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八日(二):緣彼國二種清淨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二種清淨——一個是器世間清淨,一個是衆生世間清淨。對這二種清淨,昙鸾法師舉了個例子——就如淨食、淨器一樣,我們遇到美好飲食,飲食本身要幹淨,盛它的缽器也要清淨,那這樣的飲食就是清淨的。假如器不清淨,飲食清淨,裝到一起後,那器也不清淨,飲食也不清淨。要是飲食不清淨,我們裝到淨器中,那飲食也不清淨,器也不清淨。彼極樂世界是二種清淨成就,五濁惡世是器世間不清淨與衆生不清淨,有二種不清淨。我們要是審視不到這一點,人就會有僥幸心理,說五濁惡世也挺好的,我做一個五濁惡世的覺悟者,那就象說五濁惡世這個器不清淨,你這個人(情世間)是清淨的,那放在五濁惡世,你也是不清淨的。
你說我可以淨化這個世界,那就象龍樹菩薩舉的例子——這個五濁惡世就象四十由旬的冰河,一個人象一壺開水一樣,澆到冰河上,可以化掉一個鬥大的坑,但是第二天一看,你這個鬥大的坑比其他地方還要高。這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舉的例子。那很多人就認爲自己在這個五濁惡世象開水一樣,大家都是冰,但你要利世的時候,你把你那個內在受用一倒出來,跟這個冰一結合,化了一個鬥大的坑,也感染了幾個人,但是過一宿之後,你的惡業比平常人還要高出一塊。這就叫二不清淨,器世間不清淨,造成衆生世間不清淨。那麼極樂世界是二種清淨所成,是阿彌陀佛正覺化身,這個世界的依正二報皆是阿彌陀佛誓願所攝。
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是衆生雜居業力,共業所成,器世間不清淨,情世間不清淨。這個地方不要有僥幸心理。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菩薩發願在此五濁惡世成佛,因爲世尊說在此五濁惡世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國行道百年,那我就在這個五濁惡世修行了。不得了。但是你要掂量掂量你在這個五濁惡世是不是修行?!是真修行,還是心裏有一個驕慢的種子、一個要比別人強的種子,或者名利的種子在支持著你?若是名利的種子,那就是惡種子,就是五濁惡世的惡業。你要是有一個清淨的種子,欲自利利他,欲令自身及衆生脫離生死輪回,不爲自身求安樂,但爲衆生得離苦,那你是一個菩提的種子,一個淨種子,但遇到的是惡器,猶如飯食是淨的,但是器皿是肮髒的,你能往這裏面裝嗎?有的人說我就要在這個世界幹一番!曆代祖師對這個地方有重呵,說此類人不狂即愚!就象人喝醉酒了,以酒壯膽,什麼話都敢說,但是酒勁兒下去了怎麼辦呢?你就老實認命了。這一點我們也要認識清楚。
因爲彼世界二種清淨是我等心智所依、心智的歸向。往生彼國、安住彼國,這個心智在我們的意識法界是方便的,這個意識的熏修是沒有障礙的。雖然是十萬億佛土,我們一念信即是,無所障礙,往返彼國、安住彼國,都是自在的。因爲彼國二種清淨故,我們的意識投入到彼國,那我們就被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所攝,那我們就以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作爲伴侶,這樣的伴侶是珍寶一樣的伴侶,會給我們帶來無上的利益。我們看看此娑婆世界人與人之間帶來的是什麼呢?——帶來的是情感的糾結,情感的迷失,得失的擠壓,得失的排斥,得失之下的無奈心。開始都是很好的啊,去招呼一個新人、一個陌生人,但是後面,利益相攻的時候,人就開始厭倦了,說你莫親近我。爲什麼呢?利害有問題了。我們這個時代,從家庭、朋友、單位同事等等,極有耐心地從初發心一直相續的人寥寥無幾,只要有利害關系,支持力一旦不夠,他就會放棄。不管你說的再好,背後這個減劫給我們施加的壓力,我們慢慢地想堅固自己的妄想,就會造成相互的妄想的排斥,爭奪寸利,互不相忍,造成家庭、感情、同事的破裂等等現象。有的人很善于交往人,但是五分鍾以後就沒有熱度了;有的人很善于彌補一些東西,但也是五天以後就沒有那個熱情了;有的人很喜歡去討好一個新的因緣,但在討好的過程因回報不相應故也就厭倦了……。爲什麼呢?這就是五濁惡世,它的器不清淨,也就是我們的環境不清淨,造成心理、衆生業不清淨。
菩薩們呐,不要自欺,若不如實者,自欺相許,一定會墮入大險坑!這個險坑即是以不淨爲淨,以無我爲我,以無常爲常,以苦爲樂,這四種顛倒與衆生相伴。五濁惡世中,多有衆生如此,我們可以觀察的。你要是感到理論知識不足,可以讀一讀《大般涅槃經》,你看看世尊怎麼講衆生之顛倒,我們舉手投足都在表現這個顛倒——以苦爲樂,以無我爲有我,以不淨爲淨,以無常爲常。減劫帶來二種不清淨的效應。很多人以爲天真、可愛的人,比如小孩子、儒弱之人、比較調柔的人、比較善良的人是清淨的,但很多人接觸一段時間以後,也感覺到不好搞。爲什麼呢?減劫之中,善業的消失很快就在我們心智中換來了疲勞、迷失與掙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少有觀察力,就必有此警覺,沒有觀察力,你就慢慢學習觀察。
二種清淨,彼國極樂世界是衆生心智所歸,是我們大家的意識法界熏修的方便。在彼國安住,你這個意識法界是沒有障礙的,因爲無量刹土不離于現前一念。我們這個意識法界中,只要明白西方有極樂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有觀音勢至等等,哪怕你有這麼一念——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我當禮敬彼佛,我當贊許彼佛。你動這一念,你這個意識法界中已經有所契合。你說那我不見色,那我們就見圖畫就行了,這也是我們的應化果報,福德因緣所成。有人說見大像大福,小像小福,不見像無福。你說怎麼見像才有福呢?因爲應化佛像相好度衆生,亦是方便。若沒有這麼個像,我們大家都會迷失,就這麼個變相圖,你看到就會歡喜。你要是對一個徹底迷茫的、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挂出來這麼一幅畫,會是什麼樣?他會突然感到心有所依了。我們在茫茫無盡的意識海中,不知道哪兒是去向的時候,那這一幅畫就是你的去向。所以相好度衆生皆是方便。
彼二種清淨是我等心智所依,這有依止的方便,也有回歸的方便。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之雜染世間中,你所有九界的染識、在習慣中作爲,都是你沈淪與墮落的方便。所以憶念彼國依正二報的莊嚴是我等出離、安住的方便,你在此土徘徊猶豫,造種種業、做種種的作爲,乃至種種的執著、迷失,那就是你沈淪的所依。我們都知道“諸法因緣生”,那我們緣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自然有方便;那我們緣娑婆世界,緣種種雜緣惡業,那你沈淪娑婆世界也是必然。因緣所生法故。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四 2011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