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日(二):不舍一切是稱性之說
我們對前四門做了提示,所謂身、口、意、智,禮拜贊歎作願觀察。第五門——回向門。回向門中第一個受用者還是每一個作爲的獨立體,雖然是回向于衆生,但我們自身每個獨立體還是第一受用者。這個地方要反複的思維它。我們這時候再來看——原來我們所有善良的作爲、慈悲的作爲、智慧無染的作爲,哪怕是回施衆生,也是自利的,第一個承受者還是自身。
過去一些僧人在爲別人忙著一些佛事,那在早期是不得了的,象焰口、水陸、無遮法會,普濟于世,真是水陸空給這些迷失的衆生帶來了直接的利益。但後來因爲世俗自私,慢慢變成一種經濟交易以後,大家對這個作爲的慈悲智慧的第一受用就丟失了。所以以前水陸焰口在我們中國成熟了很多大善知識、具足悲智方便、通力善巧的人,度了很多有情。我們現在惡緣熾盛了,大家斤斤計較的是名利、掙多少鈔票,這樣就是一個惡業的交換了,結果不光沒有成熟很多善知識,沒有給很多人帶來利益,反而帶來了惡緣,什麼惡緣呢?因爲他沒有真實地用慈悲智慧去利益他人,當然這個第一受用也都是虛假、金錢名利,許多這些作爲者的果報很惡劣,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群苦人,被道德遺棄的人。
現在很多地方的出家人也在做大量的佛事,象我們稱的延生普佛、往生普佛,實際這裏面有極大的善緣,因爲作爲者是第一受用者,只要他認真,具足悲智。象我們的蒙山,這個作爲本身就是極大的利,這裏面有智慧、有慈悲。所以出家人的修行密度十分大的,即福德因緣善緣熾盛,因爲戒律、居士等種種因緣會屏蔽我們的惡緣。有的人他會悄悄地做惡事,那是他個人的因緣,但要是說整體的外緣,善緣還是熾盛。
我們要是了解了這一點,那我們自覺的修持與祈禱一定會成熟起來。你會悄悄地祈禱善緣,你會有善、智慧、慈悲的作爲,而不會在背後做一些第一損害自己、第二損害出家、第叁損害社會的作爲,我們一定會擯棄它,爲什麼呢?你知道自己是獨立的第一個自受用者了,或者說第一個受果報者。
那麼這個回向門,我們在這種自覺的觀察下再來作回向門,那就比較簡單。說方便智業——“不舍一切苦惱衆生”。這個“不舍一切”跟道不可須臾離有什麼差別呢?不舍一切,實際是不舍一切時處順性的這樣一個修持。所以第五門完全是展示了性德的作用,第五門所有的展示都是性德的作爲,因爲這裏的慈悲一定是依智慧而展現出來的。爲什麼呢?沒有智慧的人是永遠談不上慈悲的。我們都知道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大悲,這個大悲心一定是依智慧的,智慧一定是順性所使!
我們中國的傳統教法中尚有“道不可須臾離,離即非道”,那麼不舍一切,這不是給我們加任務的,是讓我們在一切時處皆是性德之作爲,或者說性德所顯。這樣我們就了解了什麼叫“不舍”,或者是無所舍、無從舍。不舍,是本來是沒有什麼可舍的,因爲沒有什麼可取,也就沒有什麼可舍的,那麼自性也就袒露出來,我們就會率性而行。率性,稱性的行爲,是一個真正的智者所擁有、智者所選擇、智者所取用。
過現未來都交織在我們現下的,我們現下怎麼取用,這個權利完全在我們自身!昙鸾法師在《往生論注》中提出來這五種法(五念門)的隨順,其結果無外乎是“所作隨意自在成就”,以達成這樣一個自在力的認知。若對這個自在力認知不夠,我們解放不了自己,也解放不了有情,那你這個學佛毫無效果!你學一些規矩、套路,穿了更多的馬甲,一脫掉人一點就沒有改變。我們所有的作爲是要改變自己的整個身心世界!不是天天換馬甲,這麼做那麼做,身心還是老樣子,那不行!一旦了解了我們的作爲完全在于自身的獨立的取舍,這樣我們就有一個自在力也好,一個方便力也好,這樣的人是一個智慧者,率性稱性一定是智者,這是毫無疑問的。
通過這段學習,已經把智者的權利償還給我們了!你的思想意識、你的身口意叁業,完全是在你自身作爲起作用的,而沒有我們過去的交織,或者說是師長帶來的、國家帶來的、社會帶來的、他人帶來的、父母帶來的等等,這些東西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們通過這個學習把它篩選出來了。你的意識、你的身口意叁業、你的擇取的第一受用者一定是你自身!那麼你怎麼來擇取?擇取智者的作爲那就是稱性,那就擇取了法性,我們隨順展示這個性德的作用,所以“不舍一切”。
因爲第五門的要求是不舍一切的,這沒有什麼可以修持的,實際你有什麼可以舍呢?一切萬法皆無自性,本身無我,你舍什麼呢?因爲你舍,是一種執著,那你說不舍不是執著嗎?不舍也是執著。但是因爲我們取舍的慣性,此處假著我們的習慣來做一個不舍的認知,此不舍就是稱性者、率性者。
諸位菩薩,因爲這不符合我們常規的思維習慣,但我們一定要在此處換個角度去思維這個獨立體的作用,那我們作爲世界上的一個無責怪心理的人,那就是一個具足正見的人、不迷失的人,就是一個清晰的人,悲憫那些迷失者,悲憫那些糾纏不清的人,那你就真正的具足了慈悲。在這個世間說慈悲是十分困難的,因爲我們要是不知道自身獨立體的這個作用,完全是自己是第一受用者,那我們想慈悲別人十分的困難。我經常會審視自己,有點滴的去幫助別人的欲望生起來那都是不可能的,多是在自利的驅使下、支持下作爲的。這是大部分人的習慣狀態。所以一個完全無私爲人民服務的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那真是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這個純粹要有一個支撐,要是直接跨越過來怕是不容易,我們通過學習認知,慢慢的可能會有這樣一個機會。
所以我們一旦知道——我們每一個獨立體的過現未來的業的交織、取舍的交織,我們是第一受用者,我們在負起責任的情況下,再來回向,這似乎就是順理成章了,就是你能說服自己的潛意識,你能說服自己的承受力。我們的作爲要是說服不了自己,就會背上疲憊厭倦,甚至煩惱,可能還有一些怨恨等等。
諸位菩薩,因爲這是一個妙觀察的熏習,所以就要不斷地去觀察,不斷地去思維,雖然是回向門,也離不開妙觀察細細的思維,不是思維別人,是思維自己心裏的狀態、心裏的理路、心裏的取舍、心裏的愛樂、心裏的本質、心裏的一種安住,或者說心裏的一個迷失痛苦。你去觀察它,你去主動地調整它,你去做一個你心裏的智慧的運用者。我們自己的心理、我們自己的果報、我們自己的受用,我們不關心它,後面我們所有的學習都變得毫無意義,甚至所有的作爲都毫無意義!那我們就真正是在浪費自己寶貴的生命!
所以這個“不舍一切”,實是率性、稱性之說,一切本無所舍故。我們如實觀察,心地就會有如實的安住,就會有如實的甯靜,如實的踏實,如實的輕安,如實的喜悅。在談這個角度的時間,我們的確可以號著自己的脈搏看它是怎麼跳動的?讓我們自己了解自己的心地,運用自己的心地,成熟自己的心地,去廣泛地認知這個心理與諸佛菩薩無二的心理的本質,與一切衆生無二的本質的心理,也就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這種脈搏、這種心念、這種狀態、這種趣向,來認知它、運用它、成熟它、完成它,來如實地安住,使我們的身心真正得到解脫,所以自解脫是方便,誰能解脫你的心理?
叁寶歌大家都會唱,說“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什麼皈依處呢?佛法僧是我們真正的唯一的皈依處!是不是這樣呢?實際是通過思維觀察,通過我們第一個心靈的受用者、我們自己的擇取、第一個受用者獨立的擇取,你會認知到它是不是唯一的真正的皈依處。“今乃知”,是什麼呢?他觀察到了,他體會到了,他有這樣細微的感知了,他才能去描述出來,讓很多人去傳誦,去歌贊叁寶,使更多在幽暗的世界中、在心靈的迷失的世界中、在心靈的法界不知趣向的有情得到安樂,得到皈依,有一個安樂的尋覓,有一個安樂的歸宿,在這個傳唱中得到加持。
那我們學這個五念門,從阿彌陀佛說《無量壽經》,從世尊傳達《無量壽經》,從龍樹菩薩、天親菩薩他們記載、傳達這個淨土教法的體系與教法的作爲,都有一個目的——無外乎使我們這個獨立的心智了解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本質,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自在的、解脫的安住,運用,發揮,成長,轉換。在十方法界中供養諸佛而不散亂,在十方遊曆而不迷失,在現緣中安住而不無記。這些善知識所設立的教法,所相續傳達的東西,就唯一此事——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淨的道業。道業不在于過去現在未來,現下如是。
所以諸位善知識,細細地、甯靜地、負責任地在自己的心靈裏,或者在自己脈搏跳動的地方去認知他,看看讓他怎麼來跳動?怎麼來安撫他?怎麼來運用他?怎麼來展示他的真容,即紫磨金相,他的相貌都是真金色的。因爲什麼呢?真正負起責任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心智中一定是紫磨金色,具足了價值、安穩、尊貴,具足了殊勝不可思議!
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在這個東西的擇取上沒有認真過,對這個獨立的受用沒有真正生起來過第一感受者的尊貴的價值的認知,所以往往我們就把他荒廢過去了,一生乃至一生又一生,一劫一劫又一劫,無始以來就這樣相續著,輪回著,迷失著,掙紮著,沒有真正的皈依處。諸位菩薩,佛陀悲憫我們並不是說我們真有什麼可以悲憫的,實在是因爲我們的荒廢、我們對自身獨立的認知不夠、自我尊重的責任不夠,喚醒了佛的悲心。因爲什麼呢?心佛衆生本無差別,體性無別,用之差別無量無邊,這真令這些同一父母、同一出生、同一角度的成就者心生悲憫。這種悲心無疑就會生起來,就象我們看見自己的同胞被屠殺一樣,我們是忍受不了的;看到自己的親人被傷害一樣,我們是忍受不了的,不管是疾病的傷害、自然災害的傷害、戰爭的傷害,乃至說人與人之間的某些角度的侵害,你都不能忍受,爲什麼呢?因爲你有親情。
【舉例:南京大屠殺,叁十萬人被殺掉,我們作爲中國人一想這個地方,因爲有親情、有同民族的氣息,我們就會忍受不了。但是全世界猶太人被殺了叁千萬!但我們中國人沒有幾個有感覺。爲什麼呢?是疏緣不是親緣。】
那麼佛陀審視一切衆生在六道中輪回與掙紮,乃至說在九界中徘徊與猶豫,世尊的悲心我們可想而知的。因爲他跟我們有同氣,同一本性故,同一佛性故,這個“性”是無別的。佛徹底展示了法性的悲智,即順性展示了它真正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悲智方便。我們把這個悲智方便壓縮在我們的習氣業力下了,沈在業海之中,沈在深深的海底了,我們沒法用它,佛只不過把它自然地舒展開了,所以稱性率性運用悲智方便、饒益有情而無所障礙。所以我們作爲一個普通的凡夫有情並沒有增減什麼,只是說我們具足的悲智方便,這個稱性的功德,被埋在深深的習慣的地下,如此而已,所以我們就待于開發,待于運用,待于成熟。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六 2011年7月26日
《安居第七十日(二):不舍一切是稱性之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