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九日(四):空衆生業見佛功德

  

安居第五十九日(四):空衆生業見佛功德

  

菩薩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之二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衆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複言一念一時無前後也。——昙鸾法師《往生論注》】

  

我們看看這個“無前後”的作爲。菩薩第二種正修行,這個正修是一定是周遍的,一定是一念一時的,這個正修一定是念佛,我們一定看到這個地方,它貫穿始終不能忽略的。

  

彼應化身”。這是個大問題了,念佛人跟應化身有什麼關系呢?這裏說“一切時不前不後”。這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念佛的一個特征。其他修行談不上一切時,談不上不前不後,唯有諸佛如來親證法性周遍,才能做到“一切時不前不後”,他有這樣的作爲力。未證周遍,是名菩薩,若證周遍了,我們就不稱其爲菩薩了,就也稱佛了。所以說這個念佛法門,在念佛之時,其功德是不前不後的,是周遍的,是普利的。

  

過去、現在、未來這叁世,實在是一切有情固定的一個概念,就是我們把時間做了一個分割。本來是圓融無礙的東西,我們把它割裂了。實際這個相續性,也稱爲圓滿性。我們從圓滿性來看,這叁世你沒辦法把它切割出來的。所謂的凡夫,凡在哪兒了呢?就是把它分割的太清楚了,不分隔就受不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是我們凡夫心所現的心所,在諸佛如來那兒沒有這個玩意,他是以圓滿性圓滿見,看到的都是圓滿的,你過去現在未來倒過來倒過去的跟他沒關系,一點關系都沒有。

  

我們要空衆生業而見佛之功德,你不空衆生業,你見不了佛的功德,爲什麼呢?衆生業習占據了你的心。我們不念佛,九界的東西就占據了我們的身心世界,分別執著就占據了我們的生命意識,你走不出來。所以佛講這個無常啊、無我啊、苦空,他講受苦,講本性空,什麼本性空呢?衆生作業分、意識分、執著分,空。此處空,諸佛莊嚴成,此處要不空,諸佛莊嚴就顯示不出來。

  

所以我們憶佛念佛,不空衆生業,不空九界業,我們念不成佛。你那兒滿滿的,怎麼念佛呢?念佛是包裝,不是裏面內容。我們知道九界是空,九界的業不可得,這時候我們念一句佛就是一句佛,圓滿印契,裏表一如,不是說外面包裝個念佛,裏面想的都是人我是非,現在把人我是非一空,九界的因緣、凡聖都空了,我們再念一句阿彌陀佛,那內外光明,無前無後,無自無他,無對無待。

  

我們就是要知道這個概念的分割,實在是凡夫的一種執著。它沒有這個實際的事情,但我們執著就會造成一個堅固的共識,這個共識沒人敢推翻啊,因爲它很堅固。堅固這個東西太厲害了,就是你說不服人的,他說的很實在很具體,大家的意識往上一貼,沒法動搖,過去什麼、未來什麼,好了,我們的心不圓滿了,分成一塊一塊,東一塊,西一塊,南一塊,北一塊,過去一塊,現在一塊,未來一塊,處處設障礙,什麼障礙呢?——這種分隔的障礙。

  

分隔産生對立,對立就造成大小,大小造成得失,得失造成人我,人我造成沖突,沖突那就是苦海無邊。我們堅固在這個世界中,沒有圓滿見,沒有一切智,沒有得法眼淨。這個“法眼淨”就能破除我們染著心智的執著、自業他業共業共識的執著。破除不了共識的執著,你不能傲然獨不群,你不能真的象須彌一樣住持這個法界,住持在這個空間,爲什麼呢?你只能是和大家都一樣,都一樣昏昏呼呼,都一樣的固執堅固。我們經常看到經典上寫,佛一講法,大家一歡喜,就得法眼淨了。他就說,世尊啊,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依如來出家,如來至尊等正覺是我所尊。佛說“得戒”。走吧,人家成阿羅漢了。過去“善來”就是這樣,比這還省心呐,這叫叁語比丘。

  

我們沒有圓滿見,過去我怎麼樣,未來怎麼樣,修來修去修不成。怎麼修不成呢?因爲它已經堅固地分割了,並且還是個共識,你要不這樣,大家把你加持成這樣。

  

我們天天忏悔時說“你憶我清淨”,有人說我才不憶你清淨呢!實際我們真正憶人清淨嗎?你不念佛,你想憶人清淨,那是在掌自己的嘴。你觀察觀察,你說我憶某某某清淨,你一憶,結果一大堆的不清淨就來了,爲什麼呢?你分別執著的意識太堅固了,他做了很多事,你不能令他清淨,對不對啊?這太厲害了,這裏面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所以念佛能淨化世間,一切時不前不後。念佛人、應化身,我不給它劃等號,放到一起你可以觀察。觀察沒問題啊,觀察不丟失東西,不損失,可以依法隨時調整,若有錯誤引導了,你馬上就可以校正它。我要說你應化身,你出事不出事?噎住人了,對不對,這一群應化身呢,麻煩了嘛。

  

這個“一念及一時,不前不後,放大光明”,這一點很容易造成誤區——沒有光啊,怎麼看都沒有光啊,念佛怎麼沒有光呢?肯定是沒光,佛菩薩來了才有光呢,天人來了有光,我們來了沒有光,你念佛人也白搭。我們出問題了。我們問題出在這兩個眼睛了,我們認爲這兒有光。打個探照燈,啪一打開眼都花了,人說光來了。那是電能,照你一次,一關燈還是黑暗。而這個性光、心光,我們一般稱爲光光相應,我們一般只要一個單面的光,這就出問題了。過去說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們就不想想我們心裏面有沒有水。月亮在那兒照著呢,我們心裏沒有水啊,放不了光。

  

所以我們念佛人啊,要知道我們真正地把九界的業暫時打包放一放,先放在你旁邊,隨手可以碰到的地方,你要的時候再拿回來。先打包,越徹底越好,這時候念一句佛,絕對有光。這個什麼光呢?把九界清光了。你不要小看你這個光,這個光不可思議,你要試一試。你說怕清光了一窮二白,你就放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寫個標號,這是某某某的九界業力。我們真清理的時候我們害怕,你做一個金盒子、銀盒子都行。但有一點你要知道,這個光光相應是很重要的。這講的很清,說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嘛,對不對啊?所以說我們能不能一心一念把九界的業空一空呢?

  

可以嘗試地觀察,真是可以給自己做一個安慰的做法,說九界還是有很多好東西呢,象菩薩、聲聞、獨覺,象人天福報等等,都是很好的東西,先做個記號,放在身邊,但你一定要從你生命世界剝離開一遍,要不然你體會不到阿彌陀佛圓滿的智慧光,我們很多人啊,就被這個菩薩啊,聲聞啊,緣覺啊,天人啊,或者說我們自身在這個現實中體會到的一些善的喜悅啊,還充斥著我們的身心與記憶。沒有清洗過,沒有真正地順性地平等地深觀過,就是沒有清過場,這裏面很多散雜人員在闖來闖去,你念一句佛,還是散雜人員。你要徹底清場了,你念一句佛,這個場裏面就一個佛,啥你也都看不到,那照耀的是清清晰晰的,你再念兩句,觀音勢至就出現了。

  

你不清場不行,但我們學不會清場,不知道怎麼清場,此處就教我們清場。所以“不前不後”,就是你每一個當念,你每一個現下,每一個緣起中,你嘗試著清清場,把你過去記憶的善、惡、是非人我清一清場,我都放一放,我來輕輕地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輕輕地隨順著法性、隨順著佛的功德來觀察一下這個世間,觀察一下你現前這一念的作用是什麼?清場以後的作用、不清場以後的作用是什麼?

  

所以,雜緣熾盛埋沒衆生心,令衆生心不能清晰了知,所以很多人念佛念的很費力,但一念還是雜緣熾盛,你把這個雜緣都清場了,就要冷處理,不要怕手段狠。若怕手段狠了,你把他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你只管狠一次,你知道這還屬于你。很多人害怕這一點,心裏上有畏懼,說這個處理掉咋辦呢?實際我們心中很多莫名。可以試驗,可以作爲。

  

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我們說佛心充滿于法界,衆生心若不執著是不是充滿法界呢?若執著,怎麼能充滿法界呢?其實佛心充滿于法界,佛身充滿于法界;衆生心,不執著,亦充滿于法界;衆生執著心,亦充滿于法界,只是片片點點起作用罷了,就他那個執著的點在起作用,不執著的點,他不知道作用力了。所以我們的心、本性,與佛的本性都是充塞著法界的,周遍如實的,性德一如故啊。性德,你沒辦法把他區分開,要把它區分開了,就不能稱爲佛心了,可能稱爲衆生心了;就不能稱爲本性了,只能稱爲表相性了。

  

這一點,我們可以善思維,不要忘了此處是觀察門啊,這是菩薩正修行的觀察門。我們怎麼入菩薩正修行功德莊嚴呢?就是讓我們去觀察,去用心念細細地體驗,去感知,去觸摸它,去了解它的溫度。你要是蹲在自己業力的感受上,你只能蹲在那個地方,你走不動的,你被囚禁于此了,過去叫窠臼,你落在那樣一個深深的深淵裏面了——業力的深淵。

  

教化衆生”,衆生者,執著者是啊,沒有一個衆生不是因爲執著而成就的。放下執著那一片刻,這個衆生覓之不得,皆是覺悟者。我們這樣去實踐,這樣去觀察啊。若是兩個人在一起,對方很執著,你也很執著,兩個人就很痛苦;若是對方很執著,你要放松一點,你不執著,對方就感覺到輕松一些;你一直就不執著,對方再執著也沒法執著了。但是你要堅持,不堅持就相續不下去,說我不執著很好受啊,別人一看這個人看起來還是調柔一些,但有習氣一上來,別人一看啊,假的,假不執著,假放下,假看透。雖然是習氣蒙蔽了,但是他畢竟那一刻鍾不得了,那一刻鍾他嘗試過,他體驗過,他觀察過放下的輕松與喜悅,那一刻隨順法性的解脫與自在。我們不能對自己對他人要求太高了,太高了,第一不符合現實,第二失去了我們正修行的意義,所謂正修行是什麼呢?恰當的,能接受的,能實踐,能碰觸到,那就對我們來說就十分有意義。

  

教化衆生種種方便”,這個方便不求自得,何以故呢?悲智具足故。順應性德,一切有情福慧具足、悲智具足。過去人宣講《法華經》,一定要把那四句偈子背一遍——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它講的什麼呢?講的《法華經》。《法華經》講的什麼呢?一乘教,什麼是一乘教呢?諸佛兩足尊。怎麼體驗呢?知法常無性。智慧、慈悲、福慧,就這麼一點點。那個下手處啊,很簡單,但你下手要准,看得要准,思維的准,用的准,你要十分純熟。

  

過去我遇到一些出家師父講,再比我們老一代、老一代,再老一代的人,他們以前教念一個東西,少者八萬遍,最少的是八萬遍。好比說念這個偈子,念八萬遍去,念了你就知道這八萬遍是什麼意思了?——這個偈子是從你心底升起來的。你一想《法華經》,就想起法華經四句偈;《金經剛》四句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經典的概念跟你心裏的概念沒有差別了。

  

很多經典都用四句偈子來表達,即使很長很長的經典,它可以用一個偈子表達出來,“乃至說此經四句偈”,佛爲什麼這樣說呢?佛在世的時候,很多人去托缽不會說偈子,也不會講法,世尊說“乃至四句偈”,就是說你可以說個偈子,他還不會說,世尊教他“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他還不會,可以背一背。托缽的時候背一遍。那也是說法,爲什麼呢?他傳達佛陀所觀察的緣起結果,那也就是象佛一樣地講法,宣化佛陀的知見與觀察力。那麼經典上的偈子,亦複如是。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十方諸佛所稱念。佛一定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說不會吧,我們才念吧,佛怎麼會念呢?佛肯定不念。不,阿彌陀佛因地的願很清晰,他說——設我成等正覺,十方諸佛若不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我要成佛了,佛都得稱我的名字,這不得了,這句話,明天再講!

  

(歲次辛卯六月十五2011年7月15日)

  

《安居第五十九日(四):空衆生業見佛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