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八日(一):自受用全在于密護

  

安居第六十八日(一):自受用全在于密護

  

安居日子十分的快。

  

對于前四門——入功德,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與作爲,入功德實際是爲了完成自利的圓成。這個圓成,是以佛的果地覺爲因地心。此果地覺,是阿彌陀佛因地二百一十億國土的觀察、五劫思維,乃至無量兆劫所圓成的超世之願,超諸佛所有的因地,以諸佛的果爲因。

  

彌陀超二百一十億個佛,是不是爲了炫耀一個更大的東西呢?不是。因爲我們這個時代的衆生,乃至說在諸佛教法相續的時代,慢慢就會産生一些對比對待、契機不契機的,隨順衆生說與隨諸佛說。隨順衆生說,我們都知道,衆生心智中自卑與驕慢是並生的。驕慢心帶來了壓力,會産生自卑,因爲無力故。在自卑的時候、低谷的過程中,人的心念成熟,又變的自慢。自卑自慢是衆生凡夫業習的一個伴生的狀態。阿彌陀佛建立這樣一個超越十方諸佛果地的誓願,他爲了折服自卑與驕慢,或者說爲了完整地彌補自卑與驕慢帶來的種種缺陷與困惑。

  

自卑,象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自己悄悄在底下做准備,想做出些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的,很多。尤其是在修行這個群體,很多人到一些雪域啊、高山峻嶺啊、人煙罕際的地方去找一些世間的奇人做師長去修行,大部分是驕慢與自卑造成的一種推動力。這個推動力就會造成一個現象——在我們國內,一般叁年五年就會出來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但這個人基本上就是昙花一現。他會有很多奇異的功能啊、作爲啊,或者說超常的說法等等,但由于沒有廣大的支持和源遠流長的法系的完整的給予,他往往就是昙花一現,對世間的作用,似乎有一些鼓噪性的作用,但是次序,予衆生真實的令人可以把持、運用、作爲的教法,就若隱若現了。

  

淨土這個教法,我們所“入”的功德實際是阿彌駝佛果地覺,這個果地覺是建立在二百一十億諸佛的果地之上的。這個“之上”,不是高低的說法,是阿彌陀佛深觀二百一十億個諸佛所有的度生方便之不足。諸佛哪有度生不足呢?但是每一個世尊在度生之中也都有他們因地的作爲,象釋迦文佛欲到五濁惡世來度化衆生,五百大願是其應化在一切濁惡世間所立的殊勝功德誓願,那許多諸佛世尊不立這樣的誓願,一誓願,叁五誓願也皆得成就無上菩提,那麼就沒有釋迦文佛勤苦艱辛的作爲。因爲在這個娑婆世界度化衆生啊,是要順應衆生的作爲來成熟衆生,那麼就有很多艱辛的東西。淨土教法,純粹是以阿彌陀佛的果地覺來令衆生直接入這樣一個功德,來圓成自利,而不是說我們自身所謂的修持,或者說我們自身所謂的善根惡緣等,在這個地方是沒有意義的。爲什麼呢?他的彌補與回施二法——若是固執于自己修持的,他說我來填充你的不足;對自認爲自己無力修持的人,他說我來回施于汝,令你圓滿。

  

那你說這是不是容易讓人生懈怠與放逸呢?實際不是,彌陀這個教法在二百一十億國土因緣上去做的觀察,其五劫的思維是十分細膩的。我們思維一個問題,不要用劫數來評判,你能不能思維叁天呢?叁個小時?五分鍾?那用五劫去思維一個問題,那一定是很細膩周遍的,他就會審觀十方世界所有衆生的作爲的弱與強勢,怎麼令有情在一生中得阿毗拔致,入無上覺?所以這個果地覺因地心實際是他彌補、回施衆生的一個方便——你有力修持,他回施你,令你圓滿;你無力修持者,直接令你圓滿。那你說有修持力和沒修持力,哪個對我們來說更恰當呢?不是,各人有各人的角度。因爲有一些固執于自己的善根善緣者,他就以彌補來出現。那有的人的確知道自己在這個五濁惡世中除諸惡業之外,少有的善之作爲也是相似之善,在這個濁惡世間,善的支持已經不能相續,他就會放棄自力,或者放棄自身所設計的善惡作爲,舍棄這樣一個自我設計的窠臼,直接來南無、隨順彌陀的殊勝的教法,如人棄步行而乘舟船。有的人說我走累了再乘舟船行不行?那就是他彌補的對象了。他這個誓願的舟船是個周遍的舟船,所以說隨順法性故安慰衆生,不舍一切機遇,若是有緣祈求于此,隨機感應,莫不周遍,不做取舍,平等饒益世間一切有情。

  

入功德是前四門所設,欲令一切以果地覺爲因地心的有情直入無上覺位。這個覺位是不是成佛呢?實際有佛性不能代表成佛,未來佛也不能代表你現在就是佛。很多人會這樣說,我有佛性故,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我就是佛了。實際這是慢語增上慢語,或者是妄語。這個增上慢語是個什麼概念呢?——偏執語。在戒律上對這個講的十分清晰的,因爲我們的邊見——不是佛就是衆生,在這個地方只說作用方便,你取用果地覺爲因地心,那你就是一個覺者,那你不能稱佛。爲什麼不能稱佛呢?佛象王者一樣,我們說佛世尊十號具足,二法具足,福慧具足,定慧具足,理念與行持具足,他的理念和行持是具足的。那我們作爲一個覺者,一個隨順者呢?有少分之具足方便,即少分的隨順,多分還在隨著業力。爲什麼說少分呢?我們雖念“南無”,但是業力還占有我們意識的空間。

  

所以我們提到“並舍九界”這個話題,實際這只是個話題,你能不能做的到呢?看看我們的思想意識與作爲,九界分還是占我們大部分的思想意識與作爲,那麼這個並舍九界,心地純淨,清淨緣起,這樣“南無阿彌陀佛”,那是不可思議的人,佛世尊的功德可以印契于此類衆生。雖是印契,你也不能自稱爲佛,何以故呢?還是因爲佛象王者,他具一切方便與威勢,他有十八不共十力四無畏,乃至說一切過現未來從未出叁昧,于一切時處皆得究竟善巧。那你只是在某個角度有個印契,你不能稱佛,稱覺者是爲方便。

  

當然有的人說我的根性很大,我是再來人等等,他有印契此類者,但此類有情那是更加調柔,默于衆生而利益世間,潤物無聲啊,饒益有情而不顯山露水的,他就會有一個很恰當的作爲,很真實的悲智方便,運用在世間饒益有情。那麼自己炫耀自己是什麼呢?那一定出問題了,起碼是一個偏執的見,這個邊見有偏激的東西——我不是凡夫,那我就是佛——實際這是有點偏激的。這在戒律上講的是犯增上慢與犯根本,增上慢再堅持,那就是犯根本。這是有明確規定的,尤其是在大妄語戒上說,若有衆生自以爲是佛,實際就是增上慢,若堅持者,就成爲邪見,因爲邪見堅固,他就成爲妄語者。這個妄語是大妄語,是性罪的,後必受惡報,這必須得提醒自己!

  

因爲淨土法門很容易讓你去說一些驕狂的話,但是真正的淨土法門的修習者反而是應該十分調柔的。因爲我們都知道諸佛如來,因爲他這種大智,于一切法無所染無所著,于一切方便具方便,而不強勢。你看世尊在世的時候從來不強勢。

  

【舉例:半月神變的故事。律藏中有記載:一個外道來挑釁侮辱世尊,說瞿昙不過是個幻化人,你沒有啥真本事的,拿出來我們比一比。世尊就默語。這些弟子都受不了,象目犍連這些大長者都是有大神變的,說不行了就鬥一鬥,對不對?世尊就不許,就這樣默默地,一直到九十六種外道各個都來了,十六大國王帶著自己八萬四千眷屬都聚集齊了,這九十六種外道各個都表示自己有本事,要來跟世尊鬥法來,這個時候才有半月神變。這個神變是世尊以自在力方便示化于衆生,令衆生覺知神通不可以超越業力,神通不過是個業力。很多外道修得五通,有神變方便,以爲自己就是所謂的世尊、所謂的阿羅漢,或者說就是世間第一,世尊親證神變也不過是個業力,若不得無漏智,生死不出,叁界不出。】

  

所以說在我們學習淨土這個教法中,這個地方一定要謹慎。象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多有所契,世尊在《觀佛叁昧海經》中反複提示——若有人觀佛憶佛,持佛名號乃至持佛誓願等,多容易産生殊勝功德,以殊勝功德故,人的心智狹隘不能臣服,多說驕慢語。這個時候要密護于叁業,若不密護,此人爲增上慢人,猶如狂象入清淨蓮池,能把蓮花踏破。這個增上慢人是魔眷屬,是邪見人。對此是反複提示的。我們在般舟規約上也有這一段話,爲什麼呢?若真修行者,密護自己所行法之自得利益,而不示于人,若示于人必有慢心指使,因爲你認爲你有他沒有。這個慢心指使就會使我們有增上慢。若衆生不知,就會吹捧,就會贊許,此人就會入邪見,入邪見就入魔眷屬,入魔眷屬就墮落,墮落就相續入火坑。因爲修持而墮入惡道,實在是不可思議。你說修行怎麼會墮惡道呢?因爲增上慢故。因爲妄語故,因爲破壞清淨心智故,因爲相互地魔惱故,造成惡緣。

  

所這一點是念佛人特別要注意的!因爲入功德這個修法中,十分容易契合,若真正的念佛人,一日一夜,必有巨變,這個變化是不可思議的。若真正憶佛人,若真正地修念佛叁昧者、觀佛叁昧者,精勤不舍啊,那是有不可思議的作爲的。那很多人說我天天都在修,那你看一看你那個修等幾個修?很多人可能在人面前,或者突然闖到那個角度的時候會念幾聲佛。也可能會念20個小時,10個小時,8個小時,都可能的,但是心早已經跑了。要是身心世界在這個地方細細地熏修與捶打,多有成就不可思議的作爲,十分容易相應的,因爲念佛憶佛觀佛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非凡夫心智所能思維,所能有對稱的設置。

  

所以諸位菩薩在前四門的修持中要謹慎,所謂的閉關密行者啊,每個人的修行的時候都是要密護的,自受用全在于密護!跟人說出去了,就象把存款取出來揮霍掉是一樣的,絕對不能相續其利益了。所以過去諸佛如來都有他的密誓啊,密誓是不可外宣的,所以也稱爲內誓、自受用,這個地方外宣是就廢棄了,你只要跟別人說就廢棄了。很多人修行了許多年,修出來一點點的作爲以後到世間東說西說,一塌糊塗,甚至不如常人了。象我們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候,就有十年氣功熱,很多人有一點本事、有一點作爲的,都是之前在密護下造成的,但是改革開放一開始,大家就都開始宣化了。一宣化,這個受用就丟失了。很多人剛開始走向社會,還都是有一些真才實學的,那麼到後期很多人貧瘠的不如常人。爲什麼不如常人呢?入邪見,增上慢,妄語,甚至欺騙都造成事實了,因爲已經形成妄語了,但是能力消失了。到處把自受用無端地說出來,等于自己的財富全部就丟失了。

  

這個地方,念佛人一定也要謹慎。這個話在念佛人內部是可以講的,但是你要在其他修法人中這麼講,人就會譏諷你。在自受用中你要知道念佛人就如太子,一出生即壓群臣,這個“壓”不是故意壓的,因爲他畢竟是王子,念佛人就是佛子,就是必然成佛者。作爲自受用,你應該這麼想,你對自己說念佛人就如太子出世,雖未登王位,但是爲王者所生,出生即有福德相伴。但你要是給別人講,那就是驕慢語,就會産生诤鬥。所以念佛人群體中大家要自護自知念佛的尊貴與稀有。要是不自知,你去給別人表達,那就會丟失大利!所以善導大師說——若人修禅,以禅隨喜他;若人學教,以教隨喜他;若人修什麼法,你要以什麼法去隨喜他。幹什麼呢?——清淨法眼不可毀壞。自贊謗他一定是墮落者。念佛人也不能說你修其他法都不行,唯有我們這個法怎麼樣。這樣就會破清淨法眼,因爲教法種類很多,你作爲一個念佛人,你的自受用、內誓要有的,這個清淨法眼不能破。你诋毀其他法則,一個是有舍法罪,再一個你會壞人心智,令人疑惑。這是念佛人應該特別注意特別注意的地方!

  

因爲入功德這整個過程,在身業、口業、意業、智業這四個角度很容易契合的,因爲這每個角度都要求你契合世尊的理念與作爲,乃至說觀察的角度等等,真正去用功夫的人,那變化是非常大的。真正私下悄悄地隨著這個教法用功的人,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作爲念佛人,這個“南無”也有內誓之作爲,尤其你的境界現前的時候,一定不能與人去亂說的,因爲我們說境界的慢心很容易生起來,尤其是象走般舟的人,太容易說境界了!說境界的人多生貪欲心,境界說的越多,這個人的貪欲心越重,增上慢心越重,乃至會墮入世俗惡性貪欲,就是說比世俗人還糟糕的。因爲這個境界說久了,他拿這個東西去炫耀,去換取別人的尊重、誘惑于人等。對于境界,你所有的宣化都是不如實的,因爲所說的都是一點一滴,但是你就會有增上慢心。

  

這個增上慢心十分要命,世尊在大妄語戒中說“除增上慢外”,就是說你在增上慢這個地方迅速遏製了這個心,還可以通忏,而你在這個增上慢心上不知道,再去深入一步,那就入魔眷屬,說大妄語,那可就傷害人了。在淨土教法中,把自受用當內誓一樣守護,那就有修行方便。這一點希望我們念佛人注意。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四2011年7月24日

  

《安居第六十八日(一):自受用全在于密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