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四日(五):當下心示佛法如佛

  

安居第六十四日(五):當下心示佛法如佛

  

“示佛法如佛”,實際就是依佛的願來入我們的心,依佛願入心地本來的妙用,本來的莊嚴,本來的清淨,本來的純正。我們觀察到佛願,實際是觀察自心。我們可以讀讀四十八願,你要是從你心聲發出的願望去讀四十八願,你就知道願願度衆生,度什麼衆生?——度自己的煩惱,度他人的煩惱,度自己的習慣,度他人的習慣。沒有可度不可度的,我們再念一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那我們說一切衆生先成佛,我最後成佛。你若有這樣一個順性的願望,你就無所畏懼。有人說一切人都成佛了我再成佛,那不太吃虧了麼?你有這樣的願,則是最早成佛。

  

我們爲什麼不敢發一類願呢?象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度盡衆生,方成佛道”,他這個願徹底展示了業無所屬這個無自性性,他徹底親證了這一點,在這裏生起了決定見,他會無畏地使用這個無自性性。我們不知道,我們認爲可能會這樣會那樣,會猜疑這個東西,所以就說我過點安逸的生活吧,我往生極樂世界吧,就是把自己放在好的受用上,而不是真正地鼓勵有情離苦得樂,這樣的話那個純正的東西、具足的東西、莊嚴的東西在我們的生命中就顯示不出來,我們殘缺的習慣、迷失的習慣、诤鬥的習慣、嫉妒的習慣、是非的習慣必然在我們的生命中起作用。那這個願心莊嚴就會離開我們,即我們本具的心地的莊嚴就丟失在當下,業力的當下。

  

何方無佛法,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也不要說什麼其他國土了,就是在你心念中,你哪個地方習慣堅固,你就可以用佛法來觀察它,來認知它,用這個無自性性去直指它的作用,你看它應該是個什麼作用。

  

往往我們把佛法推到他方國土、生命結束、生命變異,而不去真正認知自己的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生命的意識與作爲,把佛法退到他邊了。你真正在每一個當下去用的時候,你真正的自尊會建立起來,每個當下是你可把握、可掌握、可運用的地方。除了當下,你還有什麼可掌握的呢?你還有什麼可運用的地方呢?

  

很多人說我幾年以後,我什麼年齡段以後,我完成什麼樣的作爲以後,我再去做什麼,那簡直都是迷失得沒辦法再迷了,迷失在一個未來的妄想。那一定是個妄想,你不可掌握的不是妄想是什麼呢?迷失在未來的一個妄想上,所以當下心理就殘缺、割裂、散、沒有力量。輕慢于當下的人,多在未來的妄想中建立自己的妄想王國,但是往前面走到了,絕對不是這個玩意兒,走到一看,不是那個東西,跟想象不一樣。要一樣了,那妄想就不稱爲妄想了,那就是如實了。

  

沒有學佛的人大部分生活在妄想的前景的召喚中,有的是迷失在妄想中,有的是在前面設立了一個妄想的希望,但大部分都迷失在妄想中。那學佛的人要有個下手處,所以智者所見,當下之妙用。啥叫智者呢?他知道過現未來就是一念的受用,所以智者可以把一念舒展爲叁世,愚者混淆于當下一念,丟失于當下一念,期盼于未來,越是愚癡的人未來的想法越多。你說我未來設計的美景多嘛。但那是因爲你心不具足,因爲你心有太多的虧欠,你心裏太多的谄曲,你心中太多的苛求,那你就太多的妄想,你就太多的煩躁,你的神識就被打的很粉粹,或者說很淩亂,你心下就很躁動,那你當下的安甯、具足、真實、喜悅、慈悲,全部都丟失了。

  

何方無佛法,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那何方是什麼呢?當下可把握的地方我們要好好地真正地去下功夫。普通人跟那些覺悟者、跟那些智者的距離在哪兒呢?就在當下的距離。除了當下的距離你還有什麼距離呢?當下你覺悟,你就跟他一樣;你當下不覺悟,你就跟他不一樣。你說我攢幾年力量,攢幾年錢我再跟他比去,你放心,再攢一萬萬年還是一個德行,爲什麼呢?本具你沒有用它,你再攢力量也不行。

  

我們經常會遇到初發心的學佛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在沒有什麼很完美、很高尚的說法的時候,悄悄地再一個地方看書學習搞東西,然後感覺有東西可以拿得出來了再去表達。不用,你每個當下都可以用你佛陀的願心之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來跟你的心契合的,此莊嚴即我心,此具足彼具足,你看你怎麼來用心?你可以嘗試一下的,這裏面不是自欺,是可以對比的。

  

所以我們凡夫有情就是對抗、割裂,割裂法界、割裂莊嚴、割裂清淨、割裂具足,造成了殘缺的心、殘缺的業、殘缺的狀態,所以當下他就會輕慢,他就會向往于未來。這個輕慢是必然的,他不重視于自己的當下,不在乎它,或者認爲某個業是自己的當下,而不知道當下人人具足。在次第教中說當下具足,人是不許的,說你要修加行的。那麼在淨土這個教法中,就直指念佛即佛,念佛成佛,直指大用,就是把任何一個表皮的東西徹底擊破了,它公正、平等、究竟,是一切衆生心智究竟的需要!

  

你認真觀察觀察是不是你心裏的究竟需要?你說我不需要心地圓滿、清淨、安樂、具足,那你肯定是沒有觀察,你在某個業下自我蒙蔽,或者在他人的業下蒙蔽著了。這個直指心地的妙用是人人需要的,往生、安心這個意樂是究竟心地所指。諸位對這一點,我們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思維。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2011年7月20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