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七十日(三):业无所属与置换位置▪P2

  ..续本文上一页,示佛法如佛”,“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你能如是地行持,为什么呢?——已经训练过了。训练你什么呢

  ——“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主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你没有间断的作为了,他人的业力、你自身的业力,你了解了这个业力实在是没有意义的,是你的执著罢了,是他人的执著与迷失罢了,实在是无自性的。

  

那么你站在器世间清净与众生世间清净的法界审观着器世间不清净、众生世间不清净的五浊恶世,你应该什么作为呢?——我们就会导引众生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回生往生,愿共诸众生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何以故呢?这皆是意识法界的择取与业报的相续。我们沉沦在这个娑婆世界,也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意识的执著造成的沉沦,造成了这种器世间、情世间的二种不清净,我们沉沦在减劫。那你作为一个真正安心于器世间清净、心智清净(即众生世间清净)的这样一个极乐世界,你安心于此,皈命于此,再用意识回观这个娑婆世界,那你利益九界众生的心智一定会成熟!

  

依回向门称念阿弥陀佛殊胜功德摩尼宝号,普利十方九界众生,他自身是一点功德都不需要了。为什么呢?——知道一切功德本不可取,一切功德本具故,不假造作、修持与得失,皆依阿弥陀佛的功德展现。那我们在回施阿弥陀佛的功德之时利益九界众生,我们在回施这个过程中,同样体会到器世间清净与情世间清净的这种功德回施于器世间浑浊与有情世间浑浊的娑婆世界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会体会到它的作用力,即它的慈悲与善巧,来净化我们生活的这个浊恶的五浊恶世。怎么净化?就是不舍。

  

许多人都在周末回家打扫卫生,要把七天所积攒的垃圾倒掉,把房间处理干净。因为什么呢?他不舍,他没法舍。因为他生活在其中,这是他的家,这里面有他的父母,有他的妻女或者父子等等。那我们在观察到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庄严,依菩萨四种正修行來陶冶了自己的心智,认识了自己的意识法界是充分可以解放的,自己是第一受用者,真正地做一个负责任的第一受用者,我们就会择取极乐世间的安住,心理的安住、意识的安住、业力的安住。那我再来看这个是娑婆世界所谓的垃圾,即我们生活的空间,别人的烦恼也好,自身的烦恼也好,我们会把它打扫干净。因为什么呢?——它本来没有这个污染,本来是干净的,只是人为地在制造着执著的垃圾、烦恼的垃圾、贪嗔痴慢疑的垃圾,财色名食睡的垃圾,人相互误解侵害的垃圾。

  

我们前四门入功德,就是安心极乐,情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是我们安心处、皈依处,是我们无法分离的一个过现未来的意识法界,这个意识法界、心智所依是自由的,所以你安心极乐世界就是安心极乐世界,没有对抗。娑婆世界是幻相业力,亦被无量光佛刹所照,没有障碍,只是固执迷失有情自我蒙蔽故,所以不得解脱。

  

那你说我们这象倒驾慈航一样来做菩萨事了?对,不是做菩萨事,做佛事。所以与一切众生做不退的伴侣,什么伴侣?菩萨伴侣。——把弥陀的甚深教法,乘着弥陀的愿力回施着浊恶世间的浊恶有情,令有情得到身心的解放。这就是所谓的安清净心与乐清净心的修持。

  

因为心清净是心地的选择,心浑浊也是我们意识的选择罢了。这个选择因为我们有了参照——极乐世界清净的依正二报与五浊恶世浑浊的依正二报,我们有了对比,此处择取的权利完全在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中、意识中,你自己去抉择!因为不断受这个意识教法,我们在这个里面得到了自由。若你尊重自己的第一受用,你怎么来运用?你怎么来抉择?怎么来回向给大众?我们每一人都有权利,这个权利是阿弥陀佛回施我等,阿弥陀佛平等地回施于一切有情,他把一切有情的佛性点燃了,因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并不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安了一个佛性,每一个独立的生命意识中都有其觉性的究竟处、佛性的圆满德相。通过弥陀的这种圆满成就、依正二报的所有展示,他贴切地、如实地、细腻地展示了一切众生佛性真正的庄严清净与成就,那我们心地择取自由,所以本来此国土彼国土不相隔离,本来极乐世界的庄严与五浊恶世都无所属。所以业无所属认取方便,就是往生方便。

  

原来返向往生与往向往生皆是自由所取。你能不能取舍呢?这个取是由于我们了解了位置这个东西,我们破除了这个位置,那我们就可以自由、得到解放。不认知这个位置,没有破除这个位置,那这个业力习惯、世俗就把我们禁锢在娑婆世界——这个器世间不清净、情世间不清净的五浊恶世中!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审观,来善于思观,那么不舍苦恼众生、不舍一切原来是让我们的佛性起作用。我们的佛性,通过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二十九种庄严做了一个认证,认证什么呢?——业无所属。

  

业无所属,则极乐世界所有庄严属于我等,就象过去的修行人见到善知识说——你所修的功德当属于我,你原谅我的过失,但是我随喜你的功德,你也要随喜我的功德。实际这个业是无所属的,这个认知一旦成熟,我们就得到了自由。什么自由呢?——意识择取、意识皈依、意识使用、意识成熟的自由。就象昙鸾法师讲的随意自在成就。

  

这个随意自在成贯穿了整个五念门的教法体系,其根本所指就是业无所属。业,众生的业不属于众生,佛的业不属于佛,所以取用者各自取用。取用者即是它的成就,你取用烦恼业力、世俗习惯,那就是你烦恼业力的所属。这个所属是无所属,你执著它了,它就显示了一种业力,这个力就是执著力与妄想力造成的习惯力,这个力就是烦恼、烦恼的结果,轮回、轮回的结果。那我们观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器世间清净与情世间的清净,这二种清净庄严同样业无所属,愿往生者即往生,取用即无异。虽然此世界彼世界,世界无异,何以故呢?我们这个意识法界无有障碍。障碍在于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此意识法界中是我们自身割裂的,实在没有什么障碍不障碍的,所以十万亿佛土,一念信即是。不要说十万了,无穷数的世界的距离也是一念信即能跨越!那我们的意识得到了一次彻底的顺性的解放,就是顺性地审观了法界的差别,审观了法界的种种取用,原来就是关键在于业无所属。那我们就击破了世俗习惯无明的执著烦恼的位置,即凡夫的位置。所以凡夫不属于某一个人,业力轮回不属于某个人。那我们要是不了解这个业无所属,或者法无自性,我们就会固执于自己现前的业,会迷茫,会痛苦,会挣扎,因为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丢弃了你有什么作为?

  

现在我们通过对极乐世界的二十九种观察,通过我们身业口业智业的学习、熏习的方法,使我们得到了一个所谓的心意自在的自由,或者心意自在的一个观察力。业无所属在我们这个地方成了一个认知,也就是法无自性的认知,也就是个无我的认知,那么此世界彼世界原来由心念所取舍,所以愿生必生

  

在这个“愿生必生“的整个法益的认知与归类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真正的安慰,所以这个往生事是平常事,是大事,也是平常事,为什么呢?是自家对自家的一个责任问题。所以愿生即生,极乐世界本家本国,娑婆世界是那些固执的人的表相的国土、幻化的国土、不实的国土、暂时的国土、客居之处,他毕竟不如实!就象你住的房子已经陈旧了,那你要搬家的,你不搬家这个房子要倒塌的。所以三界火宅不是你的安稳处,也不是你真正的皈依处,此处非是本家本国,只是暂时居住,或者说因为某种业力游历到此间了,在这个此间是个游历的法界,因为它无常故、变异故。所以世尊称此为三界火宅,不管是色界欲界无色界。三界火宅毕竟无安!我们想在这里寻找安逸是妄想。世尊用他的自在力、神通力、禅定力细腻地做了观察,于往返种种禅定中去观察这个娑婆世界,乃至说他方世界种种差异,深深了解了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火宅,是一个幻化无常的业力的交织与固执群体的成熟,即我们妄想执著的一种固执建立了这样一个浊恶的无常的火宅,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习惯放在这里面了,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实在是无所属的!是我们能可以随时出离的!觉悟者不动本位即出离。不觉悟者认为在生死攸关交口的时候能出离,也没问题。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那么这个“苦恼”,就象我们的垃圾一样,它产生的果,产生的一些事实——众生。不舍一切众生,所以念佛人不是骄慢,念佛人是大慈大悲,顺性审观一切世间而不舍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舍一切众生呢?因为我们站在安心于清净的极乐世界——器世间清净的世界,情世间清净的世界——的角度,来审观一切浊恶世间的有情,那我们都可以做不舍的回施,这里面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包括一切世间有情,我们都可以把佛陀的圆满智德清净地回向给对方。我们若是有这样一颗念佛的心,那就是安住回向门,所谓方便智业修持的一个修行者,这个方便智业是究竟智业,可以利益十方九界一切菩萨以里的有情,从菩萨到蜎飞蠕动所有的有情。

  

我们真正审观了佛性的作用,那我们再念佛就知道,我们强大的动力就是整个法界,我们所利的也是整个法界,整个世间有情,即一切有情。很多…

《安居第七十日(三):业无所属与置换位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