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九日(四):遊曆自在于念佛法門
念佛這個工程十分簡單,但是其教理的次序也是十分清晰的。那我們就看看怎麼“不舍一切苦惱衆生”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方便從哪兒建立?
我們還從持名來作爲。因爲我們講過有兩種持名——大家認爲是我們在持名。所以佛持、佛威德持——攝持衆生,這是阿彌陀佛持名。持什麼名呢?就是命令一樣地來召喚我們,或者說抉擇性的號令九界、令九界鹹有所歸的這樣一個持名。阿彌陀佛依願力說“設我成正覺,名聲傳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這就是阿彌陀佛執持名,他以他的威德願力悲心方便所持。
一般我們把“佛持名”給丟失了,就會尋求“我們持名”這樣一個作爲。阿彌陀佛因地的願——于無量劫爲大施主,與一切衆生作安慰。安慰什麼呢?就是以名號度化衆生,以這個摩尼寶號廣傳十方,令一切聽聞衆生具足善巧,具足威德,具足信順二德,菩薩即得叁種忍,得不退轉。這就是阿彌陀佛所持。在四十八願中不是一個願,大概有很多願都是“聞我名號”、“他方衆生聞我名號”,“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什麼。這個“即得”就是阿彌陀佛願力威德攝持衆生,攝持、成熟,他不光攝持你,他還要成熟你,成熟你的威德善巧。四十八願最後一願說——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叁種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聞名即得成就得不退轉。那就是阿彌陀佛持名。
這個地方我們要有一個新的認知。阿彌陀佛開汽車來載負你,嘀嘀,說你要到什麼地方,你說要到安樂國,他就給你載到安樂國;你要說我想休息,他給你載負到休息的地方;你說我要得到信順的力量,他就給你信順的力量;你要說得不退轉,他就給你拉到不退轉的地方。就是說你心裏所有的願樂他都能給你滿足,爲什麼呢?他的誓願所成,因爲他兆劫永載的修持就修的這個,千處祈求千處應,這不光是講的觀世音菩薩,一切諸佛莫不如是。
《華嚴經》的偈子就展示了諸佛的威德與善巧——“隨機感應靡不周,恒常坐此菩提座”。因爲什麼呢?——“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于一切衆生前”,隨機感應靡不周,恒常坐此菩提座。這個“隨機感應”,感應誰呢?——一切需求衆生。所以十方九界衆生若有所需求,因爲諸佛如來親證法性身故,入一切衆生心,衆生心之所動所念所知,諸佛如來都知道。不過你不要害怕,你少打點妄想就好一些,要不然讓佛知道你那麼多妄想也不好。這不是嚇人的啊,我們現在打開手機,大家都有這個感受——一個發射臺,這麼多手機,一個發射臺一傳送,串這個線那個線,所有通話信息都可以給你記錄下來,這還不是法身對吧?這是個網絡,現在的網絡都可以做到這樣了,那佛充滿于法身有什麼不相信的?實際慢慢地,很多科學就會證實佛身充滿于法界是真實的、法性周遍是真實的。我們現在人在用科技模仿這些東西,就是把我們覺性的東西運用出來。
實際大家早就跟佛聯網了,因爲什麼呢?——你有佛性。你把你的佛性去掉就不聯網了,你說我變成一個無情物就不聯網了,不是,無情物也聯網。因爲什麼呢?在佛陀這個地方,器世間與情世間是同樣妙用,就是說你變成木頭石頭也不行,網已經聯了,因爲你有佛性。《楞嚴經》不是講了嗎?那些極頑固者、固執者、愚癡者就墮入無情類。無情類佛也給你激活,對不起,因爲啥呢?——你有佛性。所以在佛陀的報土裏面,一切衆生皆是自在,乃至器世間皆是方便。你看極樂世界的水亦自在,欲暖則暖,欲冷則冷,欲高則高,欲沒膝者沒膝,欲沒胸者沒胸,欲沒足者沒足,隨意自在,有情無情在佛陀這兒都是妙用。那在我們凡夫這個地方呢?有時候有情跟無情差不多,一樣的木讷;而無情跟有情差不多,一樣的可以冒煙生火。
所以阿彌陀佛執其名號,往往是現在念佛人忽略的東西,就象人忽略返向往生、往向往生之“往生”是意識法界的一個舒展、一個如實相罷了。它跟這個死活沒關系,死活是衆生分。所以很多人去讀《往生論》,怎麼一個死字也不寫,一個活字也不寫,怎麼回事呢?所以我們中國的淨土教法就成送終的教法,就是送死的鼓聲了,咚咚咚咚……這個人死亡了。所以是老年念佛、死亡念佛。你看很多人很有勁頭的,誰家又死人了,他眼睛就發光,幹什麼?他可以助念去了。我說你好好地爲活人助念助念吧。他說活人不需要助念。我說活人最需要助念!阿彌陀佛天天爲活人助念,對不對?你看阿彌陀佛這個“佛執持名號”,就是爲活人助念。幹什麼呢?——成熟我們的悲智方便。爲死人助念真可憐啊!所以很多出家人、學佛人都成殡儀館的工作人員了,不過沒有拿工資。
持名
1)佛威德攝持衆生(號令衆生)
2)不足中持名(求。主流。)
3)隨順佛功德願力持名
不知道佛執持名號的功德,我們就丟失了一個大利!即佛在載負著我們,願力在攝化我們,這個根本的母體我們丟了,就是我們所依止成就的緣丟了、種子丟了!很多人就單方面地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求這個求那個,因爲他所依的圓滿的緣起丟失了,阿彌陀佛的加持攝化他丟失了,這個究竟的安穩的依止他丟失了,所以他在惶恐在不安中去念佛,在掙紮中,在不足的心理中,在煩惱的心理中,在摸索的心理中去念佛,那就是所謂的“凡夫執持名號”,就是不足中執持。這個不足執持就會很苦惱的,這種苦惱現在真是很多很多的。
2)、3)都是凡夫持名,但是我們若是來隨順佛持名功德、隨順佛的功德願力念佛,那就不一樣了。不足的心持名、凡夫的心顛倒的心持名,反而是很多的,那是現在的主流,求嘛,到處求,這是主流。都是凡夫有情,但是凡夫也可以隨順佛的願力來持名,我們可以做得到。
哎呀,不相應,不相應,他不知道佛在念我們,就去單獨地念佛啊佛啊我求你啊,你來加持我。他不知道佛早就在垂手加持著他,所以心裏就發慌,沒有相應的,是單向的一個感知,單向的一個虧欠的摸索,那就很痛苦。所以這個執持名號,本身經典上是這樣講的——舍利佛若有衆生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裏面不管從文字義、從無量義上說,都有佛執持名號攝化衆生,與衆生隨順佛功德執持名號,這兩種契合都會有的。
持名,我們都知道名號度衆生是利益世間的一個方式。我們往往把持名當成功夫了,所以很多人修功夫沒有修成,修出來一身驕慢,他不知道隨順佛願佛力是真正的功夫,與佛相應的真正的功夫。有的人修這個功夫很氣餒,反正我遇到自責自己的念佛人是比較多的。你說我們講返向往生講回向的,又講這個幹什麼呢?這就是回向。什麼回向呢?我們隨順佛願佛力來念名號就是回向衆生。我們要是依自己不足的心去求往生,可以往生,但是利益世間的心你絲毫都沒有,你生不起來。你怎麼能利世呢?因爲你沒有隨順佛願佛力,你沒有那個力量利世,你求的是爲了你自己的安定,你自己的安樂,你自己的忏悔,你自己的福報,你自己的功夫成片,你自己的一心不亂,你自己的所有的感知、見聞覺知,你沒有利生,你沒有回向,你沒有這個成就大悲心的機會!所以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爲活人助念的這個威攝十方、攝化衆生、成熟衆生的悲智,阿彌陀佛這樣一個願力的名號攝持。
所以說“設我成正覺,名聲傳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在《大寶積經》“如來會”中這樣講——“設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那“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是什麼呢?就是他成熟你的內容。你聞到名號,一句大悲心,那就具足相好,可以利世。聞名往生彼國——那就是阿彌陀佛的攝持。所以“設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那就是阿彌陀佛持號。“俱來我刹中”——那就是阿彌陀佛執持衆生,攝化衆生。所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普利諸群品”——那就是成熟了一個返向往生的現前利益。
此處只是所作隨意自在成就,非是生滅,非是生死,非是色身之變化,是意識所作自在成就,意識所依成就,意識所緣成就,意識所使成就,意識依佛力功德所成就!此處我們需要改變一些思維的角度,要是不改變,按照那個常規的思維,就是我們來念名號,然後看能跟佛在哪個角度找個感覺,這個感覺也不知道是個啥感覺,碰見了再說,碰到哪兒是哪兒,對不對?誰知道是個啥呢?好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念來念去,也不知道是啥感覺。張叁問李四說,你有啥感覺?他說沒感覺。李四問張叁說你啥感覺?他說有感覺。啥感覺?越念越累。啥感覺?念佛不想念了。幹什麼?修密去吧。爲什麼呢?參禅去吧,修南傳去吧,怎麼呢?那兒有感覺,這兒沒感覺。爲什麼呢?孤掌不鳴嘛,怎麼有感覺!這是誰的過失呢?誰也沒有過失,這些老師的過失,這些老師不讓他們相應,念來念去沒法相應。他跟誰相應啊?就一個不足的心、求功夫的心,他跟誰相應?沒法相應!
所以“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地方我們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從這個六字洪名的稱念上,原來十方諸佛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所謂的“咨嗟贊歎”。這個贊歎是諸佛佛佛相印契的一種稱念,這跟我們有很大的直接關系。…
《安居第六十九日(四):遊曆自在于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