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七十日(三):业无所属与置换位置

  

安居第七十日(三):业无所属与置换位置

  

前面我们谈到每个生命的独立体对作为的抉择,的确我们自身是第一受用,实际就是自我责任。学佛人如果不能如实地去了解每一个生命的独立分的作用,这个尊重是无从谈起的。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我就把它分开讲。

  

“不舍一切”,是一个总相的说法。说十方九界也好,说十方十法界也好,都没有问题,这个“一切”说的是个总相,来让我们认知佛陀这个教法是广利一切有情的。做一个学佛人,往往言说,或者说意识思维上,十分重要,好比我们说人类、中国人,那就开始变得有针对性了,说一切、一切有情、一切苦恼众生,这个言说就很广大了。这个广大,还是回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智上来说,我们是第一个来受用感知它的广大,认知它的广大,体验它的广大的作用。

  

那么这个“一切”,是我们前四门所讲的应该舍弃的,这一门说不舍。我们在学习前四门中处处讲到,身业、口业、意业、智业在礼拜赞叹作愿的过程中,要摈弃九界自力、九界作为的杂缘,使我们唯佛是念,乃至说观察也是观察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观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二十九种庄严,来让我们摈弃或者说反观十方其他世界的浊恶与不足。那么这个大取大舍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作为呢?

  

实际这些名词在我们的意识中本身都是很自在的,当我们没有了解这个自在、运用这个力、这个方法之前,我们的思想会拥塞在某个有情、某个习惯、某个作为这样一个区域中,一个范畴中,无力逾越,那么我们通过这个方法的学习,无外乎是让我们的身心意识,尤其是意识法界自由起来,让我们的意识法界充分地得到一个意识解放。但要解放,你没有条理性与一个清晰的作为方式,那么难免会变得神采飞扬,变得无所适从,变得迷茫、更加迷茫。

  

所以这个“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又给我们一个新的教法——解放以后你的作为是什么?它有所指,其所指是很广大的,是周遍的,是在顺性的作为下产生的一个不可思议的作为空间。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自我设置的位置对他自己的制约很大。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基本上是业力,或者说是习惯的一个自设,我们称为世俗的位置,因为它是世俗的习惯。很多人就被绑在这个位置上了,什么来绑呢?业力来绑、习惯来绑。许多人到寺院,认为过了中午以后不进食,这受不了!他什么位置呢?——晚上一定要吃饭,这就是我。那这就是个业力的位置、习惯的位置、世俗的位置。这个位置说——哎呀,我这个人怎么样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以前我们这里来了几个香港和广东的居士,他们习惯每天要冲凉,那时候我们这里不要说冲凉,冲热也没有。他们说这山真好,就是没有冲凉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位置,什么位置呢?他们在广东那一带生活习惯了,那个地方每天人身上湿湿的黏黏的,必须得去冲一冲,到这个地方本来不是那样了,但他们有习惯的位置——不行,虽然不是那样子,也要冲!很多人这个晚上吃东西,根本不是饥饿,就是个习惯,就是个位置。

  

这个位置是什么呢?——就是坚固的一种我执,这个我执就制约了我们的整个生命。所以说过去很多修持要改变你的位置,实际受皈依了就是改变位置,受八关斋戒了改变你的位置,受沙弥戒了改变你的位置,受比丘戒了改变你的位置,干什么呢?——你的位置,打破它!过去世俗的生活习惯的位置,击破它!干什么呢?——让你解放一次自己!有的人虽然位置打破了,还不解放自己,又回到位置上了,穿这个出家衣服还是老位置,什么位置?世俗习惯改变不了。所以很多人年复一年地修行,改变不了自己,为什么呢?他心里的世俗习惯没有改变,他世俗业力的制约没有改变。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实在是让我们换个位置!我们前四门入功德中要舍弃九界,要往生极乐世界,要去观察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庄严,看那里佛菩萨干些什么?那里国土是什么样子?观察完了,你现在位置换了。因为啥?你现在没有在娑婆世界,起码你的意识在观察极乐世界,你的意识在感知极乐世界。感知完了你再回到这个娑婆世界一看,这九界真是惨不忍睹了。惨不忍睹但你不能舍!要改变位置的,以前我们看不惯的就一定要舍弃的,或者说在我们没有观察到极乐世界的二十九种庄严之前,不管是情世间清净还是器世间清净,在我们没有观察之前,就要我们舍,干什么呢?——让我们换位置,换到极乐世界这个位置上——噢,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皆是称性展示的,皆是阿弥陀正觉化身!不管是鸟,不管是树木,不管是水,不管是池流,不管是种种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所化现,非是业报所现。所以我们舍弃九界,观察彼国,舍弃九界你才有观察彼国的机会,不舍弃你就是观察九界。

  

为什么要把九界都说尽呢?实际是不让我们残留在其他地方,唯佛是念,唯佛是观,唯极乐世界是观,来让我们换一个位置,彻底地换个位置!让我们去观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种种殊胜庄严、种种清净自在力,让我们的心少分地随顺与体验。你要是不放舍九界呢?那么九界的心念、世俗位置的习惯业力就充塞了你的身心世界,你没办法去改变。

  

所以这前四门一定是让我们放弃一个位置,来让我们换一个位置,那我们观察了以后,又让我们换位置,这换来换去的,就让你自由,让你解放,充分地解放你的思想的自我禁锢,即世俗业力的禁锢。我们都知道这个禁锢有多大的力量,要是没有恰当的方法,我们是挣脱不出来的,就一餐饭你都挣脱不出来,一个小小的恶习你都挣脱不出来,每天生活的习惯我们根本没办法挣脱的。但在我们的意识法界中,我们可以充分地解放它。所以这个教法不离本位,令众生直趣无上觉,就是我们没有离开自己业习的本位,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教法转移这个业力所依、意识所依,让我们从意识法界中成熟自己身心的自由。这个自由是一个究竟的第一受用的准确的责任与认知。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实际让我们来入九界。这个所谓的“不舍”,我们前面谈到它是称性的展示。那么这“一切”皆是称性所利益的对象。所以极乐世界的教法又普摄于九界,回向门中以利益九界众生作为增上修行方便。

  

那你说我们是凡夫有情,没法利世。但因为我们已经观察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大愿所成,我们顺愿在意识法界中对彼国做了稍微的观察——器世间的清净与情世间的清净,得到了稍微的安慰,我们带着这一份安慰的喜悦与轻松再来看这个九界的浊恶与颠倒,那我们这个不舍的心就会训练我们如佛一样的心智,即正觉心智!来训练我们这种心智,来让我们熏修这种心智,来让我们运用这个本有的智慧与善巧,来利益着我们的同行人。因为大家在一起啊,必然是同行人。

  

很多人一学佛一皈依,就开始劝化自己的家人,教育自己的父母、亲人、子女等等,一不能吃肉!二不能杀生!三不能喝酒!四等等等等。很多人就怕他们了,第一是家人怕;第二是同学战友怕,单位怕,同事怕;第三是社会怕。怎么突然出来一群导师啊?什么导师呢?佛教导师。但是他们有没有导师的资格呢?没有。为什么呢?他自己的烦恼没有制服。什么制服呢?没有摒弃九界。他在九界业力中纠缠不清,他不知道九界业力如幻无有实质,你的善业如幻,他的恶业也是如幻,无一法可得,没有真正地摈弃过,在这无一法可得、性空的认知上没有抉择过,他不得心智的自由,所以就会责怪别人,约束别人,制约别人,但自己做的不咋的。自身做的不咋的,还会因为别人的业力生烦恼,所以这种叫双重烦恼者。别人是单重烦恼者,就自己的一点业力、习惯上的烦恼。这样的人结果把别人的烦恼也都收集起来了,所以说这是一群大烦恼的人!这样的人一冲入到社会上,社会突然一段躁动,象地震了一样,或者说象刮旋风了一样。很多人说我们爱护自己的亲人有什么不好啊?我说想法很好,效果不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摈弃九界,我们对九界的认知不够彻底,那我们就会陷入其中,因为他人的过失作为而生烦恼,而迷失自心。

  

所以说前四门的训练、作为,无外乎是让我们从九界中解放出来,脱离出来。再来回观,即你站在一个高度了,什么高度呢?——率性的高度、顺性的高度、顺佛愿的高度,来观察这个极乐世界,观察你自己周边亲人非亲人的作为,起码说首先你不会因为他们的业力再烦恼了。你一烦恼,你也知道这是自己过去分别执著的习惯的位置、世俗的位置造成的一个倾动,没有实际的内容。因为你已经观察到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你对自己负起了一次责任,你知道在独立的心智中我们观察极乐世界,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得到意识自在的成就、选择的成就,那我们就选择那个地方了——清净,器世间清净、情世间清净。

  

我们安住在这个清净的世间,在这个地方安心了。再返回娑婆世界,怎么返呢?你也不用动位置就开始返了——再来换一个来角度看我们周边的有情,看自己过去的作为,做不舍的观察。这个时候的观察因为你依二种世间清净故,你的作为一定是依四种菩萨的正修行——“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

《安居第七十日(三):业无所属与置换位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