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九日(二):第五門的潛臺詞與要求
前四門的修持,欣厭成就是一定要抉擇的。
那我們說第五門,實際第四門我一直不想跨越,因爲第五門的修持是淨土法門的一個特定的修持,這個修持違背了大家平時的思維習慣。我們看天親菩薩怎麼提這個第五門吧?
我們開始說這個所謂“返向往生”的話題了。這個話題,嚴格地說,是我們大家的本份事。返向就是不爲自求。你說一個已經得到往生利益的人,在這個娑婆世界他爲自己求什麼呢?先做一個假設——你已經是極樂世界的,已經完成往生的利益了,你現在這個娑婆世界還需要什麼?我們講那個未了緣、未了情、未了業等等,未了的,肯定不是你自己的事了,因爲你已經了了,那現在你要下手處理那個未了情,你甘心不甘心呢?未了緣,你甘心不甘心呢?未了的事,你甘心不甘心呢?
返向,其潛臺詞大概就是——往生後的利益與作爲。這就造成一個很大的矛盾了,我們還在這個娑婆世界蹲著呢對不對?身業口業還都是這個德行,怎麼說往生後的作爲呢?往生後,這個話題就不太好涉足了,因爲大家在這個娑婆世界還飽嘗著二種不清淨的折磨,怎麼去返向往生呢?
天親菩薩這樣寫的——“不舍一切苦惱衆生”。我們先從這一句來提示,這個未了情也好,未了緣也好,未了的事業也好,一定是包括在這“一切苦惱衆生”中了,這娑婆世界的衆生哪有不苦惱的呢?要是問這個娑婆世界苦惱不苦惱,我肯定先舉手,很苦惱,在這個世間,真是太多苦惱了。
不舍一切苦惱、衆生,我們把它當成兩個階段。這“一切”,我們開始說舍九界,現在又不舍,這又返過來說了,它就是要返的,所以叫返向往生。一個要舍,一個要不舍,這打架不打架呢?要是把前面入功德往生的利益,我們自身已經確定了,那麼這個返相往生我們就很容易看得清楚,那麼不爲自身求安樂,但得衆生得離苦,安慰衆生、饒益世間的這個心,我們就會在這個法門上成熟,即在五念門第五門——返向門上成熟這樣一個悲智心念、悲智帶來的方便。前四門都不談這些,都要舍舍舍,舍九界,舍這個,舍那個,現在突然又不舍,你看它這個理路很清晰的——一個往生,舍棄、往生,不再糾纏;一個返回娑婆。那怎麼返呢?——不舍衆生,不舍就是返回。
我們在這個五濁惡世中,這一生還沒有窮盡,就象很多人說的,我還沒到臨命終時,我這個人還沒有死掉,我的願望是我死了以後往生彼國,阿彌陀佛授了記,我再回來,那還差不多。那就是死後往生的一個返向了。不,此處這個要求呢?是要讓你現世中這麼做,不是說你死以後。我們看過很多淨土法門的祖師,象藕益大師、蓮池大師,他們很多發願文也都是說臨終以後往生彼國,然後不違安養,倒駕慈航,來娑婆世界了未了緣,了未了情,處理未了的事業,幹什麼呢?就是來感恩報恩這個世界。
那這個《往生論》怎麼會這麼搞呢?五念門第五門怎麼這麼搞呢?但是它給你提醒的很清楚——它是第五念門,是作意所爲。它先不說把你的業怎麼定死,它是沒有位置的一個意識的舞蹈、意識的遊戲。這個意識遊戲是先把你安排到——你已經完成了自身往生的利益,就是你已經入功德了,在這個往生因緣上你的意識已經處理過一遍了。好比說我們已經觀察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十七種國土莊嚴——“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等等,我們觀察過了;“何方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視佛法如佛。”,一直到菩薩四種正修行,情世間、器世間我都走了一遍了,不管怎麼你走這一遍,你就上當了。怎麼上當了?入功德了嘛。你意識走了一遍,那你在這個念上就做了一個觀察,你已經在極樂世界跑了一趟了。你說還是很陌生,那我們以後就多去走幾次。
入功德很重要。要沒有入功德的底子,我們草率地去談第五念門,那你就做不來。你把什麼回向給這個娑婆世界濁惡世界的有情呢?你返向回來幹什麼呢?我們就會茫然。所以前四門入功德對我們的意識訓練,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但現在學習淨土法門的,他不用自己的意識法界去接觸阿彌陀佛,認爲就要把這個色身掂到極樂世界才行,否則他就會講我還在娑婆世界,我還這麼多煩惱。那返向往生這個話題是沒辦法提的,只能說死了以後意識到極樂世界了,阿彌陀佛摸摸他腦袋說,好了,你可以回娑婆了。他說好,那我再回娑婆。
天親菩薩不這麼教育我們,他說不行,現世中你就得這麼做。這個教法有點強製,我第一次就感覺這太有點強製了,我們自身的利益還沒有完成,怎麼利益別人呢?——哦,忽略了前四門,就是盲目地在第五門作爲,結果苦不堪言。有幾年我天天就念這一句話——“不舍一切苦惱衆生”,誰來了,紮你一刀,你也不要舍他,“阿彌陀佛,回向給你,阿彌陀佛,回向給你”,結果心理上受不了,說這太不合算了,對不對?爲這些人,劃不來,你給他念了半天,他該咋地還咋地。因爲你沒有把真實的利益回向給他,沒有把真正處理心理問題的方法給他,因爲你自己沒有處理好,你只是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祝福你祝福你,人家罵著,你還祝福他祝福他。人家說這個人神經病對不對呀?罵著你還祝福他。因爲入功德沒有清晰地抉擇,在這個教法上沒有認真如實地給予對方方便,即你沒有安衆生心、樂衆生心的教法的實踐,就盲目地去守護這個法則,就很苦了。所以我們要學第五門,恰恰前四門是十分應該關注的一個課題!
天親菩薩感覺五念門還有不足,他後面又講了“五種門”。看來這五種門只能明年再講了,我們今年講不了了。因爲什麼呢?這五種果門是彌補我們念中的不確定性的。因爲我們的意念是沒有定位的,我們的意識法界中跟佛陀的意識法界是一樣自由的,只是我們有一些習慣製約它不自由。所以五種念門先在這個意念中訓練得我們基本上自由了,基本上知道一切意念、一切心理、一切作爲莫不是是因緣所生,我們緣什麼會表現什麼。“諸法因緣生”我們真正確認了,那在五種果地門中就很簡單了,你要做什麼就是什麼,那就直接順性安立了。
這個心作心是的五念門,還讓我們去作爲、審觀。所以這個返向也不過是一個意識作爲,讓我們訓練意識中的利益世間、不爲自求、饒益世間的一個善巧。
我們通過自利分的修持與饒益衆生。自利就是往生彼國,舍棄九界,舍棄娑婆世間,舍棄種種雜緣糾纏,唯佛是念,清淨安住,安住在彼國的依正二報中,如實地享受著彼國的清淨與莊嚴,在這個成熟的法界中使自己的身心道德得以成熟。我們在憶佛念佛中成熟了自己這種心智,再來返到這個娑婆世界,不舍一切苦惱,在每一個苦惱面前,在每一個衆生面前去處理返向接引的善巧,所以這個“返向”實際就是接引有情的善巧,都是不爲自求的接引衆生往生彼國的一個善巧,就是令一切衆生往生彼國得究竟安樂的這樣一個“示佛法如佛”的真正的作爲。這個作爲恰恰是佛教徒、佛子應行、正行之法則。
我們叁皈依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你就是佛子了。你這個佛子能做些什麼呢?我們不認真,還是自私自利,還是沈浸在五濁惡世,在這泥裏面打滾,滾來滾去還是一身泥,沒有一點清淨的東西。爲什麼呢?——爲自求,爲自身的安樂,爲自己的得失計較。所以五念門中這個第五門的不舍一切苦惱、衆生,是一個特定的話題,跟我們學的前四念門是一往一返的——往向者必舍九界,返向者不舍一切。這個出功德與入功德,自利與利他,我們開始還是要區分開,才好去實踐觀察。
這個話題實際是很重的話題。天親菩薩這個教法是依經典《無量壽經》,依傳承敘述出來的,其經名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就提示了往返二法,其教誨與修持一定注重往返二種修持的。但現在我們大部分念佛人就說“我臨終往生”這個話題,他不說返向,那是不可能的。他說很多祖師都講過了——願我臨終沒有障礙,我往生彼國了,阿彌陀佛授了記,我得什麼百千總持了,再來娑婆世界度衆生。這話多實在。而你現在說返向這話太虛無缥缈了。但這個飄渺有傳承,是天親菩薩傳下來的,我們慢慢地把它實化,慢慢地讓它起作用。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五 201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