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五日(一):心作心是入佛功德

  

安居第六十五日(一):心作心是入佛功德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莊嚴是無量無邊的,因爲法性功德周遍著法界,法界的一切展示莫不是法性莊嚴。極樂世界,這個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願所宣化的國土,有二種莊嚴與清淨——有情世間與器世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有的安立是爲了接納十方迷失有情。迷失了什麼呢?迷失了這種本具法性的妙用,或者說本具清淨、本具莊嚴。因爲我們迷失了這個作用,被我們自身某一界業的差別蒙蔽,所謂業習蒙蔽。阿彌陀佛以情世間與器世間的莊嚴清淨來給我們充分揭示了這個本具的相貌。十七種國土莊嚴,八種佛的莊嚴,四種菩薩正修行——這二十九種莊嚴與清淨實際就是徹底地,或者說通過我們能接受的角度,來揭示這種本具清淨莊嚴的相貌。

  

大家都會說學習佛法是爲了破相、破除我執與法執的障礙,爲什麼這裏要談“相貌”呢?這真是一個話題。假設沒有阿彌陀佛十七種器世間的莊嚴的認知,我們就不知道法性對我們的載負,給我們帶來的安穩,帶來的甯靜,帶來的充分。就象大地給我們帶來的安穩,虛空對我們的包容,往往我們生活在其中而根本不知,會在裏面變異出來許多蒙蔽下的躁動與煩惱。阿彌陀佛通過自身八種功德與菩薩四種正修行,讓我們能參照看佛是什麼樣子?這個佛的確是不能用我們所謂的心外之佛、心內之佛去衡量,這個無對無待的覺悟,他是不可以對待而安立的。我們對待的心是十分的成熟,要麼把佛當成自心的佛,要麼就當成心外的佛。那麼說圓滿與覺悟呢?周遍于法界,圓滿的覺悟,它展示的不管是佛的受用或菩薩的正修行,莫不是消除我們的對待。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示佛法如佛,示現的就是一個覺悟心智的廣大妙用,不管是在這個器世間,還是有情世間。對待,在佛菩薩的作爲中是絕對沒有痕迹的。我們分別心內心外的佛,或者心內心外的業,或者自業、他業,這樣的習慣把無量無邊的衆生就蒙蔽在自己輪回的某個層面上。爲什麼說是某個層面呢?——我們要執著某個東西,你說它好也好,壞也好,你執著就是把它著實,就是把它實有化,實有化就是一個層面,這個層面就會把我們鎖定、製約,也就是把我們限製在這樣的作爲、意識、思考、受用層面上來。這個層面是禁锢我們的,我們稱其爲世界、十方世界,或說十法界等等,我們現前的種種身口意叁業的對待的交織、對待的作爲、對待的選擇,會造成我們執著于實有化的意識、生命、作爲的世界。

  

菩薩四種正修行,不管是哪一個角度,一定要破除我們這個對待與在某個層面執著、實有化的心理習慣。所以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與清淨,無外乎就是展示我們本具圓滿這樣一個清淨法界,非是內外言,不是心內也不是心外。經常會聽到人這樣講——極樂世界是西方過此十萬億佛土,那是心外又有法了。有人說——汝心是佛,你心內有佛,心內具足的。你不能在對待言說上去建立,淨土一定是消除你內外的對待的,它以圓滿的展示,展示其清淨無對待性,來展示其莊嚴具足性,無量光壽但顯本具之真實。若不把本具真實給我們描述出來,阿彌陀佛再多的願望就沒有用了,他自受用是很具足的,但若是不展示出來,不用善巧表達出來,傳達回施給我們,那阿彌陀佛于無量劫爲大施主、普濟于諸群苦、令衆生離苦得樂趣向菩提的教法就是虛設了。他所展示的就是一切衆生的本具,沒有任何的限製,不是說哪一類衆生,上至等覺妙覺菩薩,下至蜎飛蠕動,這個本具清淨莊嚴是平等回施,或者說平等照耀,平等給予,不擇于任何一類,九界同歸。

  

這個清淨與莊嚴分明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爲什麼說是我們衆生的本具清淨與莊嚴呢?因爲他是順性說法。這個性,未修衆生具,已修衆生具,極惡衆生具,極善有情亦具。諸佛如來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只是把它充分運用、成熟起來;一切凡夫愚癡有情被自己的業力蒙蔽,只是把它覆藏起來,沒有運用,就象摩尼寶,或者礦藏,被埋在深深的地下,被丟在深深的海底,不能啓用罷了。通過阿彌陀佛情世間與器世間本具的展示,令衆生順性接受。這個性者,一切有情所同時擁有,就是用與不用,覺與不覺,如此而已。所以這個清淨平等的教誨,我們要是沒有通過長時間恰當的認知,我們就會在這種對立對待、相礙相妨,或者相依的這種做法中徘徊,圓滿的緣起在我們生命中就消失了,清淨的緣起消失了,莊嚴的緣起消失了,安樂從我們生命中真正地丟失了,丟失在自我蒙蔽、相互的蒙蔽、執著于實有的世界相中,我們在某個世界去掙紮,去割裂,去分裂。圓滿的覺性就被我們自己生生地扼殺了,扼殺在自己本有的法界中。這種煩惱與躁動基本上是我們生命的動力,或者說我們生命的全部。所以諸佛如來不惜一切作爲,慈悲也好,善巧也好,智慧也好,通過種種觀察,觀察衆生的心智來回施這些清淨莊嚴。

  

回施什麼呢?——認知。我們認知很重要。第一個就是認知。沒有認知,後面對稱的作爲是不可能的。就象我們人人都可以去駕駛一臺汽車,你要先認知它的性能,才能駕駛它。這臺機器不屬于任何人,但你要是不學習,你就永遠沒辦法駕駛它。雖然這個清淨莊嚴是本具的,要是我們不認知、不學習、不接觸,是沒辦法駕馭它的,那我們就被煩惱所製約,被業習所製約,我們對智慧與慈悲,或者具足清淨的運用,就會丟失在我們這種陌生感中。我們對自身本來具有的東西之陌生,實際是不可思議的,有一種特別大的距離。但要是談起煩惱習氣對抗作爲,我們就太熟悉了,可以說是舉手投足不離這個。所以淨土這個教法呢?雖是本具所顯,我們要常去運用、實踐,以使它在我們生命中真正成熟。

  

我們把國土清淨與莊嚴做了一個學習。在天親菩薩的五念門的認知中這是因門,後面有所謂的果門。因門是什麼呢?——實際是心作心是的一個方便,讓我們先嘗試著交換一下心理,就是說換位修法,先讓我們換一換位置,把我們過去習慣性的思維、感知換在菩薩四種正修行的位置上來嘗試著做一做。嘗試著,並沒有說你馬上要去怎麼樣,所以此處講的是入功德門,引導我們來心作心是。心作什麼呢?不要做凡夫了,你做一做佛的角度,做一做菩薩的角度。

  

因爲在無對待的圓滿法界中,實際是一個空淨的法界,我們的心在自由地作爲著。要是沒有阿彌陀佛清淨莊嚴這種作爲的參照,我們就在無盡的清淨法界去作爲自己所謂的煩惱與業習,或者他人的業力的交織。例如我們的意識經常會被鄰座的一個意識取代,好比說鄰座的思維頻率一分鍾五次,你的思維頻率是一次,他的意識就會代替你的意識。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比如很多人說我瞌睡,你一看旁邊的人——睡著了。因爲什麼呢?他的頻率穩定,你的頻率在晃動,他會影響你。兩個人同時在思維,一個人思維的頻率比較高一些,對方弱一些,他就會影響對方——哎呀,我怎麼起嗔心了呢?一看,別人正在咬牙切齒的。我們意識的交織是不可思議的。我們這個意識法界實際是個空淨的法界,在這個空淨的法界中,很多意識都在漫溢著,若不空淨,我們的思維、作爲都是不成立的,所以我們的思維有的是緣習慣了,有的是緣佛性了。緣佛性,那就具足清淨莊嚴,具足悲智方便,它是一個圓滿自在的心性;那我們緣某種習慣,那可能就是某種貪嗔癡慢疑,某個角度的思維,某個角度的言語,某個角度的作爲。

  

在這個空淨的意識法界中我們不知道這樣一個原理——心作心是。我們不知道這個心是什麼心?所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給我們展示出來這個有情心與無情心,就是器世間與有情世間,來讓我們認識情世間與器世間相互的作用力。我們每一時刻都被無情世間托負著,它給我們帶來了真正的安穩,但我們往往體會不到,我們會在之外尋找安穩。一個人要是在一個房間裏被煙熏,被窒息,突然把他推到房間外面,他就感覺到無量的空間與自由,但在這個房間裏鎖定他,讓他就出不來氣,那他對外面的渴望會達到極致的,爲什麼?因爲生命的需要,生命受到威脅,呼吸受到威脅。

  

世尊比喻我們這個世界爲叁界火宅,實際是因爲我們凡夫心裏貪嗔癡慢疑的著染,造成一個火宅的業相。這個業相還是在空淨世界中“心作心是”所幻現出來的。所以有爲法中的幻現我們不知道,“幻”這個字對凡夫有情來說很飄渺,他是很著實的,什麼樣的一個作爲他都認爲是實實在在地發生了,而不知道發生的刹那,它的性質就在變化,發生刹那以後,無自性的東西已經顯示出來了。好比一個人十分鍾前苦惱的要命,突然遇到一個他一生中從來沒有過的快樂的事,他馬上就滿面笑容,所有的煩惱就丟失一盡了。有的人很憂傷很憂傷的時候,你順他的意志,順著他的習慣,給他一個快樂,他馬上就把苦惱忘得一幹二淨。這個覺知習慣是沒有自性的,但他會著實——剛才發生過、以前發生過、某個時代發生過。所以這種心作心是——我們凡夫的心就是著實的心;諸佛如來的心,此“幻”是應衆生的需求來展示的一個業報事實。

  

所以,十方刹海,莫不如幻。這一點我們從哪個角度能去觸摸呢?比如深圳,沒有改革開放之前這個城市是不存在的,通過經濟開發這樣一個理念,國家投入一批資金,因緣成熟了,短短的十年中在這個世界上就立出來一座城市,但大家會說它是實…

《安居第六十五日(一):心作心是入佛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