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十二日(二):意樂與誓願菩提心
我們昨天講到菩薩第叁種正修行——無余照諸佛大會,無余廣大無量供養。這個“無余”,實際是一個意樂的守護,我們令它相續下去,無余。你看“無余”這兩個字雖然很簡單,但是我們要真正地做到,就真正地入道了,真正地上道了,真正是念佛了。真正在念佛這個法門中有意樂了,世間的東西啊、習氣啊、煩惱啊、自他業力交織啊,都會有侵害,但是動搖不了你了,也會腐蝕你一下,吹動你一下,動搖你一下,但從根本上你不會再會有變化了。因爲這個“無余”南無啊、意樂啊,使你變的有力了,使你變的大方了,使你有內容了,使你真正知道正受與等持了,使你有輕安了,這個輕安,是你不被自業他業共業所困惑的那種輕安。你不會再被困住了,它再也不困住你了,這個困惑的力量就丟失了。困惑跟你沒關系了。我們經常會被自己的業力,或者他人的業力,或者共有的業力給困住,困在某個階段。那我們就跨越這樣一個地方,就有等持與叁昧力的這種正受的實質的體驗。一旦體驗到這個地方,人就不會再往世俗裏去倒退了。在念佛這個法門,一旦我們有等持的力,你再返回到世俗的自業他業共業中去糾纏、世俗的得失名利中去糾纏,是十分困難的,或者說沒有這個契機了。
因爲得到了這個力,這個內容,這個喜,那世俗的名利、世俗的業不能對等了,就是說它吸引不了你了,或者說它跟你打招呼,而你已經知道它的面目了,你明確知道它是個騙子,它再招呼你,你不上當了,爲什麼呢?你已經有這個親身的體驗了,實際還是來自一個意樂的發動、意樂的相續。
無余地供養諸佛、贊歎諸佛。——我們這個意樂的緣起、初發心很重要,要是我們在這個意樂的見地上真正地守護不住,可以立個誓願,可以在佛前、善知識面前、大衆面前自己去立個誓,說——我以後念佛,依這樣一個意樂,什麼樣的意樂呢?擺脫世俗之意樂來念佛。你在大衆面前立個誓,讓大家給你做個證,你再念佛就變的有力,你要怕在大衆面前面子挂不住,就在佛前,佛前也挂不住,就在木頭前、磚頭前、石頭前,只要立誓就可以。你立誓——我一定守護這樣一個意樂來念佛,這樣一個供養的心、感恩的心,這樣一個智慧的心,或者說慈悲饒益天下有情的心,供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的心,我以這樣一個意樂來念佛。這起步很高了,或者說——以佛的果地覺爲因地心,佛有什麼樣的願我就守護什麼樣的願,我以這樣的願來念諸佛菩薩,現前大衆證知我,令我以此相續,行于正行。
這樣你很快就會體會到所謂等持的利益。什麼是等持呢?就是你的發心和你的作爲是真正契合的。那麼契合以後,我們才知道心作心是或者即心即是的這個力量所在。我們不是通過太空動作把它拉長了,它還是一發心就是這個,那慢慢的你就知道——你人生的主題就在這一念間可以抉擇的。這一念間的內容是不可思議的,你可以把他拉開的。
所以說若是在意樂的這個守護上不清晰,就可以立誓。立誓幹什麼呢?你要經常策勵策勵自己用立誓與意樂來駕馭我們的心理與作爲,駕馭自己的修行與作爲。這樣你就變爲一個主動的人了,你的人生充滿了主動、有力與燦爛,你不會再那麼灰暗了,或者說不會那麼沈重了,或者不會哪一天你找別人算賬去了。
我們在立誓與意樂這兩個作爲中去策勵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心、主動掌握自己的心,那就使自己人生的主題真正快樂起來了、清晰起來,在這一個念中有意樂還有誓願,誓願可以使你的意樂不散壞。如果沒有意樂只有誓願呢?會使人感覺到你很堅固、有時候很呆板。但意樂的鼓勵給誓願添了一個很活潑的東西,有骨架,有肉,那就很活潑了,還有力量,這樣我們的生命就變得很有意義。
我們的意識中,也有骨架——就是誓願;它要有血肉——就是意樂,這樣使我們的作爲變得有力,使我們念佛的行爲變得有力,使我們生命的主題變得有力。這個有力,就有內容;有內容,你就感覺到逐漸的喜悅與輕安,一定會丟失迷失中沈重、計較中的沈重、掙紮中的沈重。那你會做一個快樂的念佛人了,那就有味道了。別人看到你也不離那麼遠了,說躲著他吧。爲啥呢?這個人不敢惹,惹了會找你算賬對不對?
這一點我們需要去實踐啊。我們都知道這是世俗菩提心——有誓願有意樂,所謂世俗菩提心,就是凡夫可以用的,不是勝義谛菩提心,就是我們可以作爲的一個心理。誓願,就是骨骼;意樂,就是血肉。很重要,我們可以去做一做。做一做我們就不那麼麻木不仁了,不那麼迷失了,也不那麼衰了。有的人顯得很衰,衰相、衰敗那個樣子,就象一個灰老鼠一樣衰敗,躲躲藏藏的,或者說四肢無力的。那你修行修什麼呢?沒有意義了。修得就是一個衰敗相。那要是有意樂與誓願這兩個呢?就真是會變得很有力。你可以運用,我們學到這樣一個無余供養諸佛大會的教法,那我們在一切世界中,能供養一切諸佛,無有前後,泯滅前後,實際意樂人生五步驟等等這些東西的次序,是我把它拉長,就是一個動作,但是把它分解成很多鏡頭了。拍過電影的人知道,一拉膠卷很長很長的,才一個動作啊。那我們就是把這一個動作用膠卷把它膠卷化了,實際就是一個動作,什麼動作呢?意樂與誓願,健康與有力,大方與真實,就是我們怎麼運用自己的心。
昙鸾法師講“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古代人的語言太精煉了。講的是什麼意思呢
——法身無聲無相,但是隨機感應啊,應衆生的一切,不管在哪個角度上、哪個時刻、哪個作爲中,法身都會契合你的心智。法身周遍,普遍契合。我們每一個衆生都從來沒有離開過法身,不管你是愚癡也好,智慧也好,是有作爲也好,沒作爲也好,固執也好,不固執也好,是苦是樂也好,這個法身普遍攝化著我們,百姓日用,百姓不知。所謂的百姓者,就是迷失在自己業力上的,輕輕一撒手,全體回歸。這個全體回歸,淨土教法是最簡單的。這個回歸啊,法身它不是等待著我們回歸,是本來它包容著法界,彌漫著法界,一切時中莫不是法身分所顯。我們對這個理念可能會産生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古代這些善知識他們這些語言講的真是很准確的。
那我們要是念法身阿彌陀佛呢?就等于念這個法界。古人講什麼大地山河皆是法王身等等,實際講的是沒問題的,但我們對這個地方不敢認知,認爲這象法身嗎?但有什麼不是法身呢?你說那我們的執著也是法身麼?我們的煩惱也是法身麼?是,主要是你蒙蔽自己了。所以我們一般說法身清淨,說到清淨了,就是無色無相。一談到法性,那個“八不”就出來了——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八不”就是爲了泯滅我們所有的執著。
大音者稀聲。你說有的經典上說大聲念佛見大佛,小聲念佛見小佛,那這個大乘音稀,所謂“至韻無言”,我們不念佛多好?是啊,你不念能不能安穩呢?我們要問自己。
實際“南無阿彌陀佛”真是一個至韻。很多人感覺到阿彌陀佛沒有啥,這念佛這誰不會呢?所以這個大道至簡啊,大道至明啊,這個至簡至明的東西,我們很容易忽略,就把它一帶過去了,認爲這有啥呢?實際彌陀是一個至韻,我們心聲中,真正的業力一來,許多佛陀的名號我們都記不起來了,但南無阿彌陀佛,可能一激發就沖口出來了。它這個“至韻”是什麼呢
一是跟彌陀的願望有關,再一個他是以叁身周遍傳達的,傳達在每一個法界的空間,彌布在每一個衆生的心源意識之中,彌布在每一個我們所要暢明的音域之中。
過去有一個“阿”字門的修持——阿字本不生,如實知自心。就這一個“阿”字就可以總持一切教法。因爲我們現在沒有入門的方便了,我們就複雜一點——阿彌陀佛。還不行,就加個——南無阿彌陀佛。還不行,不斷地加,加成《阿彌陀經》。還不行,《無量壽經》。還不行,叁藏十二部經。還不行,反正越來越多。因爲我們不行了,所以在不斷地加。要行了呢?推門就進去了。哪個門?腳下,當念,動念。
推門就進去的地方你進不去,爲什麼呢?這個法界這麼周遍,爲什麼你就進不去呢?或者說爲什麼有阻隔呢?過去這些善知識就提醒我們——此處不需要去要這個權利,要這個力量,但在寬松喜悅的作爲下就會得到這種權利、喜悅與內容。
這個清淨,不需要我們去造作什麼。但我們在有爲法做慣了,在得失計較中做慣了,無我的這種心智、無爲而至的心智、無知正遍知的心智,我們用不出來了。那我們就用“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一個至韻來暢明,來步入,來做個媒介,步入這樣一個無我的這樣一個事實,無爲而至的一個事實,或者說本來清淨的這樣一個事實、這樣一個法界,希望我們在這裏面真正得到安住,把我們引度過來了。所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至韻,輕輕地一帶,把我們引過來了,這裏面沒有什麼得失和算計的,沒有什麼人我可計較的,沒有善惡大小的攀比,只有這個至韻的彌布,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呢”彌漫于法界,這裏面誰計較得失呢?誰說大小呢?誰說善惡呢?——不知至韻之大。你不了解它的遍布性、清淨性、圓融性,乃至無礙性。
現在的修行人很容易會謀一個東西,他會設計有一個什麼樣的利益我才去做這個事。當然我們大部分學習的一個緣起都是爲了謀某個利益,我才去學佛,要不然去幹啥呢?所以本具的圓明、本具的圓滿、本具的真實、本具的莊嚴,他會丟失于當下,而心外求法,求一個身外之利、意外之利、清淨之外的利,而丟失了我們本有的圓滿、清淨、具足與莊嚴了。他用一種虧欠的心,把自己本來圓滿的心做成一個虧欠,本來清淨的心做成一個汙濁,本來圓滿的心搞成不圓滿,再去索求一個外在的度處。或者說他因爲可以得到他習慣的利,造成了一個現前法身利益的丟失。
這個正修行,無外乎是真正徹底地啓發我們,啓發所謂本具的這個功德,徹底地起用,不要有剩余了——無余供養十方法界一切諸佛,徹底地打開我們本具的智慧寶藏。一定要徹底地把他打開,不能有殘留,這個地方不能有殘留,有殘留我們就會丟失一點點,而丟失全部。
我們可以嘗試著用,這個地方不吃虧,也不減損你什麼,也不會讓你受到什麼傷害。你可以用念佛來印契這個。念佛是萬德顯于名相啊,在我們念佛之刹那它就顯示出來了——顯示自心之本具。本具什麼呢?——萬德。它就是一個印契。我們想在這個念佛之外再得到什麼,那真是很苦的一個修行方式。所以這種契合的相應,這種清淨的意樂、圓滿的意樂、本具的意樂,就在當念就可以起用。不要去外求,沒有必要去外求。
因爲我們對我們自己的自信不足,所以說我們用念佛的萬德來使自心本具的功德能彰顯出來。凡夫一般對自己的作爲是不夠有自信心的。所以說古人講——以名照德,以德顯心,以心致用。用什麼呢?——用佛之萬德印契自心,自心本具,本具清淨,本具莊嚴,本具萬法。當下就可以起用,起用什麼呢?——起用如佛一樣的心。
這不是說你親證什麼了,這跟妄語沒有什麼關系。很多人說這樣說會不會是打妄語呢?兩者沒有關系。這是念佛憶佛,就是摒棄九界業力,只是在憶佛念佛,那麼他就是與佛一樣地運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心去隨順佛的功德,來起用自心。沒問題。主要是我們信心不具,所以我們念佛萬德來起用自心,或者印契自心。這所有的言說,不管它再怎麼轉化角度,就是爲了使我們真正在每個當念、每個作爲中真正做到這一點。我們多有畏懼,沒問題的。多有排斥,也沒有問題。多有自诩,也沒問題。但你這個喜悅,你這個運用恰當不恰當,你自己可以悄悄地試著來。有時候在人面前感到不合適呢,你可以拉上簾子,自己在屋裏念。有的人怕一念佛就放光了,把別人照住了怎麼辦?沒問題,你拉上簾子就沒問題。
真是有這樣的故事呐。很多人啊,包括我們周邊的人,都有這樣的事情——真念佛了,真專注了,真有那種等持的感受了,真是有那種念佛叁昧力的相應了,他會有超常的作爲、感知、傳達,會有一些特定的效果,這一點不是神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實踐的,可以作爲的,也都可以成就。
最主要我們有沒有這樣相續的意樂與誓願。過去人說給自己定一個誓願——終生念佛。一日念多少多少。那就是個誓願。然後在念佛當中不求得失,但求意樂回施世間,就象我們念的那句話——“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以這樣的意樂與實踐,念了一生,那一定是大勢至菩薩在其背後加持他,結果和他“啪”合到一起了。怎麼合到一起了?——人家說他大勢至菩薩應化再來。大家講印光法師不就這樣講的嗎對不對?爲什麼呢?他真是在閉關念佛地實踐,其他人就會感知的到,尤其那些小孩子,尤其那些放松的人,尤其那些有一些善根的人,尤其那些憶念這些師長的人,在某一時刻突然契合了,他們看到他的作爲,感知到他的作爲與內容,那就升起了那種不共的信心。
實際我們每一個人背後都站著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曆代的祖師,也可能“啪”的就跟你契合了。關鍵是你不敢接受的時候,他就不跟你契合,他不敢違背你就“啪”的跟你結合了,那還得了啊,那不嚇著你了。所以我們要有一個主動的作爲,他才能去加持我們。由于一切衆生生命是無自性的,是個名字假合,是個短暫的階段,象我們這樣一個分段死的過程,這一段就死了也沒啥內容。但你念佛呢?有點內容。念佛跟佛契合了,跟這些教法契合了,有點內容了。要不然就沒什麼內容。這裏也就是希望我們不斷地在這個地方真正地用上力。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十八2011年7月18日
《安居第六十二日(二):意樂與誓願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