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日(一):第一受用者如何作爲?
淨土教法,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不管是什麼樣的緣起,乃至聞到阿彌陀佛殊勝的功德名號,實際都是我們無始以來善根的支持,也是諸佛如來的願力威神加被所成熟,此非小事。
我們對自己作爲或者他人作爲的現緣,往往有一種自輕的過失。這個自輕的過失會造成我們對殊勝因緣的現前的錯過。爲什麼要提及這個地方呢?——唯恐大家在現實生活、學習中,在自身的現前因緣中會有自輕的這種過患。我們遇到了這樣一個法,或者遇到這樣一個因緣,應該生起無始以來的善根已成熟的一個狀態,這樣我們就會把無始以來的善根作爲現緣。
這個現緣十分重要。無始以來一切衆生的業,過現未來是交織的,我們在不了解無礙的意識法界的情況下,往往會擇取自輕或者自賤的這樣一個作爲,即我們不知道這個交織的實際情況,就會輕易擇取自己現前的業習。自輕多是習氣使然,習氣可能是這一生的蒙蔽,也可能是過去業的推動的蒙蔽,但對于把未來的善緣的認知用于當下,我們往往是不知的,這是十分可惜的一個資源,一個作爲的支持力,即所謂現緣。
我們的現緣實際就是我們每個有情的過現未來的所有善根與惡業、所有的無記、所有的作爲,實際是沒有隔離的。我們的意識法界空淨無礙的,所作自在如意,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意識的自在力,那就會在自己現前的習慣中,妄自菲薄自己的作爲、心理,乃至果報,就會自我侵害,實際對別人還真是沒太大的影響。
我們這個所謂的現緣,是與過現未來交織在一起的。許多人聽了就會這樣講——我們明明在娑婆濁惡世界中,我們念佛也好憶佛也好,總是那麼遙遠,那麼虛無缥缈的。豈不知這個緣——作意所緣很重要,當然事實業緣也很重要,即現前外境,都在起著作用,一般我們現在所謂的修持,最主要是把無始以來的善根支持運用得出來,實際就是祈禱無始以來已經成就的佛菩薩們,他們都是我們無始以來的或者父或者母或者親友或者子女等等。
你說這也太奇特了,那爲什麼他們不現前呢?爲什麼我們會在這個世界墮落、沈淪呢?就是因爲我們自己這個業習的獨立性。每個衆生的習慣的獨立性是不可思議的,就象我們在這個房間,假設把它密封起來,一絲光明也沒有,大家都不可能去交流,眼神、感知、語言等等都不能交流,這時讓大家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與感知,那每個人表達的東西會完全不一樣的,要有一樣的是十分稀少的。就在同一空間,但意識思維感知所相續的東西不會一樣,爲什麼?實際就是他的獨立性。有時間我們大家可以做個實驗。
這個獨立性背後的支持是無始以來的善業與惡業。你說我們爲什麼擇取自輕或者說自我不尊重的東西多呢?是因爲減劫中的大環境造成的一個總趨勢,容易引發我們無始以來惡性的習慣、不良的習慣,不光是這一生的習慣,是無始以來我們所有記憶的、沒有記憶的都會支持我們現在的作爲。
同樣,我們無始以來的善緣的支持,在作意下、祈禱下會起作用。很多人對祈禱的概念不太理解,認爲信宗教的人在一個地方祈禱,很迷信啊。不是,他們想打開自己過去善緣的記憶,想讓自己善緣習慣的支持得到成熟。不相信我們還可以做實驗——你在一個事情未決定之前,你給自己做兩個抉擇,一個祈禱自己的惡習惡業,即過去現在未來惡的作業的支持,再一個祈禱善緣的支持。你會産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會體會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雖然是一個事情,是你同一個人去面對,因爲你所緣的現緣的支持不一樣,其結果就會有異常的背離。
我們自己對此不善觀察,所以很多人受苦了就會責怪別人,自己迷失了就會責怪教法、周邊的因緣。有的人過得不好了,或者身體有問題了,就會責怪自己的父母,責怪師長等等。爲什麼呢?因爲他尋找的支持,他所依止的獨立性中不良的東西就會侵害他。有的人在難緣、惡緣中,就會反省自己把無始以來過現未來的惡業的支持提純的太多了,就會對父母師長善知識及周邊人生起忏悔心、感激心,那麼這個現緣馬上就會調整過來,迷失的心就會得到安慰,有的人會爲這個事情痛哭流涕的,忏悔自己自輕的這個惡業的聚集,那就會喚醒自己的善緣在現下的成熟。
爲什麼要講這個呢?最主要是希望大家不要自輕。在這個減劫的外緣中,我們這個獨立的意識作爲,假設不去祈禱佛菩薩,不去啓發我們過現未來的善業的支持,那我們必然墮入種種惡緣交織的一個現緣果報中。許多人生煩惱的時候,他把所有的人都牽扯進來,責怪所有的人,責怪的越久,心裏糾結的越厲害,就墮落的越厲害,下面的傷害也就越重。有的人就會反省自己,遇到惡緣難緣疾病了,他會反省自己的作爲,感激周邊人的教誨,看到自己的誤導,說善知識或親人等等做過種種提示但自己沒有依教而行,墮入自己的現緣惡業的糾纏而受種種苦報。這樣的人是真忏悔者,這樣的人真會反省自己,那他的善緣就會聚集成熟,其人格、作爲很快就會因爲明了現緣這個作用力,而很快發生變化,心理作爲會産生變化,因爲他知道叁世無始以來的善惡業的交織是在我們生命的現緣中表現的,沒有其他的,就是現緣表現,你現前的作爲就是一個你現緣的取用。
所以佛教特別重視當下起修的問題。實際有些善知識不太輕易去說當下,說現下、現緣的比較多。爲什麼呢?真如現前稱爲當下之妙用,與真如契合之心稱當下。那麼你起用哪一個法則,是現下。有的人取用于嗔恨,有的人取用于無知,有的人起用智慧,有的人起用平淡,有的人就排斥,什麼樣的人都會有的,這是十分正常的,因爲他的獨立性。但是這各個獨立體,其自受用是第一個現前,例如一個人在罵人的時候,第一個受到汙染的是自己,其意識、口業第一個受到汙染,然後才是傳到他人身邊、他人耳聞,他人接受的這個過程。
所以我們的一切作爲,每一個獨立體就是第一受用者。我們要明了這個第一受用者了,那我們一定會知道我們應該擇取無始以來的善緣還是惡緣?成佛緣還是輪回緣?是叁惡道緣還是叁聖道緣,或者究竟一乘?我們自己一定會擇取。
我們自身的心念、作意一定是第一受用者,這一點希望菩薩們一定要有個清晰的認知、明了的認知。任何一個叁業的作爲,誰來作爲誰就是第一受用者。我們這樣來看,那對自己的作爲,對自己身口意叁業,我們就會負責任地去選擇了,必然我們自己第一個受用者。
很多人會認爲讓別人來先感受,自己感受不到,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在贊美、歌頌、禮贊、喜悅、助人、隨喜別人的時候,比如十大願王,那都是最好的一個善緣的擇取。爲什麼稱願王呢?象普賢菩薩這類大菩薩早已成佛了,他們爲了末世有情,或者不知法之有情、不善擇取有情,而立了十大願王,依衆生的修行各有隨順方便,即究竟隨順方便。把十大願王跟五念門一對比,你就知道,五念門的擇取不過是讓我們擇取無始以來的最勝善緣罷了。
我們要知道一切叁業的作爲者,不管是誰,都是其作爲的當體,那麼負責任的心意心念就會在我們這個獨立的當體成熟,稱爲當事人,我們就不會再熟視無睹地去做一些惡緣,想一些惡念,認爲自己的惡念、惡語、惡的所行沒有問題,其實你第一個已經受下了習慣的熏習,你自己在體驗第一個作用力。這樣我們心意的責任、獨立的當體的責任感就會生起來,或者說我們就會成熟這種責任感。
在困難、苦難,或者在違緣、不稱我們的心的情況下,有些人就會容易去承擔這個東西,去樂觀地面對,有的人就責怪煩惱,就怨恨,很突出表現著這種習慣。那怨恨的人,還是那個空間,還是那個事相,但他很痛苦,我相信沒有人願意跟喜歡怨恨別人的人來往。有的人就很樂觀,積極地幫助別人,自己那個樣子了還在幫著別人,還是這個空間,他很樂觀,我想一個遇到困難很樂觀、很主動去承擔一些責任的人,任何人也願意去面對他的。
念佛法門,講這些幹什麼呢?——要是我們不了解這個,不了解我們對自己身口意叁業的擇取,那麼說“唯佛是念”的擇取大家會不以爲然!因爲那是最上乘的擇取,那是最智慧者的擇取,也是最有慈悲心的擇取。我們每天都會念到叁皈依——“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個祈禱是不可思議的!很多人做功課根本不了解,這個第一受用者他不了解。“自皈依僧,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你看這是個什麼力量呢?是極大的一個過現未來善力的感召!寶華山的那個皈依儀軌中說“從今以往自皈依佛,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來至尊等正覺,是我所尊,慈愍故。”以前我說這個“慈愍”是一種佛菩薩傳承的教誨的慈泯,實際這裏面也是自我獨立體意識責任的一種自我慈愍,也是對有情慈愍。“大慈愍故”,我們對自己真正的慈悲嗎?我們對自己真正的運用智慧嗎?用我們心地的方便嗎?你可以觀察自己的作爲,你可以觀察,可以去審思,你自己是不是對你真正地生起過悲憫的心?有個大悲憫的心?真正的對你這個生命的獨立體真正的負起了責任?
因爲我們這個生命每天都在相續著,我們怎麼把它用得最恰當呢?用的我們永遠無怨無悔呢?用的我們無始以來再回顧它也是生起那種值得自己回顧的價值呢?所以我們對叁世,對過現未來的這個業力的交織認識一定要清晰!這樣在我們生命的作爲中、舉心動念中就會有一個認真的責任。
那你說有時候我可以不可以放逸放逸呢?可以的。例如迦葉尊者出家的整個生活是頭陀行,頭陀行有十二個法則,一個都不能破的,稱爲十二支,它整個行爲就是抖擻行,就是要抖擻掉我們的習慣與疲憊,所以過去頭陀又翻譯爲抖擻,世尊有幾次就勸迦葉尊者勿太辛苦,稍行放逸,就是說你可以放放松。但迦葉尊者依舊那樣去作爲,一直到世尊取滅,一直到五百結集結束,一直到去守衣入定,他始終一如地守護著這樣一個法則,所以說當時唯有迦葉尊者,世尊分與他半座,其他任何一個弟子是絕對不可能的。爲什麼呢?就是他始終一如的這種尊重,這種自我價值的嚴格的守護,他把過現未來的業成熟于當下,就是說過也好,現也好,未來也好,他就這樣一個概念在持續著、成熟著,使周邊有情得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感知。所以爲什麼世尊把他的十叁條金襕袈裟和四天王所供的缽器,交與迦葉而不給其他人呢?就是他的穩定性,他的成熟,他的透達,他把過現未來叁世一切作業看得很清晰,現前的作爲可以延續到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圓滿叁世爲一念,一念入叁世,這是一個很成熟的智者所能觀察的到的。
所以說我們在念佛的這個當口,要把這一點認識清晰,後面我們自己再選擇,大家就會不負于自心,不負于這個獨立,這個獨立我們是沒辦法破壞的。這個地方的自尊、自重、自用十分重要。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多變緣的牽製的時代,許多人對自己不負責,對自己不負責任會對其他人負責任嗎?會對社會負責任嗎?他會對什麼都不會負責任,什麼責任都沒有。爲什麼呢?他不了解第一個受用者是誰,所以生命就生活在一個不負責任的相續中。現在人的生命多災多難,多諸惡緣,短壽、傷害熾盛,就因爲自身的不負責任,相互的不負責任。真正對自己負責的人也會尊重他人的,起碼在心靈深處你知道尊重他的作用力,傷害他的作用力,輕視他的作用力,我們對這個地方的認知是十分重要的。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六 2011年7月26日
《安居第七十日(一):第一受用者如何作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