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的,因爲有這麼多樓,有這麼多房子,這麼多人。按世尊眼裏說,這是化城,世尊以無量法界變化的成住壞空的觀察,他一定說是化城;菩薩說它是化城;若有一劫、二劫、叁劫這樣壽命的人,一定說它是化城;若是生活十萬年、一百萬年,一定說它是化城。因爲壽命長,可以看到它的生滅過程,所以說它是化城。但我們人類的壽命太短暫了,那就以爲它是實有的,何以故呢?它在你整個生命過程中浮現出來,又安立在那個地方。但是一千年以後呢?不知道哪位菩薩能說出來一千年以後的深圳是什麼樣子?一千年可能還有吧。一萬年?還有。十萬年?還會有。一百萬年?還會有。壞劫?劫都壞了,可能沒有了。空劫?所以我們不知道這個器世間的成住壞空,情世間的生老病死,我們就以爲它是實有的。那麼“幻”,是眼光長遠者、智者所通達,“實有”者是寸光啊,就是被業力所困的有情所執持。
我們人壽百歲,很多東西只能說是實有。那在無量的幻化世界中呢?諸佛說“幻化”並不是給我們說這是一個虛假、沒有發生,是它發生了,它在起作用,但它的作用是幻化,是一時的,是成住壞空的。在這些智者、長壽的生命的心目中、觀察下,成住壞空、幻化是真實不虛的;在我們眼中,實有是真實不虛的。所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清淨,來展示我們的本具莊嚴功德,照耀十方法界的成住壞空、生老病死。因爲一切有情難逃于生老病死,所以他講無量壽,以無量壽的具足、圓滿,來讓我們觀察衆生的生老病死的困惑。所以極樂世界的壽命,世尊在經典上講——有無量衆生象目犍連、舍利弗這樣的大阿羅漢,以他們的神通力共同計算,怎麼也算不出來極樂世界的普通人的壽命,沒法算,因爲壽命太長了。何以故呢?他是順性所立。這個順性二字,主要是我們沒有契入點,所以我們感覺壽命無量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順著自己的業,受生爲種種雜類生命。律藏中講一個長壽龍的故事,它說了一個偈子——金箔缽裝銀樹,銀缽裝金樹等等,讓人去破解,看釋迦文佛世尊出世沒有?有一梵志解答不了,遇到世尊,世尊就給他解答了這個偈子,然後他去回答龍王。龍王說,噢,釋迦如來世尊出世了。原來他是迦葉佛世尊時期的比丘,因爲嗔恨心而落入龍身。因爲世尊製細微戒,很多人都起嗔恨心,說這本來不礙事的,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一個過失呢?他不知因果,只觀其作爲,而不知相續與結果。爲什麼?壽命不夠,沒有天眼所視,沒有無礙眼所見,他就只看到作爲這一點點。這個比丘在樹下打坐,樹葉打到打頭,他就把樹枝扯了,說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就扯它!結果就落入大龍身,長壽龍,頭上長了幾顆大樹,風一吹就留膿,又死不掉,一直到彌勒佛,我們從現在起再過56億7千萬年彌勒佛降世的時侯,它才能轉成人身,他要一直受罪。那事情不大呀,這是小因緣大惡果,有的人做很大的過失也沒有這樣的果報,因爲他的嗔心轉到迦葉世尊身上了。世尊給他講的是個因果,他起的是個嗔心。我們在這個世間很多都是很小的因,但是造成很大的惡果,爲什麼呢?好比說一個很尖銳的矛,矛尖是很小的一個點,但你要是沖過去就把你紮死了,但你要沖向一個牆壁,這個牆壁是個很大的問題,它把你擋在那個地方了,它紮不死你。很多人對一些問題表達的嗔恨心很尖銳,就象一個矛一樣,沖它過去,他就起嗔心,就會被刺死。
我們有時心裏貪嗔癡的作爲很猛利,在這些智者心目中,這是如幻的,他沒有這樣的猛利,他只有調柔,只有慈悲與善巧,他沒有必要堅持它,爲什麼?他知道它是虛幻的。所以這些如幻不實的緣必然是有的,所以世尊講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這個緣真是不同啊。
所以我們學這個因門,先觀其緣,心緣。我們心緣極樂世界情世間與器世間的清淨莊嚴,讓我們換個位置來思維,哪怕你換位的一瞬間得少許的清涼,你再回到世俗中,沒有問題的。每一天用一念換、兩念換,慢慢地我們對心作心是的虛實二法有了解了。虛者是什麼呢?以廣大心智所觀察。那麼實呢?就是我們自己的業習所蒙蔽。比如前面舉例說深圳這個城市,又比如說一個人的作爲,這個人好呀壞呀、善呀惡呀、是呀非呀、醜呀美呀,與人作爲等等,要是順性觀察真是一笑了之。但我們這一笑的機會很少,笑不起來,爲什麼呢?你困在你的作爲中,你要堅守你的作爲,你要認爲你的作爲是對的,你要證明你的作爲是正確的,或者你要維護它是正確的。但在智者的心目中呢?只會一笑,不過是個緣罷了。我們笑不起來,爲什麼呢?太實在,這裏面涉足到我們的名譽、得失、善惡等等。你看得越緊,它就越尖銳,越尖銳你就把握的越死,越死你就越固執,越固執越虛假,越虛假你就越掙紮,那苦也就多了。
所以阿彌陀佛就以無量光來使我們覺知十法界之業相。人類的智慧在人格上稍有認知,好比現在人的人格,可以分成好人壞人、虛假人真誠人、樸實人圓滑人、奸詐人、黑暗人。什麼白道人黑道人等等,可能分很多,這是人類對人的一個剖析,這個剖析就是光,也就是智慧,這個沒有問題的,我們稱爲世智。世智也沒有問題呀,世間的光對我們人類的一個照耀,他了解這個人類,但是這個光拿到其他地方就沒了,鬼神它照不到,天照不到,修羅照不到,聖者智者照不到,蜎飛礝動照不到,因爲什麼?你在這個地方格式化了,這個格就把你局限起來。不能說我們沒有智慧呀,都很有智慧,但只是世間的光、人格的智慧與光,這個絕對沒有問題,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光,那麼說“無量光”,我們稱不上。
阿彌陀佛怕我們對無量光的認知受製約,他幹脆又把它分成十一類——無礙光、無等光、炎王光、解脫光、智慧光、歡喜光、不思議光、超日月光、無對光、無邊光,幹什麼呢?讓你知道這個無量光中的作用,即順性這個光明的作用。因爲我們不是順性作爲呀,而是順業,順自己的執著局限的作爲,鎖定了這個事就是這樣、那個事就是那樣!就是發生過。笑得機會太少了,笑不動,怎麼能笑呢?這麼多苦的想象,笑不動的,一笑腮幫子就會掉的,實有了嘛,很固執啊。
所以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來解放我們的心所的局限。這個心所,實際我們心中還有智慧,他來解放這個局限,故壽、光二法,令衆生破除實執。我們沒有天眼,給我們一個天眼;我們沒有漏淨,給我們一個漏淨;我們沒有佛眼,給我們一個佛眼;未有五眼者,以五眼予。這個“五眼予”是什麼呢?——我們在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與菩薩四種正修行的時候,你若認真地觀察,你就會感知到佛菩薩他們心胸這麼大,光這麼大,他們的審思這麼輕巧,因爲他們如幻的認知是透徹的,是十分自在的,因爲他們壽命廣長,觀察世間細膩、究竟了達、無所局限。我們就被自己的善惡是非所執局限起來了,就象裝到一個盒子裏面一樣。
我每天就在房間的門前,看小小的水壇子裏面的幾條魚,很多人看到就感覺它們活在這麼個小地方,爲什麼這麼自在呢?因爲習慣了。我們也都很自在,你看哪個人不自在呢?一天吃飯睡覺,搞點煩惱對吧?製造點是非,裝個善人,裝個惡人那個樣子等等,實際都是刹那刹那就過的東西。但是你若忘卻了這個無量的世界、無量的刹土,我們就會沈浸在這個小小的魚塘裏面漫遊自在,很自在,很令人羨慕啊!雖然叁界火宅在燒著,生老病死在追殺著我們,你老是感覺不到!感覺不到把你送到日本去,送到那個核電站口上去體驗體驗。當時蘇聯的核電站爆發事件,整個人類的恐慌是不可思議的,公布的死亡人數是40萬,這一次事故就是我們控製不了核這個東西了,我們可以拿它發電,發著發著管不住了,它發威了,開始懲罰人類了,最後沒辦法只好把這個發電機組堆埋了,每隔多少年還要堆埋一次,加大它的厚度。它能發電,它也能折騰你啊!
我們這個世界的業力,往往就只有一寸之隔啊,就象牆這邊發生災難了,隔一道牆我們就感到安然自在,一點感受都沒有。我們這個世界哪一天沒有重病的人?沒有殘疾的人?沒有死亡的人?沒有受災難的人?沒有真正在苦中熬煎的人?哪一天沒有?但我們大家都很自在,因爲跟我們還有一牆之隔。佛菩薩不是這樣看的,他們的慈悲不是這樣看的。很多人說現在的人怎麼修行不成了呢?怎麼不容易成就呢?或者說成就的這麼少呢?或者說修行沒有動力啊?因爲他沒有廣大的眼光,沒有廣大的心智,我們就製約在自己的感受裏、現緣中。他還健康的時間,他體會不到那些不健康的人;他還強壯的時間,他就不知道那些疾病難緣的人是多麼苦,所以他就不去尋找幫助人的方法。諸佛如及來所有設置的方法與修持,都是爲了利益這些苦難無法則的有情、迷失的有情,所以他們能成就。
“不爲自身求安樂,但得衆生得離苦”,這個偈子可能大家都會讀,我想大乘佛教的信衆一定都是這樣的心,對不對?你要有這樣的心,沒有不成的。我們就念一遍“不爲自己求安樂,但得衆生得離苦”,那心就很大很大的,但不知道能念幾遍?因爲我們是大乘佛教的教化地呀!過去那麼多成就的菩薩,就象世尊在《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講,我們這個地方不退轉的菩薩就數之不盡,猶如微塵沙數,遍地都是,但是我們看不見的。爲什麼?我們沒有順性的法眼,我們看到的只能是實有的業相。
這個空淨的意識法界。我們先學一學因門,因門的前四門,就是入功德。實際就是從我們煩惱業習的作爲中換一個位置,站到這些菩薩的位置上,去用正修行審思我們自己的生命與作爲,審思自己的心理意識狀態。這個因門呢?是讓我們去嘗試著做。後面的果地門就不這樣講——願生彼國,即生彼國,沒有任何一個作爲的東西了。所以這個地方是有爲法的一個顯示,有爲法的一個教育——讓我們的心念起作用。我們在作爲上比較困難,在意識與心念上並沒有障礙。所以先訓練我們沒有障礙的這個角度,來讓我們認知淨土教法特定的給我們帶來的利益與實質內涵。
從因門上來置換位置,因爲我們的意識與諸佛菩薩的意識在同等一個意識法界,只是我們不知道。通過換位、心作心是這樣有爲的意識作爲,使我們可以通達,不再割據自己,不再割據他人,使我們有順性的一個機製,所謂意識世界的一個順性的方便。
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但是佛菩薩給我們設置這樣一個作爲,讓我們去參照,去隨順,去轉換,這個地方沒有什麼可以畏懼的東西。就象短期出家是一樣,他沒有啥可畏懼的,也不需要離婚,也不需要辦什麼手續,也不需要搞很多麻煩,也不要什麼說服工作,大概是自己的路費自己要拿,要拿出一點時間,其他就不需要什麼了,這個沒有什麼畏懼。
我們在意識法界中根據阿彌陀佛的教誨或者作爲來換一個位置,也不需要有什麼畏懼,也不需要跟誰商量什麼,因爲我們這不需要啥作爲,只是一個意識、意念。所以這個觀察門用的力度就比較大,象作願門、禮拜門、贊歎門,就很短,一帶就過去了。希望我們再多做觀察,即多在意識法界中,在這個因門上去心作心是,讓我們認知這個有爲法的焦點在于心作心是。把我們凡夫實有的心、短利的心、習慣的心變成諸佛如來廣大的心、調柔的心、慈悲的心,來看一看是個什麼樣子?
這個方法,沒有太複雜,也不太費力。很多人說很多方法修行是很困難的,這個不需要,只是換換位置,換一個角度,調整一個方式,來讓我們認知生命的價值。我們的生命可以做惡人、善人,可以做智者、愚者,也可以做象佛陀一樣的、象菩薩一樣的作爲。這個權利在誰那兒呢?在汝這一方。誰來給予呢?佛平等給予,用與不用,平等給予。這是特別調柔的了,即不強製,不說你必須這樣做。我們這個時代要有個“必須做”,可能我們這兒有一半人就不幹了,所以說他就平等地給予,讓我們去擇取,衆生各個隨類而取用,隨類而得到利益,隨你自己的心智得了。能究竟有什麼樣的利益呢?各人在這四個角度不斷去思維它。
下去你也可以去讀一讀《往生論》,但我想大部分人一出這個門,可能又開始完成自己那個心作心是了。因爲心作心是,第一個“心”就是我們的現狀、現前的心——佛菩薩現前的心,衆生現前的心,菩薩現前的心,地獄惡鬼現前的心。這個“作”呢?是通過圓滿順性如實的心理引導。什麼“是”呢?它會展現出來作用的另一個層面或另一個角度。第一個心是我們現前的一個狀態;作,隨順的狀態;第二個心,隨順佛菩薩順性的心。是,是什麼?你隨順什麼就是什麼。象我們坐火車就是火車的速度,坐汽車汽車的速度,坐飛機飛機的速度,不管什麼人,裝到裏面那就那個速度,我們只說速度不說你是什麼人。所以這個“作”,就是被一個工具所載負。載負到什麼地方呢?——“是”,什麼載負就是什麼。
我們不知道這個緣的殊勝啊,所以往往凡夫有情就比較執著,認死理,固執己見,苦就苦在這些地方。世尊講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來智慧德相”。皆因,那不是說一個人,是所有的人。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本具的智慧如來德相,那此處就給了我們一個方法。釋迦文佛說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下面就說八萬四千法。幹什麼呢?——讓我們怎麼破除妄想執著,怎麼親證智慧如來德相。世尊一證道,一說這個——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話本身就是八萬四千法的一個傳播的開始。他爲什麼要傳法呢?他說哎呀,因爲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怎麼了呢?他就做了一個總結——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並不是我們沒有,是我們沒有證得。沒有證得那就作用不現前,煩惱常現前。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一2011年7月21日
《安居第六十五日(一):心作心是入佛功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