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七十日(叁):業無所屬與置換位置▪P2

  ..續本文上一頁,示佛法如佛”,“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你能如是地行持,爲什麼呢?——已經訓練過了。訓練你什麼呢

  ——“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主持,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你沒有間斷的作爲了,他人的業力、你自身的業力,你了解了這個業力實在是沒有意義的,是你的執著罷了,是他人的執著與迷失罷了,實在是無自性的。

  

那麼你站在器世間清淨與衆生世間清淨的法界審觀著器世間不清淨、衆生世間不清淨的五濁惡世,你應該什麼作爲呢?——我們就會導引衆生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回生往生,願共諸衆生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何以故呢?這皆是意識法界的擇取與業報的相續。我們沈淪在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意識的執著造成的沈淪,造成了這種器世間、情世間的二種不清淨,我們沈淪在減劫。那你作爲一個真正安心于器世間清淨、心智清淨(即衆生世間清淨)的這樣一個極樂世界,你安心于此,皈命于此,再用意識回觀這個娑婆世界,那你利益九界衆生的心智一定會成熟!

  

依回向門稱念阿彌陀佛殊勝功德摩尼寶號,普利十方九界衆生,他自身是一點功德都不需要了。爲什麼呢?——知道一切功德本不可取,一切功德本具故,不假造作、修持與得失,皆依阿彌陀佛的功德展現。那我們在回施阿彌陀佛的功德之時利益九界衆生,我們在回施這個過程中,同樣體會到器世間清淨與情世間清淨的這種功德回施于器世間渾濁與有情世間渾濁的娑婆世界的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會體會到它的作用力,即它的慈悲與善巧,來淨化我們生活的這個濁惡的五濁惡世。怎麼淨化?就是不舍。

  

許多人都在周末回家打掃衛生,要把七天所積攢的垃圾倒掉,把房間處理幹淨。因爲什麼呢?他不舍,他沒法舍。因爲他生活在其中,這是他的家,這裏面有他的父母,有他的妻女或者父子等等。那我們在觀察到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依菩薩四種正修行來陶冶了自己的心智,認識了自己的意識法界是充分可以解放的,自己是第一受用者,真正地做一個負責任的第一受用者,我們就會擇取極樂世間的安住,心理的安住、意識的安住、業力的安住。那我再來看這個是娑婆世界所謂的垃圾,即我們生活的空間,別人的煩惱也好,自身的煩惱也好,我們會把它打掃幹淨。因爲什麼呢?——它本來沒有這個汙染,本來是幹淨的,只是人爲地在製造著執著的垃圾、煩惱的垃圾、貪嗔癡慢疑的垃圾,財色名食睡的垃圾,人相互誤解侵害的垃圾。

  

我們前四門入功德,就是安心極樂,情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是我們安心處、皈依處,是我們無法分離的一個過現未來的意識法界,這個意識法界、心智所依是自由的,所以你安心極樂世界就是安心極樂世界,沒有對抗。娑婆世界是幻相業力,亦被無量光佛刹所照,沒有障礙,只是固執迷失有情自我蒙蔽故,所以不得解脫。

  

那你說我們這象倒駕慈航一樣來做菩薩事了?對,不是做菩薩事,做佛事。所以與一切衆生做不退的伴侶,什麼伴侶?菩薩伴侶。——把彌陀的甚深教法,乘著彌陀的願力回施著濁惡世間的濁惡有情,令有情得到身心的解放。這就是所謂的安清淨心與樂清淨心的修持。

  

因爲心清淨是心地的選擇,心渾濁也是我們意識的選擇罷了。這個選擇因爲我們有了參照——極樂世界清淨的依正二報與五濁惡世渾濁的依正二報,我們有了對比,此處擇取的權利完全在每一個獨立的生命中、意識中,你自己去抉擇!因爲不斷受這個意識教法,我們在這個裏面得到了自由。若你尊重自己的第一受用,你怎麼來運用?你怎麼來抉擇?怎麼來回向給大衆?我們每一人都有權利,這個權利是阿彌陀佛回施我等,阿彌陀佛平等地回施于一切有情,他把一切有情的佛性點燃了,因爲一切衆生本具佛性。並不是阿彌陀佛給我們安了一個佛性,每一個獨立的生命意識中都有其覺性的究竟處、佛性的圓滿德相。通過彌陀的這種圓滿成就、依正二報的所有展示,他貼切地、如實地、細膩地展示了一切衆生佛性真正的莊嚴清淨與成就,那我們心地擇取自由,所以本來此國土彼國土不相隔離,本來極樂世界的莊嚴與五濁惡世都無所屬。所以業無所屬認取方便,就是往生方便。

  

原來返向往生與往向往生皆是自由所取。你能不能取舍呢?這個取是由于我們了解了位置這個東西,我們破除了這個位置,那我們就可以自由、得到解放。不認知這個位置,沒有破除這個位置,那這個業力習慣、世俗就把我們禁锢在娑婆世界——這個器世間不清淨、情世間不清淨的五濁惡世中!

  

我們從這個角度來審觀,來善于思觀,那麼不舍苦惱衆生、不舍一切原來是讓我們的佛性起作用。我們的佛性,通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莊嚴做了一個認證,認證什麼呢?——業無所屬。

  

業無所屬,則極樂世界所有莊嚴屬于我等,就象過去的修行人見到善知識說——你所修的功德當屬于我,你原諒我的過失,但是我隨喜你的功德,你也要隨喜我的功德。實際這個業是無所屬的,這個認知一旦成熟,我們就得到了自由。什麼自由呢?——意識擇取、意識皈依、意識使用、意識成熟的自由。就象昙鸾法師講的隨意自在成就。

  

這個隨意自在成貫穿了整個五念門的教法體系,其根本所指就是業無所屬。業,衆生的業不屬于衆生,佛的業不屬于佛,所以取用者各自取用。取用者即是它的成就,你取用煩惱業力、世俗習慣,那就是你煩惱業力的所屬。這個所屬是無所屬,你執著它了,它就顯示了一種業力,這個力就是執著力與妄想力造成的習慣力,這個力就是煩惱、煩惱的結果,輪回、輪回的結果。那我們觀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器世間清淨與情世間的清淨,這二種清淨莊嚴同樣業無所屬,願往生者即往生,取用即無異。雖然此世界彼世界,世界無異,何以故呢?我們這個意識法界無有障礙。障礙在于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此意識法界中是我們自身割裂的,實在沒有什麼障礙不障礙的,所以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不要說十萬了,無窮數的世界的距離也是一念信即能跨越!那我們的意識得到了一次徹底的順性的解放,就是順性地審觀了法界的差別,審觀了法界的種種取用,原來就是關鍵在于業無所屬。那我們就擊破了世俗習慣無明的執著煩惱的位置,即凡夫的位置。所以凡夫不屬于某一個人,業力輪回不屬于某個人。那我們要是不了解這個業無所屬,或者法無自性,我們就會固執于自己現前的業,會迷茫,會痛苦,會掙紮,因爲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丟棄了你有什麼作爲?

  

現在我們通過對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觀察,通過我們身業口業智業的學習、熏習的方法,使我們得到了一個所謂的心意自在的自由,或者心意自在的一個觀察力。業無所屬在我們這個地方成了一個認知,也就是法無自性的認知,也就是個無我的認知,那麼此世界彼世界原來由心念所取舍,所以願生必生

  

在這個“願生必生“的整個法益的認知與歸類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一個真正的安慰,所以這個往生事是平常事,是大事,也是平常事,爲什麼呢?是自家對自家的一個責任問題。所以願生即生,極樂世界本家本國,娑婆世界是那些固執的人的表相的國土、幻化的國土、不實的國土、暫時的國土、客居之處,他畢竟不如實!就象你住的房子已經陳舊了,那你要搬家的,你不搬家這個房子要倒塌的。所以叁界火宅不是你的安穩處,也不是你真正的皈依處,此處非是本家本國,只是暫時居住,或者說因爲某種業力遊曆到此間了,在這個此間是個遊曆的法界,因爲它無常故、變異故。所以世尊稱此爲叁界火宅,不管是色界欲界無色界。叁界火宅畢竟無安!我們想在這裏尋找安逸是妄想。世尊用他的自在力、神通力、禅定力細膩地做了觀察,于往返種種禅定中去觀察這個娑婆世界,乃至說他方世界種種差異,深深了解了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火宅,是一個幻化無常的業力的交織與固執群體的成熟,即我們妄想執著的一種固執建立了這樣一個濁惡的無常的火宅,我們把自己的生命習慣放在這裏面了,認爲這就是我們的世界。這個世界實在是無所屬的!是我們能可以隨時出離的!覺悟者不動本位即出離。不覺悟者認爲在生死攸關交口的時候能出離,也沒問題。

  

不舍一切苦惱衆生,那麼這個“苦惱”,就象我們的垃圾一樣,它産生的果,産生的一些事實——衆生。不舍一切衆生,所以念佛人不是驕慢,念佛人是大慈大悲,順性審觀一切世間而不舍一切衆生!爲什麼不舍一切衆生呢?因爲我們站在安心于清淨的極樂世界——器世間清淨的世界,情世間清淨的世界——的角度,來審觀一切濁惡世間的有情,那我們都可以做不舍的回施,這裏面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包括一切世間有情,我們都可以把佛陀的圓滿智德清淨地回向給對方。我們若是有這樣一顆念佛的心,那就是安住回向門,所謂方便智業修持的一個修行者,這個方便智業是究竟智業,可以利益十方九界一切菩薩以裏的有情,從菩薩到蜎飛蠕動所有的有情。

  

我們真正審觀了佛性的作用,那我們再念佛就知道,我們強大的動力就是整個法界,我們所利的也是整個法界,整個世間有情,即一切有情。很多…

《安居第七十日(叁):業無所屬與置換位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