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六十五日(一):心作心是入佛功德

  

安居第六十五日(一):心作心是入佛功德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无量无边的,因为法性功德周遍着法界,法界的一切展示莫不是法性庄严。极乐世界,这个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所宣化的国土,有二种庄严与清净——有情世间与器世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有的安立是为了接纳十方迷失有情。迷失了什么呢?迷失了这种本具法性的妙用,或者说本具清净、本具庄严。因为我们迷失了这个作用,被我们自身某一界业的差别蒙蔽,所谓业习蒙蔽。阿弥陀佛以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庄严清净来给我们充分揭示了这个本具的相貌。十七种国土庄严,八种佛的庄严,四种菩萨正修行——这二十九种庄严与清净实际就是彻底地,或者说通过我们能接受的角度,来揭示这种本具清净庄严的相貌。

  

大家都会说学习佛法是为了破相、破除我执与法执的障碍,为什么这里要谈“相貌”呢?这真是一个话题。假设没有阿弥陀佛十七种器世间的庄严的认知,我们就不知道法性对我们的载负,给我们带来的安稳,带来的宁静,带来的充分。就象大地给我们带来的安稳,虚空对我们的包容,往往我们生活在其中而根本不知,会在里面变异出来许多蒙蔽下的躁动与烦恼。阿弥陀佛通过自身八种功德与菩萨四种正修行,让我们能参照看佛是什么样子?这个佛的确是不能用我们所谓的心外之佛、心内之佛去衡量,这个无对无待的觉悟,他是不可以对待而安立的。我们对待的心是十分的成熟,要么把佛当成自心的佛,要么就当成心外的佛。那么说圆满与觉悟呢?周遍于法界,圆满的觉悟,它展示的不管是佛的受用或菩萨的正修行,莫不是消除我们的对待。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示佛法如佛,示现的就是一个觉悟心智的广大妙用,不管是在这个器世间,还是有情世间。对待,在佛菩萨的作为中是绝对没有痕迹的。我们分别心内心外的佛,或者心内心外的业,或者自业、他业,这样的习惯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就蒙蔽在自己轮回的某个层面上。为什么说是某个层面呢?——我们要执著某个东西,你说它好也好,坏也好,你执著就是把它着实,就是把它实有化,实有化就是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就会把我们锁定、制约,也就是把我们限制在这样的作为、意识、思考、受用层面上来。这个层面是禁锢我们的,我们称其为世界、十方世界,或说十法界等等,我们现前的种种身口意三业的对待的交织、对待的作为、对待的选择,会造成我们执著于实有化的意识、生命、作为的世界。

  

菩萨四种正修行,不管是哪一个角度,一定要破除我们这个对待与在某个层面执著、实有化的心理习惯。所以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与清净,无外乎就是展示我们本具圆满这样一个清净法界,非是内外言,不是心内也不是心外。经常会听到人这样讲——极乐世界是西方过此十万亿佛土,那是心外又有法了。有人说——汝心是佛,你心内有佛,心内具足的。你不能在对待言说上去建立,净土一定是消除你内外的对待的,它以圆满的展示,展示其清净无对待性,来展示其庄严具足性,无量光寿但显本具之真实。若不把本具真实给我们描述出来,阿弥陀佛再多的愿望就没有用了,他自受用是很具足的,但若是不展示出来,不用善巧表达出来,传达回施给我们,那阿弥陀佛于无量劫为大施主、普济于诸群苦、令众生离苦得乐趣向菩提的教法就是虚设了。他所展示的就是一切众生的本具,没有任何的限制,不是说哪一类众生,上至等觉妙觉菩萨,下至蜎飞蠕动,这个本具清净庄严是平等回施,或者说平等照耀,平等给予,不择于任何一类,九界同归。

  

这个清净与庄严分明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为什么说是我们众生的本具清净与庄严呢?因为他是顺性说法。这个性,未修众生具,已修众生具,极恶众生具,极善有情亦具。诸佛如来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只是把它充分运用、成熟起来;一切凡夫愚痴有情被自己的业力蒙蔽,只是把它覆藏起来,没有运用,就象摩尼宝,或者矿藏,被埋在深深的地下,被丢在深深的海底,不能启用罢了。通过阿弥陀佛情世间与器世间本具的展示,令众生顺性接受。这个性者,一切有情所同时拥有,就是用与不用,觉与不觉,如此而已。所以这个清净平等的教诲,我们要是没有通过长时间恰当的认知,我们就会在这种对立对待、相碍相妨,或者相依的这种做法中徘徊,圆满的缘起在我们生命中就消失了,清净的缘起消失了,庄严的缘起消失了,安乐从我们生命中真正地丢失了,丢失在自我蒙蔽、相互的蒙蔽、执著于实有的世界相中,我们在某个世界去挣扎,去割裂,去分裂。圆满的觉性就被我们自己生生地扼杀了,扼杀在自己本有的法界中。这种烦恼与躁动基本上是我们生命的动力,或者说我们生命的全部。所以诸佛如来不惜一切作为,慈悲也好,善巧也好,智慧也好,通过种种观察,观察众生的心智来回施这些清净庄严。

  

回施什么呢?——认知。我们认知很重要。第一个就是认知。没有认知,后面对称的作为是不可能的。就象我们人人都可以去驾驶一台汽车,你要先认知它的性能,才能驾驶它。这台机器不属于任何人,但你要是不学习,你就永远没办法驾驶它。虽然这个清净庄严是本具的,要是我们不认知、不学习、不接触,是没办法驾驭它的,那我们就被烦恼所制约,被业习所制约,我们对智慧与慈悲,或者具足清净的运用,就会丢失在我们这种陌生感中。我们对自身本来具有的东西之陌生,实际是不可思议的,有一种特别大的距离。但要是谈起烦恼习气对抗作为,我们就太熟悉了,可以说是举手投足不离这个。所以净土这个教法呢?虽是本具所显,我们要常去运用、实践,以使它在我们生命中真正成熟。

  

我们把国土清净与庄严做了一个学习。在天亲菩萨的五念门的认知中这是因门,后面有所谓的果门。因门是什么呢?——实际是心作心是的一个方便,让我们先尝试着交换一下心理,就是说换位修法,先让我们换一换位置,把我们过去习惯性的思维、感知换在菩萨四种正修行的位置上来尝试着做一做。尝试着,并没有说你马上要去怎么样,所以此处讲的是入功德门,引导我们来心作心是。心作什么呢?不要做凡夫了,你做一做佛的角度,做一做菩萨的角度。

  

因为在无对待的圆满法界中,实际是一个空净的法界,我们的心在自由地作为着。要是没有阿弥陀佛清净庄严这种作为的参照,我们就在无尽的清净法界去作为自己所谓的烦恼与业习,或者他人的业力的交织。例如我们的意识经常会被邻座的一个意识取代,好比说邻座的思维频率一分钟五次,你的思维频率是一次,他的意识就会代替你的意识。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很多人说我瞌睡,你一看旁边的人——睡着了。因为什么呢?他的频率稳定,你的频率在晃动,他会影响你。两个人同时在思维,一个人思维的频率比较高一些,对方弱一些,他就会影响对方——哎呀,我怎么起嗔心了呢?一看,别人正在咬牙切齿的。我们意识的交织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这个意识法界实际是个空净的法界,在这个空净的法界中,很多意识都在漫溢着,若不空净,我们的思维、作为都是不成立的,所以我们的思维有的是缘习惯了,有的是缘佛性了。缘佛性,那就具足清净庄严,具足悲智方便,它是一个圆满自在的心性;那我们缘某种习惯,那可能就是某种贪嗔痴慢疑,某个角度的思维,某个角度的言语,某个角度的作为。

  

在这个空净的意识法界中我们不知道这样一个原理——心作心是。我们不知道这个心是什么心?所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给我们展示出来这个有情心与无情心,就是器世间与有情世间,来让我们认识情世间与器世间相互的作用力。我们每一时刻都被无情世间托负着,它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安稳,但我们往往体会不到,我们会在之外寻找安稳。一个人要是在一个房间里被烟熏,被窒息,突然把他推到房间外面,他就感觉到无量的空间与自由,但在这个房间里锁定他,让他就出不来气,那他对外面的渴望会达到极致的,为什么?因为生命的需要,生命受到威胁,呼吸受到威胁。

  

世尊比喻我们这个世界为三界火宅,实际是因为我们凡夫心里贪嗔痴慢疑的着染,造成一个火宅的业相。这个业相还是在空净世界中“心作心是”所幻现出来的。所以有为法中的幻现我们不知道,“幻”这个字对凡夫有情来说很飘渺,他是很着实的,什么样的一个作为他都认为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而不知道发生的刹那,它的性质就在变化,发生刹那以后,无自性的东西已经显示出来了。好比一个人十分钟前苦恼的要命,突然遇到一个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快乐的事,他马上就满面笑容,所有的烦恼就丢失一尽了。有的人很忧伤很忧伤的时候,你顺他的意志,顺着他的习惯,给他一个快乐,他马上就把苦恼忘得一干二净。这个觉知习惯是没有自性的,但他会着实——刚才发生过、以前发生过、某个时代发生过。所以这种心作心是——我们凡夫的心就是着实的心;诸佛如来的心,此“幻”是应众生的需求来展示的一个业报事实。

  

所以,十方刹海,莫不如幻。这一点我们从哪个角度能去触摸呢?比如深圳,没有改革开放之前这个城市是不存在的,通过经济开发这样一个理念,国家投入一批资金,因缘成熟了,短短的十年中在这个世界上就立出来一座城市,但大家会说它是实…

《安居第六十五日(一):心作心是入佛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