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九日(叁):五念門的效果——所作隨意自在成就
我們學習淨土法門,要是不了解往向、返向二種往生的方法進趣,那昙鸾法師所講的“所作隨意自在成就”我們是做不到的,因爲五念門的的主體思想是希望我們達成“所作隨意自在成就”。
我們都知道,五念門講的是“念門”,他的主題是在我們這個意、意自在、意自在成就上用功夫的。我們沒學習淨土法門或沒有這樣去審視、修行的時候,可能我們的意識,即所緣,都是緣在業習上了,緣在某一個角度上了,而緣在往、返自在成就的這種“隨意”自在成,可能我們沒有去觀察過,那往返往生實際就是讓我們的所作形成這種隨意自在成就的一個空間。那我們就知道我們的意識所緣——若緣娑婆世界、若舍棄九界往生彼國,若往生彼國安住利益,若舍離彼國返還娑婆世界,這是一個意識所爲。我們連這個意識所爲的能力都沒有,那我們就處處生活在一個自我封閉、自我鎖定、自我所執的一個業力的自我局限的範疇裏,即我們的業力業習、煩惱習慣就把我們套定了,那我們就永遠告別了這個“隨意自在”。
一切諸佛菩薩來教導我們,無外乎是來解除我們身心的痛苦,使我們身心世界得到安樂。整個五念門教言的主體修持與歸結就是——在念門的修行過程中,通過往返回向使我們的所作隨意自在成就,若返向往生、若往向往生,往返自由。實際我們很少訓練自己意識的自由,我們會這麼個理當然那麼個理當然,但讓自己的意識自由、安樂、寬松、平緩、舒展的機會很少的。沒有人訓練你,也沒有人教育你,那我們就會特定在自己的習慣意識下面,沒有這種所謂的隨意所作自在成就的方法,我們的心智就受到一個極大的製約,即現前業習的製約。很多人製約在這裏面他根本不知道的,就把自己的生命悄悄的過去了。有的人還認爲自己很勤苦,很在修行,但是還是在纏縛製約自己!此處就是通過五念門的訓練來解放我們。
爲什麼在這個時間講隨意自在?因爲返向往生要是不提及這個,我們不知道我們在訓練隨意自在的成就,就會認爲是這個色身業力搬過來搬過去,我們把這個業力搬到極樂世界,這個業力被捶打了以後再搬到娑婆世界,你會這樣去搬來搬去的。但在我們的意識海中不是這樣的,在任何一個衆生的意識法界中與諸佛的意識法界中,諸佛的意識法界不過是徹底舒展了,衆生的意識法界不過是在受種種習慣的製約罷了。我們把這些製約擯棄了,就是舍棄九界、唯佛是念,實際就是讓它舒展開了,這個時候你再到十方世界去遊曆,你的意識就不受阻隔了。我們現在的意識障礙比較大,其他都沒有障礙,即我們把自己困在一個區域裏。
所以這個“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回向爲首是其修行方式了,所以這一門又稱爲悲心的所作隨意自在成就、悲心的一個意識訓練。那麼前四門就是讓我們入功德,入極樂世界,觀察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的莊嚴,讓我們的身心意識去跟它碰觸、去接觸、去感知,印象不深沒問題的,因爲剛剛學習,我們對娑婆世界印象太深了,因爲天天沈浸在這裏面,那我們對極樂世界沒有感覺,沒有問題,我們慢慢地去感覺。
後面就會學到進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五種果門,今天我們可能沒有機會學了,我們現在學的第五門回向門,在果門中被稱爲“園林遊戲地門”。這些“門”的修持是幹什麼呢?就是讓我們出入自由,出入方便,出入都得到了解放。現在我們出入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是沒有方便的,你只有蹲在這個娑婆世間,因爲什麼?——你已經成熟了娑婆世界所有的依正二報的業力與思維習慣,你根本沒辦法去逾越它。那麼通過念佛這前四門的修持,使我們出娑婆,出娑婆有這樣一個“入功德”方便,出娑婆入功德。那再入娑婆呢?就是返向往生了,這個入娑婆我們又稱爲“出功德、返娑婆”。
我們人沒有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不要害怕,沒有離開,就是在意識法界這樣出入方便,讓我們的意識得以隨意自在成就的這樣一個修持。很多念佛人不知道念佛是爲了訓練這個,起碼說最初念佛一定要把這個訓練成熟,在什麼是菩提心?什麼是道業心?什麼是違菩提?什麼是功德?什麼是惡業?種種意識我們認知清晰了,在生命攸關的時候我們就很好選擇了,在意識攸關的時候就好選擇了。因爲你已經成熟了,往返已經訓練很多次了,真正到那一天你蹬飛機也很方便,下飛機也很方便,你返回來也很方便,沒問題。因爲什麼呢?你還沒有去就已經全部訓練完了,我們已經把整個往返都訓練出來了,所以在這個娑婆世界你根本沒有顧慮!
很多人念佛人爲什麼忐忑不安呢?爲什麼總是說哎呀,我臨終能不能往生?爲什麼這樣一個小話題就困了他一輩子呢?因爲他不知道什麼叫淨土的教法,不知道佛的慈悲智慧在什麼地方,而是被自己特定的一個意識圈定了,很多人念了幾十年佛就困在那一個地方——臨終能不能往生,他沒有受很好的教育與引導,所以他的意自在、所作意自在、隨意自在就不得成就,那他的意識到什麼地方都受阻隔。
我們往返往生這個意識訓練成熟了,那麼你這個隨意自在所爲就成就了。因爲我們都知道——我們的一切作爲是沒有離開我們的意識引導的。不管我們是意樂學習也好,意樂于過失也好,意樂于愚癡業也好,意樂于習慣也好,意樂于什麼也好,都是我們自己的意識在起引導作用。
所以這個“回向爲首,成就大悲”,那就是不離這個娑婆世界來實踐這個念佛法門,來成就我們現前的悲心。前四門有奢摩他、毗婆舍那的修持,使我們入智慧門,此處是成就悲心。我們知道悲智具足方爲修行方便。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五201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