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日(叁):業無所屬與置換位置▪P3

  ..續本文上一頁修行人是沒有動力的。我們念佛人若真正知道利益法界衆生,利益一切衆生,就會産生極大的念佛動力!因爲每天都有太多太多的苦惱的衆生在我們身邊生生死死,在種種違緣中受種種的傷害,我經常在電話中聽到那些又哭又喊的人們的呼喚,真是很多苦難的人們,真很苦,很多惡性的疾病、惡性的傷害、惡性的心理迷失與掙紮、惡性的對抗。

  

我們念佛,站在器世間、衆生世間清淨的這個角度,站在一個如夢如幻的、觀察這個世間一切業都不可得的角度,我們才能真正地把阿彌陀佛圓滿的功德回向給他!要不然我們就會被他拉下水,第一個念頭沒下水,第二個念頭沒下水,第叁個念頭你就下水了!怎麼下水呢?你同一苦惱了。因爲你回到大家都是凡夫的位置了。

  

所以前四門與第五門的相互推動是很重要的,第五門實際是最容易來剖析我們心中的那些凡夫的位置與習慣,凡夫的作爲這種世俗的心最容易得見。“念佛不爲自求,但爲利益一切有情”,你就提出來這樣一句話,念一句佛,你馬上就看到自己心中就會動念的——不爲自求我幹啥?第五門的修持是十分幹淨的,那絕對是一個照妖鏡,可以把九界的妖怪都照出來。我們沒有真正地在前四念門中把舍九界的這個力用的徹底,那在第五念門中經常照著自己就象個妖精一樣,很多醜陋的思想就會冒出來。因爲第五念門就是“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悲心”,就是回向利益衆生,而不是爲自身修持的,就是因爲別人的苦難、別人的災難、周邊的迷失痛苦與掙紮而念佛回向,哪怕念一分鍾、五分鍾。

  

很多人說我們要成立一個助念團、助念小組,爲別人去助念。我說你太了不起了。你要是把念佛法門的前四門熏習好了,去爲別人助念,那真是不可思議。但我真是遇到很多很多助念團的人,叁年以後那個怨那個迷失那個煩惱啊,比一般人增加一百五十倍。我說你怎麼這麼大的煩惱?這麼大的怨氣呢?那一說就刹不住車,因爲太多的苦裝在心裏了,受了太多的傷害,受了太多的不如意了。——你看我們明明好心幫助別人了,被別人攆出來了,被別人砸了,被別人報警了,有的人說我們騙錢,被別人這個那個,反正就是越說越多,爲什麼呢?沒有擯棄九界,還是在意于別人的言說、別人的眼神、別人的想法等等,不是一個真正的不舍衆生的圓滿的回施者。

  

我們自身沒有真正地擯舍過九界,想去利益九界,你必然會陷入九界衆生的位置。那大家的苦就一起苦了,就是綁在一起跳崖,一起跳到水裏淹死,沒有救人自己也淹死了,沒有救人自己也摔死了,爲什麼呢?沒有那樣的慈悲力、善巧力。所以前四念門的熏修對第五念門的熏修來說十分的重要!雖然說我們觀察了業無所屬,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實在是我們心地自在遊曆的一個清淨法界與一個濁染的法界,但你要認清怎麼作爲。所以習法甚爲重要,次序在某些時候也很重要。

  

在我們還沒有把自己的身心梳理清晰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去用五念門幫助別人,爲什麼呢?幫助別人,你自己會迷失。就象很多居士,一皈依以後,一受了五戒以後,回家就把那個鍋一刷,那一罐子大油找個地方一摔,幹什麼呢?——開始吃素了。他認爲這樣就可以成就了,可以成就衆生,解放自己的家人了。結果家人沒有解放,叮叮當當地鬧起來了。我遇見一對夫妻,七十一、七十二歲了要離婚。我說你們倆結婚多久了?他們說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還沒過好,爲啥呢?一個要吃素,一個要吃葷,就這麼一個事,這個家過不下去了。

  

這跟阿彌陀佛的教法有沒有關系呢?從徹底究竟意義上來說是沒有關系的,從表相上來說,我們因爲沒有舍棄九界,就會把對方的作爲著實地認爲他有這麼一個惡緣惡事,那麼就沒有耐心幫他。要是我們真正舍棄九界的幻化業相了,我們會有耐心地,就是所謂不舍地幫助對方。真正作爲一個佛教徒,真正作爲一個念佛者,你會有極大的耐心與空間去幫助他。所以第五念門,這個“不舍”不得了,不得了啊!但你前四念門不紮實,想在這個地方去不舍,嗯,那真受不了。

  

很多人就逾越了這個次序,前四念門沒有真正地入功德,沒有安心于極樂世界,沒有在器世間情世間清淨真正地安住,還染著于五濁惡世,結果就計較了。因爲我們知道,假設我們觀察到器世間清淨、有情世間清淨,我們身心皈依于此,安心于此,再看這個濁惡的世界,你根本沒辦法計較了。因爲知道這幻化的業相中,這業無所屬的執著中實在是沒有一法可得!你再幫助他,你就從根本上幫助他,就從心理上幫助他,而不是從表相上去指責他,去製止他。那佛教在這個世出世間,現在很多人走進的誤區也就會得到一個根本上的轉化。爲什麼呢?我們可以先允許對方的表相,再來引發他心理的超越,使他心理上杜絕殺業的傷害,杜絕嗔業的傷害,杜絕飲酒的迷失,杜絕等等等等。因爲我們已經有這個深度了,有這個認知了,有這個體驗了,我們有深刻的感知,有深刻的作爲了,那我們可以義無反顧地幫助這些有緣,來做一個真正的佛事,一個真正的佛法的回施者。所以不要急于度人,因爲你有無量光、無量壽這樣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智慧,而不要急于幫助別人結果把自己拉下水,造成了沖突與對立。

  

第五念門是一個淨土修持的一個試金石!你是不是真金,你是不是純金,你是不是真正的念佛人,一做就能知道了。你一看大部分人都不是念佛人,因爲啥呢?——沒有舍棄過九界,都是在念著九界的雜緣,染著于九界雜業。即嘴上念佛心裏想著世俗,在世俗的業習位置上沒有動搖過,在業無所屬上沒有徹底的認知,在法無自性上沒有去親證它。怎麼親證啊?我們真正觀察到器世間清淨與情世間清淨的極樂世界,這個佛性的展現會在我們生命中真正地舒展開來,我們不離本位就能覺悟,不離本位就能體察到極樂世界的殊勝與莊嚴,就能體察到極樂世界的威德所在,就能安住于此。爲什麼?心、意識法界是沒有空間的,是沒有距離的,沒法分割的。誰的意識能分割啊?那些執著者可以分割,那些習慣的執著者,那些頑固的迷失者在迷誤中生活,在迷誤的意識法界中、割裂的意識法界中、強製割裂的執著中去生活。

  

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佛刹就是一個不割裂的法性的真實的舒展,這個名詞背後就是舒展法性。佛性在舒展,就是心地在綻放,綻放什麼呢?若一由旬二由旬千百由旬、一佛國二佛國千百億佛國,我們的心智就象蓮花一樣可以舒展無窮無盡的佛國。它本來如是,所以是無邊光,是無礙光,是清淨光,是不思議光,是無對光,是炎王光,超越思維,超越我們識心的執著、識心的分別。我們心理不舒展,是業力的位置的製約把我們鎖定了。

  

所以業無所屬是我們對前四門的一個深刻的認識,我們在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這個選擇中,是自尊與迷失的一個自我觀察,法無自性是我們念佛人每一時刻認知、認知、認知的一個結果。我們有這樣一個熏修,我們在五念門中再細致,再深入,那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所謂現生即得往生的事實。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六2011年7月26日

  

《安居第七十日(叁):業無所屬與置換位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