可能現在很多人也在示現過患,它畢竟是無常無我的,那不是示現嗎?所以在這個如幻的事相中示現。但對這個如幻業、如幻的果報進趣,我們要了解,若不知道,無記業的果報已經出現了。《佛遺教經》中說,四蛇未除,安于睡眠者,此是無慚愧人。我們不說慚愧不慚愧,我們起碼要有一個出慚愧的願望。要沒有這個願望,我們怎麼修行呢?修什麼呢?動力何在呢?
我這個講法比較重,但這一夏天就主要講這個了。因爲參學越多,對這個地方就越震驚,對過去一些善知識的提醒、教誨與引導就越害怕。早期還真沒有那麼深層的恐慌,到後來就越來越心靈深處對這個東西發抖,看到一個個人的結果就害怕。不是害怕其他的,你說雞貓狗鴨我們害怕它嗎?是人墮落的時候讓人害怕!生命沈淪的時候讓人害怕!生命不警覺、迷失的時候讓人害怕!比較害怕的是什麼呢?我們自身不警覺。
你說別人那樣,跟你又沒關系,你害怕什麼呢?所以我們要學佛的智慧,還要學佛的慈悲,還要學佛的方便,我們叁皈依時發過四弘誓願嘛——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我們發過的願。
你真遵照這個願了嗎?沒遵循這個願,那你真是佛教徒嗎?你說我怎麼不是佛教徒,我出家多少年了,或者說我修行多少年了,我學佛多少年了。你學的是佛嗎?你不依佛願爲己願,你不依佛的教誨來學佛,你學的是佛嗎?自己問自己啊,問得越重越好!越重越徹底!你一給自己保留了,說業無所屬,那你蒙蔽自己,那你自己受果報,別人也不知道對不對?因爲現在這個世界的人,誰也不知道誰,因爲大家都是無明人嘛。我們要得叁明四智了,可能很多人都會驚呼起來的,這個世界真是不堪人去觀察。
問:如何運用依佛願念佛?
慈師答:
我們在五念門中,依一門、兩門、叁門、多門交織修持都可以。《往生論》(即天親菩薩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我希望大家回去看看。學習了五念門以後,再看《往生論》那就很簡單。其文字很短,過去我要求出家師父必須得會背誦的,現在沒有要求了,但是會背了就很方便,起碼把五念門、五種門背一背。
五念門修持純熟了,五種門也很簡單。若五念門不純熟,直接去學五種門,一點味道都沒有。因爲所作隨意自在成就,這個意識自在了,不再被禁锢了,就知道修行修什麼了。意識還被禁锢著,我們修來修去都還不知道修什麼好。所以,依佛願,實際就是解放我們的身心意識,讓我們的身心意識自由了,我們再來看平時的作爲,就知道我們被很多東西禁锢了。佛舉例說就象人被囚禁了一樣,就象被放到饑馑年了一樣,就象被投到水中掙紮一樣,就是說人沒有辦法去解救自己。我們通過五念門,人就可以有一個依止,有個方法來參照——在水中掙紮了,我們就會上船,船過來載負我們了;饑餓了,有糧食給我們吃;被囚禁了,人就被解放出來了。象身體得重病的人,得到良藥而健康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有這些障礙與蒙蔽,財色名食睡也好,我們自己的種種惡習也好,就會製約我們。所以通過五門的修持,可以使我們從其中解放出來。起碼這個意識的自在作爲,我們能認知了,再去看心作心是、即心即是,很方便,就是說我們應該擇取什麼?
所以天親菩薩說“入願心莊嚴”,即我們通過五念門的修持,能入佛願心,以佛莊嚴爲己莊嚴。何以故呢?心佛衆生心智無別故,我們在自己的意識中得到了清淨,得到了莊嚴,得到了安樂,得到了解放。因爲我們現在的意識是被業習製約著的,被我們的業習所執製約著的,被我們記憶的九界種種的東西所製約著的。所以要學會打包啊,現代語說壓縮,你要會壓縮、打包才行,幹什麼呢?你要把所有的業力壓縮打包以後,寄給阿彌陀佛。寄個郵件就行了,說“阿彌陀佛收”。要不然我們沒辦法,太多了!我們在這裏面的記憶把我們遮蔽的太厲害了!因爲是累生累劫的意識,不光是我們自己的意識,還是累生累劫交織的意識,混淆在一起。很多人的意識根本不是自己的!好比說有的人嗔心,他頂上站個修羅,說“你嗔!你嗔!你恨他!”有的人愚癡,有個幻化的愚癡動物說“你就要堅固!你就要堅固!你就要這樣!”他說“我就要這樣!我就要這樣!”實際不是,他在受著愚癡的加持。有的人就象在被餓鬼加持一樣,他說著這個吃的香,那個吃的香,淌口水。什麼都不管了,就看著吃的東西。什麼樣的人都有啊,但是往往都不是自己的意識。就是說我們自身的意樂很少,多是被某類強化的生命所加持,大部分都是這樣的。象一些大成就者給我們這個時代授記說——一鬼挾一人。挾製的意思,製約著你!根本不是你的心,你的心不當家了,意識也不做主了!你就在一些愚癡的、迷失的、痛苦的執著中,還自以爲是,認爲我就是對的!我就這樣!這樣的人就失去了心地的自由。
所以我們通過這個學習,是讓我們心意自在解脫,心意得到清淨,入佛莊嚴心願,入佛世界。因爲我們的心是自由的,法界也是自由的,先訓練我們把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障礙打破——此世界彼世界不過是一念之差,所緣境之別,所緣心智之別。那我們的心就得到自由。所以若一門,若多門,若交雜修持,若漸次修持,都是可以的。
我們今年夏天學這五念門是可以用的,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論,基本上即使最凡愚的人、最固執的人動動心念,他都可以用。最愚癡的人都可以用!愚癡到什麼程度呢?——排斥一切、诋毀一切的人,他若知道意樂、觀察、對比,那一念的智慧他都可以用。象我們這裏面都是大智慧人,都會用。因爲固執某一業相的人,是一個愚癡業,大家都是知道的,毛澤東講“花崗岩腦袋”,就這樣的人在這個教法中都沒有問題,爲什麼?阿彌陀佛有無礙光啊!來照耀這一類的有礙有情,他慢慢地也會沒有障礙的,沒問題!因爲即使被有礙的修羅也好、餓鬼也好、惡神也好製約著的衆生,製約他們的生命也向往佛法!他聽了以後一樣去修行,會放棄他們而去修行。你要是堅持,說一直守護著我,那不行的,他也要修行的。之前我們講了——各個個體中,第一個受用者是自己。有的生命會製約其他生命,但他自己也需要這個獨立體的意樂受用。
所以,淨土教法是普攝九界的!爲什麼我們總是不僅講人類這個角度,還講這麼多呢?我們在講淨土這個教法中,不能只講這一個群體,要講種種群體。爲什麼呢?沒辦法。只能這樣講!這是阿彌陀佛交代的任務——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嘛,他不是單攝人類這一個群體的。雖然《阿彌陀經》是在我們人類中與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及諸大菩薩講,但其主體還是與種種雜類有情講。佛告舍利弗——我于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在玄奘法師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中,是十方佛各出廣長舌相,攝護念佛衆生,慈悲不舍,以種種神變善巧令衆生生起無上信心。他講的是十方衆生,淨土教言是攝化十方衆生的。我們現在學習,是爲了十方衆生。稱念,是爲了十方衆生。你說我不是。你也得是!爲什麼呢?我們的心智一放松,就是十方衆生所面對,所回向。所以這個教法,不單是對我們現前的心智所講,而是對十方九界衆生所宣化。這個修行,它牽製的面比較多,所以我們很少單單涉足到人群中,一說就是九界、九界。那九界跟我們大家有什麼關系呢?(嚴格地說,一點兒關系都沒有!)那就說我們人類的財色名食睡就行了,貪嗔癡慢疑就夠了,對不對?但是不行,不能那樣講。佛也沒那樣講,我們也不可能那樣講。
也不誇張淨土教法的作用,你可以試一試——你把你的身心世界放在整個法界,念一聲阿彌陀佛,你的作意中就能利益這個法界,即染心淨法界,這真是不可思議!我是染心,但我可以淨法界,那是不可思議的。你若把你的心意、這一聲佛號放到某一群體,比如生生世世的父母,你念一聲,你會感覺對得起自己的父母了。念一句,你會很真誠的。那你一想,一切有情都是我的父母,幹脆爲大家念算了!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安居第七十二日(四):依願修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