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日(叁):業無所屬與置換位置

  

安居第七十日(叁):業無所屬與置換位置

  

前面我們談到每個生命的獨立體對作爲的抉擇,的確我們自身是第一受用,實際就是自我責任。學佛人如果不能如實地去了解每一個生命的獨立分的作用,這個尊重是無從談起的。

  

不舍一切苦惱衆生,我就把它分開講。

  

“不舍一切”,是一個總相的說法。說十方九界也好,說十方十法界也好,都沒有問題,這個“一切”說的是個總相,來讓我們認知佛陀這個教法是廣利一切有情的。做一個學佛人,往往言說,或者說意識思維上,十分重要,好比我們說人類、中國人,那就開始變得有針對性了,說一切、一切有情、一切苦惱衆生,這個言說就很廣大了。這個廣大,還是回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智上來說,我們是第一個來受用感知它的廣大,認知它的廣大,體驗它的廣大的作用。

  

那麼這個“一切”,是我們前四門所講的應該舍棄的,這一門說不舍。我們在學習前四門中處處講到,身業、口業、意業、智業在禮拜贊歎作願的過程中,要擯棄九界自力、九界作爲的雜緣,使我們唯佛是念,乃至說觀察也是觀察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觀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莊嚴,來讓我們擯棄或者說反觀十方其他世界的濁惡與不足。那麼這個大取大舍給我們揭示了一個什麼樣的作爲呢?

  

實際這些名詞在我們的意識中本身都是很自在的,當我們沒有了解這個自在、運用這個力、這個方法之前,我們的思想會擁塞在某個有情、某個習慣、某個作爲這樣一個區域中,一個範疇中,無力逾越,那麼我們通過這個方法的學習,無外乎是讓我們的身心意識,尤其是意識法界自由起來,讓我們的意識法界充分地得到一個意識解放。但要解放,你沒有條理性與一個清晰的作爲方式,那麼難免會變得神采飛揚,變得無所適從,變得迷茫、更加迷茫。

  

所以這個“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又給我們一個新的教法——解放以後你的作爲是什麼?它有所指,其所指是很廣大的,是周遍的,是在順性的作爲下産生的一個不可思議的作爲空間。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自我設置的位置對他自己的製約很大。每一個人基本上都有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基本上是業力,或者說是習慣的一個自設,我們稱爲世俗的位置,因爲它是世俗的習慣。很多人就被綁在這個位置上了,什麼來綁呢?業力來綁、習慣來綁。許多人到寺院,認爲過了中午以後不進食,這受不了!他什麼位置呢?——晚上一定要吃飯,這就是我。那這就是個業力的位置、習慣的位置、世俗的位置。這個位置說——哎呀,我這個人怎麼樣怎麼樣,應該怎麼樣。以前我們這裏來了幾個香港和廣東的居士,他們習慣每天要沖涼,那時候我們這裏不要說沖涼,沖熱也沒有。他們說這山真好,就是沒有沖涼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位置,什麼位置呢?他們在廣東那一帶生活習慣了,那個地方每天人身上濕濕的黏黏的,必須得去沖一沖,到這個地方本來不是那樣了,但他們有習慣的位置——不行,雖然不是那樣子,也要沖!很多人這個晚上吃東西,根本不是饑餓,就是個習慣,就是個位置。

  

這個位置是什麼呢?——就是堅固的一種我執,這個我執就製約了我們的整個生命。所以說過去很多修持要改變你的位置,實際受皈依了就是改變位置,受八關齋戒了改變你的位置,受沙彌戒了改變你的位置,受比丘戒了改變你的位置,幹什麼呢?——你的位置,打破它!過去世俗的生活習慣的位置,擊破它!幹什麼呢?——讓你解放一次自己!有的人雖然位置打破了,還不解放自己,又回到位置上了,穿這個出家衣服還是老位置,什麼位置?世俗習慣改變不了。所以很多人年複一年地修行,改變不了自己,爲什麼呢?他心裏的世俗習慣沒有改變,他世俗業力的製約沒有改變。

  

“不舍一切苦惱衆生”,這實在是讓我們換個位置!我們前四門入功德中要舍棄九界,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去觀察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看那裏佛菩薩幹些什麼?那裏國土是什麼樣子?觀察完了,你現在位置換了。因爲啥?你現在沒有在娑婆世界,起碼你的意識在觀察極樂世界,你的意識在感知極樂世界。感知完了你再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一看,這九界真是慘不忍睹了。慘不忍睹但你不能舍!要改變位置的,以前我們看不慣的就一定要舍棄的,或者說在我們沒有觀察到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莊嚴之前,不管是情世間清淨還是器世間清淨,在我們沒有觀察之前,就要我們舍,幹什麼呢?——讓我們換位置,換到極樂世界這個位置上——噢,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皆是稱性展示的,皆是阿彌陀正覺化身!不管是鳥,不管是樹木,不管是水,不管是池流,不管是種種莊嚴,都是阿彌陀佛所化現,非是業報所現。所以我們舍棄九界,觀察彼國,舍棄九界你才有觀察彼國的機會,不舍棄你就是觀察九界。

  

爲什麼要把九界都說盡呢?實際是不讓我們殘留在其他地方,唯佛是念,唯佛是觀,唯極樂世界是觀,來讓我們換一個位置,徹底地換個位置!讓我們去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種種殊勝莊嚴、種種清淨自在力,讓我們的心少分地隨順與體驗。你要是不放舍九界呢?那麼九界的心念、世俗位置的習慣業力就充塞了你的身心世界,你沒辦法去改變。

  

所以這前四門一定是讓我們放棄一個位置,來讓我們換一個位置,那我們觀察了以後,又讓我們換位置,這換來換去的,就讓你自由,讓你解放,充分地解放你的思想的自我禁锢,即世俗業力的禁锢。我們都知道這個禁锢有多大的力量,要是沒有恰當的方法,我們是掙脫不出來的,就一餐飯你都掙脫不出來,一個小小的惡習你都掙脫不出來,每天生活的習慣我們根本沒辦法掙脫的。但在我們的意識法界中,我們可以充分地解放它。所以這個教法不離本位,令衆生直趣無上覺,就是我們沒有離開自己業習的本位,但是可以通過一些教法轉移這個業力所依、意識所依,讓我們從意識法界中成熟自己身心的自由。這個自由是一個究竟的第一受用的准確的責任與認知。

  

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實際讓我們來入九界。這個所謂的“不舍”,我們前面談到它是稱性的展示。那麼這“一切”皆是稱性所利益的對象。所以極樂世界的教法又普攝于九界,回向門中以利益九界衆生作爲增上修行方便。

  

那你說我們是凡夫有情,沒法利世。但因爲我們已經觀察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大願所成,我們順願在意識法界中對彼國做了稍微的觀察——器世間的清淨與情世間的清淨,得到了稍微的安慰,我們帶著這一份安慰的喜悅與輕松再來看這個九界的濁惡與顛倒,那我們這個不舍的心就會訓練我們如佛一樣的心智,即正覺心智!來訓練我們這種心智,來讓我們熏修這種心智,來讓我們運用這個本有的智慧與善巧,來利益著我們的同行人。因爲大家在一起啊,必然是同行人。

  

很多人一學佛一皈依,就開始勸化自己的家人,教育自己的父母、親人、子女等等,一不能吃肉!二不能殺生!叁不能喝酒!四等等等等。很多人就怕他們了,第一是家人怕;第二是同學戰友怕,單位怕,同事怕;第叁是社會怕。怎麼突然出來一群導師啊?什麼導師呢?佛教導師。但是他們有沒有導師的資格呢?沒有。爲什麼呢?他自己的煩惱沒有製服。什麼製服呢?沒有摒棄九界。他在九界業力中糾纏不清,他不知道九界業力如幻無有實質,你的善業如幻,他的惡業也是如幻,無一法可得,沒有真正地擯棄過,在這無一法可得、性空的認知上沒有抉擇過,他不得心智的自由,所以就會責怪別人,約束別人,製約別人,但自己做的不咋的。自身做的不咋的,還會因爲別人的業力生煩惱,所以這種叫雙重煩惱者。別人是單重煩惱者,就自己的一點業力、習慣上的煩惱。這樣的人結果把別人的煩惱也都收集起來了,所以說這是一群大煩惱的人!這樣的人一沖入到社會上,社會突然一段躁動,象地震了一樣,或者說象刮旋風了一樣。很多人說我們愛護自己的親人有什麼不好啊?我說想法很好,效果不好。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擯棄九界,我們對九界的認知不夠徹底,那我們就會陷入其中,因爲他人的過失作爲而生煩惱,而迷失自心。

  

所以說前四門的訓練、作爲,無外乎是讓我們從九界中解放出來,脫離出來。再來回觀,即你站在一個高度了,什麼高度呢?——率性的高度、順性的高度、順佛願的高度,來觀察這個極樂世界,觀察你自己周邊親人非親人的作爲,起碼說首先你不會因爲他們的業力再煩惱了。你一煩惱,你也知道這是自己過去分別執著的習慣的位置、世俗的位置造成的一個傾動,沒有實際的內容。因爲你已經觀察到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你對自己負起了一次責任,你知道在獨立的心智中我們觀察極樂世界,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得到意識自在的成就、選擇的成就,那我們就選擇那個地方了——清淨,器世間清淨、情世間清淨。

  

我們安住在這個清淨的世間,在這個地方安心了。再返回娑婆世界,怎麼返呢?你也不用動位置就開始返了——再來換一個來角度看我們周邊的有情,看自己過去的作爲,做不舍的觀察。這個時候的觀察因爲你依二種世間清淨故,你的作爲一定是依四種菩薩的正修行——“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

《安居第七十日(叁):業無所屬與置換位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