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的,因为有这么多楼,有这么多房子,这么多人。按世尊眼里说,这是化城,世尊以无量法界变化的成住坏空的观察,他一定说是化城;菩萨说它是化城;若有一劫、二劫、三劫这样寿命的人,一定说它是化城;若是生活十万年、一百万年,一定说它是化城。因为寿命长,可以看到它的生灭过程,所以说它是化城。但我们人类的寿命太短暂了,那就以为它是实有的,何以故呢?它在你整个生命过程中浮现出来,又安立在那个地方。但是一千年以后呢?不知道哪位菩萨能说出来一千年以后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一千年可能还有吧。一万年?还有。十万年?还会有。一百万年?还会有。坏劫?劫都坏了,可能没有了。空劫?所以我们不知道这个器世间的成住坏空,情世间的生老病死,我们就以为它是实有的。那么“幻”,是眼光长远者、智者所通达,“实有”者是寸光啊,就是被业力所困的有情所执持。
我们人寿百岁,很多东西只能说是实有。那在无量的幻化世界中呢?诸佛说“幻化”并不是给我们说这是一个虚假、没有发生,是它发生了,它在起作用,但它的作用是幻化,是一时的,是成住坏空的。在这些智者、长寿的生命的心目中、观察下,成住坏空、幻化是真实不虚的;在我们眼中,实有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清净,来展示我们的本具庄严功德,照耀十方法界的成住坏空、生老病死。因为一切有情难逃于生老病死,所以他讲无量寿,以无量寿的具足、圆满,来让我们观察众生的生老病死的困惑。所以极乐世界的寿命,世尊在经典上讲——有无量众生象目犍连、舍利弗这样的大阿罗汉,以他们的神通力共同计算,怎么也算不出来极乐世界的普通人的寿命,没法算,因为寿命太长了。何以故呢?他是顺性所立。这个顺性二字,主要是我们没有契入点,所以我们感觉寿命无量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顺着自己的业,受生为种种杂类生命。律藏中讲一个长寿龙的故事,它说了一个偈子——金箔钵装银树,银钵装金树等等,让人去破解,看释迦文佛世尊出世没有?有一梵志解答不了,遇到世尊,世尊就给他解答了这个偈子,然后他去回答龙王。龙王说,噢,释迦如来世尊出世了。原来他是迦叶佛世尊时期的比丘,因为嗔恨心而落入龙身。因为世尊制细微戒,很多人都起嗔恨心,说这本来不碍事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过失呢?他不知因果,只观其作为,而不知相续与结果。为什么?寿命不够,没有天眼所视,没有无碍眼所见,他就只看到作为这一点点。这个比丘在树下打坐,树叶打到打头,他就把树枝扯了,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就扯它!结果就落入大龙身,长寿龙,头上长了几颗大树,风一吹就留脓,又死不掉,一直到弥勒佛,我们从现在起再过56亿7千万年弥勒佛降世的时侯,它才能转成人身,他要一直受罪。那事情不大呀,这是小因缘大恶果,有的人做很大的过失也没有这样的果报,因为他的嗔心转到迦叶世尊身上了。世尊给他讲的是个因果,他起的是个嗔心。我们在这个世间很多都是很小的因,但是造成很大的恶果,为什么呢?好比说一个很尖锐的矛,矛尖是很小的一个点,但你要是冲过去就把你扎死了,但你要冲向一个墙壁,这个墙壁是个很大的问题,它把你挡在那个地方了,它扎不死你。很多人对一些问题表达的嗔恨心很尖锐,就象一个矛一样,冲它过去,他就起嗔心,就会被刺死。
我们有时心里贪嗔痴的作为很猛利,在这些智者心目中,这是如幻的,他没有这样的猛利,他只有调柔,只有慈悲与善巧,他没有必要坚持它,为什么?他知道它是虚幻的。所以这些如幻不实的缘必然是有的,所以世尊讲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这个缘真是不同啊。
所以我们学这个因门,先观其缘,心缘。我们心缘极乐世界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清净庄严,让我们换个位置来思维,哪怕你换位的一瞬间得少许的清凉,你再回到世俗中,没有问题的。每一天用一念换、两念换,慢慢地我们对心作心是的虚实二法有了解了。虚者是什么呢?以广大心智所观察。那么实呢?就是我们自己的业习所蒙蔽。比如前面举例说深圳这个城市,又比如说一个人的作为,这个人好呀坏呀、善呀恶呀、是呀非呀、丑呀美呀,与人作为等等,要是顺性观察真是一笑了之。但我们这一笑的机会很少,笑不起来,为什么呢?你困在你的作为中,你要坚守你的作为,你要认为你的作为是对的,你要证明你的作为是正确的,或者你要维护它是正确的。但在智者的心目中呢?只会一笑,不过是个缘罢了。我们笑不起来,为什么呢?太实在,这里面涉足到我们的名誉、得失、善恶等等。你看得越紧,它就越尖锐,越尖锐你就把握的越死,越死你就越固执,越固执越虚假,越虚假你就越挣扎,那苦也就多了。
所以阿弥陀佛就以无量光来使我们觉知十法界之业相。人类的智慧在人格上稍有认知,好比现在人的人格,可以分成好人坏人、虚假人真诚人、朴实人圆滑人、奸诈人、黑暗人。什么白道人黑道人等等,可能分很多,这是人类对人的一个剖析,这个剖析就是光,也就是智慧,这个没有问题的,我们称为世智。世智也没有问题呀,世间的光对我们人类的一个照耀,他了解这个人类,但是这个光拿到其他地方就没了,鬼神它照不到,天照不到,修罗照不到,圣者智者照不到,蜎飞礝动照不到,因为什么?你在这个地方格式化了,这个格就把你局限起来。不能说我们没有智慧呀,都很有智慧,但只是世间的光、人格的智慧与光,这个绝对没有问题,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光,那么说“无量光”,我们称不上。
阿弥陀佛怕我们对无量光的认知受制约,他干脆又把它分成十一类——无碍光、无等光、炎王光、解脱光、智慧光、欢喜光、不思议光、超日月光、无对光、无边光,干什么呢?让你知道这个无量光中的作用,即顺性这个光明的作用。因为我们不是顺性作为呀,而是顺业,顺自己的执著局限的作为,锁定了这个事就是这样、那个事就是那样!就是发生过。笑得机会太少了,笑不动,怎么能笑呢?这么多苦的想象,笑不动的,一笑腮帮子就会掉的,实有了嘛,很固执啊。
所以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来解放我们的心所的局限。这个心所,实际我们心中还有智慧,他来解放这个局限,故寿、光二法,令众生破除实执。我们没有天眼,给我们一个天眼;我们没有漏净,给我们一个漏净;我们没有佛眼,给我们一个佛眼;未有五眼者,以五眼予。这个“五眼予”是什么呢?——我们在观察阿弥陀佛的功德与菩萨四种正修行的时候,你若认真地观察,你就会感知到佛菩萨他们心胸这么大,光这么大,他们的审思这么轻巧,因为他们如幻的认知是透彻的,是十分自在的,因为他们寿命广长,观察世间细腻、究竟了达、无所局限。我们就被自己的善恶是非所执局限起来了,就象装到一个盒子里面一样。
我每天就在房间的门前,看小小的水坛子里面的几条鱼,很多人看到就感觉它们活在这么个小地方,为什么这么自在呢?因为习惯了。我们也都很自在,你看哪个人不自在呢?一天吃饭睡觉,搞点烦恼对吧?制造点是非,装个善人,装个恶人那个样子等等,实际都是刹那刹那就过的东西。但是你若忘却了这个无量的世界、无量的刹土,我们就会沉浸在这个小小的鱼塘里面漫游自在,很自在,很令人羡慕啊!虽然三界火宅在烧着,生老病死在追杀着我们,你老是感觉不到!感觉不到把你送到日本去,送到那个核电站口上去体验体验。当时苏联的核电站爆发事件,整个人类的恐慌是不可思议的,公布的死亡人数是40万,这一次事故就是我们控制不了核这个东西了,我们可以拿它发电,发着发着管不住了,它发威了,开始惩罚人类了,最后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发电机组堆埋了,每隔多少年还要堆埋一次,加大它的厚度。它能发电,它也能折腾你啊!
我们这个世界的业力,往往就只有一寸之隔啊,就象墙这边发生灾难了,隔一道墙我们就感到安然自在,一点感受都没有。我们这个世界哪一天没有重病的人?没有残疾的人?没有死亡的人?没有受灾难的人?没有真正在苦中熬煎的人?哪一天没有?但我们大家都很自在,因为跟我们还有一墙之隔。佛菩萨不是这样看的,他们的慈悲不是这样看的。很多人说现在的人怎么修行不成了呢?怎么不容易成就呢?或者说成就的这么少呢?或者说修行没有动力啊?因为他没有广大的眼光,没有广大的心智,我们就制约在自己的感受里、现缘中。他还健康的时间,他体会不到那些不健康的人;他还强壮的时间,他就不知道那些疾病难缘的人是多么苦,所以他就不去寻找帮助人的方法。诸佛如及来所有设置的方法与修持,都是为了利益这些苦难无法则的有情、迷失的有情,所以他们能成就。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这个偈子可能大家都会读,我想大乘佛教的信众一定都是这样的心,对不对?你要有这样的心,没有不成的。我们就念一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那心就很大很大的,但不知道能念几遍?因为我们是大乘佛教的教化地呀!过去那么多成就的菩萨,就象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讲,我们这个地方不退转的菩萨就数之不尽,犹如微尘沙数,遍地都是,但是我们看不见的。为什么?我们没有顺性的法眼,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实有的业相。
这个空净的意识法界。我们先学一学因门,因门的前四门,就是入功德。实际就是从我们烦恼业习的作为中换一个位置,站到这些菩萨的位置上,去用正修行审思我们自己的生命与作为,审思自己的心理意识状态。这个因门呢?是让我们去尝试着做。后面的果地门就不这样讲——愿生彼国,即生彼国,没有任何一个作为的东西了。所以这个地方是有为法的一个显示,有为法的一个教育——让我们的心念起作用。我们在作为上比较困难,在意识与心念上并没有障碍。所以先训练我们没有障碍的这个角度,来让我们认知净土教法特定的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与实质内涵。
从因门上来置换位置,因为我们的意识与诸佛菩萨的意识在同等一个意识法界,只是我们不知道。通过换位、心作心是这样有为的意识作为,使我们可以通达,不再割据自己,不再割据他人,使我们有顺性的一个机制,所谓意识世界的一个顺性的方便。
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佛菩萨给我们设置这样一个作为,让我们去参照,去随顺,去转换,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东西。就象短期出家是一样,他没有啥可畏惧的,也不需要离婚,也不需要办什么手续,也不需要搞很多麻烦,也不要什么说服工作,大概是自己的路费自己要拿,要拿出一点时间,其他就不需要什么了,这个没有什么畏惧。
我们在意识法界中根据阿弥陀佛的教诲或者作为来换一个位置,也不需要有什么畏惧,也不需要跟谁商量什么,因为我们这不需要啥作为,只是一个意识、意念。所以这个观察门用的力度就比较大,象作愿门、礼拜门、赞叹门,就很短,一带就过去了。希望我们再多做观察,即多在意识法界中,在这个因门上去心作心是,让我们认知这个有为法的焦点在于心作心是。把我们凡夫实有的心、短利的心、习惯的心变成诸佛如来广大的心、调柔的心、慈悲的心,来看一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个方法,没有太复杂,也不太费力。很多人说很多方法修行是很困难的,这个不需要,只是换换位置,换一个角度,调整一个方式,来让我们认知生命的价值。我们的生命可以做恶人、善人,可以做智者、愚者,也可以做象佛陀一样的、象菩萨一样的作为。这个权利在谁那儿呢?在汝这一方。谁来给予呢?佛平等给予,用与不用,平等给予。这是特别调柔的了,即不强制,不说你必须这样做。我们这个时代要有个“必须做”,可能我们这儿有一半人就不干了,所以说他就平等地给予,让我们去择取,众生各个随类而取用,随类而得到利益,随你自己的心智得了。能究竟有什么样的利益呢?各人在这四个角度不断去思维它。
下去你也可以去读一读《往生论》,但我想大部分人一出这个门,可能又开始完成自己那个心作心是了。因为心作心是,第一个“心”就是我们的现状、现前的心——佛菩萨现前的心,众生现前的心,菩萨现前的心,地狱恶鬼现前的心。这个“作”呢?是通过圆满顺性如实的心理引导。什么“是”呢?它会展现出来作用的另一个层面或另一个角度。第一个心是我们现前的一个状态;作,随顺的状态;第二个心,随顺佛菩萨顺性的心。是,是什么?你随顺什么就是什么。象我们坐火车就是火车的速度,坐汽车汽车的速度,坐飞机飞机的速度,不管什么人,装到里面那就那个速度,我们只说速度不说你是什么人。所以这个“作”,就是被一个工具所载负。载负到什么地方呢?——“是”,什么载负就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这个缘的殊胜啊,所以往往凡夫有情就比较执著,认死理,固执己见,苦就苦在这些地方。世尊讲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皆因,那不是说一个人,是所有的人。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本具的智慧如来德相,那此处就给了我们一个方法。释迦文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下面就说八万四千法。干什么呢?——让我们怎么破除妄想执著,怎么亲证智慧如来德相。世尊一证道,一说这个——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话本身就是八万四千法的一个传播的开始。他为什么要传法呢?他说哎呀,因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怎么了呢?他就做了一个总结——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并不是我们没有,是我们没有证得。没有证得那就作用不现前,烦恼常现前。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一2011年7月21日
《安居第六十五日(一):心作心是入佛功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