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六十四日(四):喜悅省力的念佛方法

  

安居第六十四日(四):喜悅省力的念佛方法

  

四種菩薩正行,是我們參照認知自己是不是一個念佛人的唯一的作爲方式。爲什麼說唯一呢?這樣講大家就比較簡潔,也就比較好參照。天親菩薩用這樣一個直指的教法,來直指我們本性的大用。他不說其他的,基本上所有的雜緣作爲、不了義作爲都帶過去了,直指心地妙用。雖是講的淨土,但是直指的是心地的大用,直指它的本具本淨,讓我們不再迷失了。很多人把念佛當成跟自己沒關系的事情,所以他不願意于念,不樂于念佛,那就樂于業力了。因爲這個念佛只不過是心地之妙用罷了,無染之妙用,無留駐之妙用、輕安之妙用、悲智之妙用、度生之妙用。你要了解這就是你心地的作用,那你就不去念你的業習的重複了,那我們對這個習慣的東西就很簡單地能認知他,習慣沒問題,來了你馬上能覺悟它。所以念佛不過是心地之妙用罷了

  

這樣我們來了解所謂的願心莊嚴。所以彌陀的莊嚴爲衆生心智莊嚴,衆生心智沒有離開彌陀的願心,衆生的究竟心就是依彌陀的願心來表現出它的內容,所以這個莊嚴就直指心地莊嚴。那我們念到所有佛的功德,不過是我們自己心地真實的一個狀態,那我們心中的荒廢——無記、無知、迷失、痛苦、惡業等等這些東就會消失,因爲心地的妙用——喜悅、清淨、莊嚴、具足會在你整個生命中,或心地中延續出來。那這個念佛就是一個直接的念佛方式了,就是心在念佛,佛在念衆生,衆生憶佛念佛實際原來是本心作用,是心地的一個作用罷了,而不是一個心外的法則。要是我們把念佛當成一個心外的音聲,就會比較累,比較麻煩。

  

我提倡念佛不提倡大家念多少,希望大家念得歡喜、輕快、透視力,能消除我們的執著,乃至身心的疲憊,或者說身心的厭倦、或者身心的苦楚,就象歌唱一樣,讓自己的身心愉快起來,這樣就比較有意義。過去念佛堂裏,那個佛號殺尾殺得特別幹淨,爲什麼呢?就是說聲音很美,但是不允許你去殘留。象那個一般跑西方的那個調子,那個是最幹淨的調子——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象刀一樣把尾音斬的很幹淨。爲什麼呢?——很美,但是不允許你染著。早期我到念佛堂去,一些老一輩念佛者特別提出來說不准唱,就是不准拖腔,前面你念得再好,到後面你這個收尾的這個地方不允許拖出來個尾巴,就是怕你粘著,怕你染。所以過去念佛堂念佛是不准唱的,現在啥調子都有了,大家不知道這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力有多大。所以過去人念佛的尾音都特別幹淨,四聲念佛就可以處理的很幹淨。越幹淨,你自己都感覺到你在享受一種純淨的心智。這個潔淨也好,純淨也好,你有一種體驗,一種喜的東西,我們說一種好的覺受也好,一種你染不上的東西,這個受覺要是運用得當了是十分有意義的,它很純正。一些演員、音樂、曲子、大型音樂會感動了很多人,爲什麼呢?就是很幹淨、純正的東西,我們心地都需要的。

  

我們要是知道我們的心地本來是純淨的,只是把這個純淨通過念佛表達出來了。那慢慢的你就知道——我們不是在念佛,原來是佛在念我們,覺悟心地在喚醒、在激勵我們,就是這個覺悟一直在載負著我們,慢慢的就是覺悟徹底地載負我們,我們徹底地回歸了覺悟的整體。

  

放光寺這麼多年一直用這個四聲念佛法。我們要是真正地念佛,下去可以自己試驗也行,找兩個人、幾個人都可以,不要用那種竭盡全力拼命的念法,念一聲就休息一聲,休息兩聲叁聲都行,但是一定要把自己休息過來了再去念。爲什麼要這樣呢?這個時候你就感覺到念佛跟休息是同等的,念佛跟喜悅是同等的,念佛跟省力是同等的,念佛跟安樂是同等的。有的人爲什麼不喜念佛呢?就是他依那種應酬的心理,一種被迫的、趕緊結束這兩個小時的心理去念佛,或者說求福求慧求鈔票求名利,結果念了半天沒有求來,他就很失望,那就是失望的心念佛、虧欠的心念佛,結果肯定是如此。所以我們讓自己的心念,那種最初的、最基本的本淨的心、本來純潔的、無所求的心來念佛,真是很美妙的,你就會擯棄自己的無始以來的惡業習慣,即染著的習慣、虧欠的習慣、所求的習慣。用這種心來念,它就很完整,心念與聲音就會有一個很完美的結合的過程。你會體會到這種所謂的美了,這個美不是我們世間追求的那個美,是真讓人感覺到一種喜悅,一種輕安,那的確是很美的。但你要去實踐的。所以打七的時候,真正把方法調整的得當,人很樂于念佛的,我們以前在放光寺打了很多七,一般打一個七會加兩個七,打兩個七、叁個七都會一直在加,爲什麼呢?就是大家在這個發心與念佛上慢慢的找到那個點了,找到那個點就特別容易生喜悅。

  

這個還真是需要實踐。自己可以去實踐,好比說我昏沈那一會兒,煩惱那一會兒,給別人說是非那一會兒,找麻煩的那一會兒,我去念一會兒佛。你看一看,你真是安樂,你少去了很多記憶的糾纏,很多還要處理的垃圾你不用處理,因爲念念你都很清淨,很幹淨,不光是自利還可以利人,可以給他人帶來方便、心靈的解脫,自己肯定不去打掃垃圾了,因爲你這個作爲中沒有垃圾。我們在人與人的來往中,有很多處理的得當不得當的,所以你要是用一句佛號去念一段時間,再去造造業,去人我是非,去名利等等,你一對比就知道了,你肯定會向往念佛那一段時間。也可能你的習慣中會對那些說是非、搞麻煩、糾纏不清有一些喜好,但你要看到它的結果,你再看看念佛的結果。雖然是反複這樣講,我們還是得反複地去實踐,否則我們的習慣還是上風。因爲一回到生活中,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要命的時候、煩惱的時候一般不念的。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2011年7月20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