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六日(二):念佛人怎麼八地事?
昙鸾法師在文字中提出來淨心菩薩與不淨心菩薩的的差異。我們說這個九界,若是依佛願同歸者,差異蕩盡;若不同歸者,九界各有其異。希望我們這個時代,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淨心不淨心菩薩,或者是一個薄地凡夫、固執有情,或者說是一個對佛將信將疑者,那我們都可以摒棄自業,擯棄他業,摒棄共業(即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東西),我們來隨順著這個主題的法流,乘著佛願往生彼國,乘著佛願的印契、佛果的回施,令我們當下安心,抉擇于煩惱,告別于煩惱,在現行中得到解脫,在現行中安住圓滿,在現行中去真正地了解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光壽,那也就是我們佛性的真實。
淨心菩薩與未淨心菩薩,過去是依八地七地之差別而言。因爲在淨土法門中,乘佛願力皆住阿毗跋致,這是十分令人震驚的一個提示!因爲乘佛願力故,所以淨心菩薩未淨心菩薩皆得阿毗跋致,那凡愚有情亦複如是。
未淨心菩薩,就是我們這樣的菩薩,皆需作意成就種種叁昧,種種修持,種種相續因緣,能使我們在此界彼界,乃至他方世界,乃至能分身不能分身的,各自有自己的修行方便,但這是作意所成。那我們很容易評判我們自己,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狀態,用什麼方法來修行?所以這個作意,也就是所謂的意樂,你使自己有一個意樂的意願,那就有殊勝的方便。
我們一旦認知清楚了,這個作意就會産生意樂的事實——即我願意念佛,喜歡于念佛。七地以裏的菩薩一定要有這個作爲的,我們要對此處認清。很多人說,哎呀,我這個念佛,或者打坐很舒服就好了,或者說我腦袋瓜子空空如也啥也不想就行了,這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爲什麼呢?若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你那個說法可以;而八地以下的菩薩不可以,八地以下的,你那樣就是一個愚癡業!但是許多學佛的人這一點就逾越不了,認爲我這一昏沈就有法了,我一掉舉就有法了,我這腦袋瓜子一木就有法了,他不知道這種意樂的增上善緣,或者說在凡夫地的這種增上隨順,那我們就丟失了現下的意樂與增上,會迷失在自己現有業力中。所以很多修行人沒有修行反而受其害了,因爲他挂一個修行的名,別人一看他很修行,也很有作爲,大家也會贊美這樣的人,少事少欲呀,但墮入了無記業,這是泛空的一個迷失。
八地以上的菩薩沒有退轉的余地。我們都讀過《無量壽經》,說有一億菩薩欲聞此法而不能聽聞,而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他們向往這個法,但是沒有聽聞此法,而退轉于無上菩提,就是講八地以裏的菩薩。八地以上的菩薩不需要作意用功了,他就在這個不退轉地真實安住了,他是無作意用功。
爲什麼一再強調這一點?這是現前我們漢地修行人一個致命的黑洞!極爲致命!多少人在這裏沈淪而不知,多少人還在培養這種沈淪,所以他不好樂于念佛!爲什麼不好樂呢?他不知道念佛的究竟徹底的喜悅所在,他不了解這種廣大善根的殊勝,所以他沒有這個好樂。他只有什麼呢?只有我熬熬時間,我很舒服就好了,你看我坐的也有個樣子對不對?沒有個樣子有個腿子,沒有個腿子還有腦子,腦子一發木就行了。因爲舒服啊。腦子一發木,這個無記的休息、短暫的休息沒有問題的,但一旦你把它當成一個事實,就成爲無記的業,那就不是休息了。
可以做短暫休息,因爲無記功中有休息的。很多修行有禅定的禅師、善知識也需要也有休息的時候,我們讀過經典,看這些阿羅漢、世尊都休息的。爲什麼呢?他們也需要一段色身的放松。你說他通達無礙了,一切時間都要去利生的。那是可以的,對凡夫說他是有那個精力,但是在某些隨順衆生的狀態下,他還是需要休息的。
我們一旦不知道這個意樂,我們就不樂于念佛這樣一個極殊勝的廣大善緣——就是與一切佛結緣,我們就會落于無記業中,這就不是休息了,無記成個業了,無記業就是愚癡業。如果是無記中的休息,你明確我這是個休息的刹那,這沒問題,不應該造成大的傷害,但是你要是使它成爲一個業習的事實,那可就是無量無邊的沈淪。
所以此處,一個作意與無作意的分水嶺我們要知道。佛力住持,那就即得不退,那你是作意而得不退;不作意的時候,你沒有證到八地,你沒有隨順佛願,那你就退!這一點你要不注意,很麻煩很麻煩的!所以這個隨順佛願念佛,佛力住持得不退轉,我們要不在這個地方回到法性的安住上來,或者親證這個法性的真實,我們一定得在憶佛念佛、佛力住持這個地方上用功夫,即作意。
菩薩,這個地方雖說我們是反複地講,有居士說,師父,這些話我不知聽了千萬遍了,我說千萬遍能聽得清楚了,我還講。因爲什麼呢?真是重要!許多人就渴望一勞永逸的修法,說我念一聲佛,沒有問題了,我就得不退了。那你要是依自力住持,你一定要安住在八地以上的菩薩的位置去。沒有這樣果地的修證,你不憶佛念佛,你沒有這種意樂,那退轉是必然的,或者說你沒有法性的、佛性的直接的印契,或者說隨順,那退轉勢在必行!所以結果多是被自己的業習業力所埋沒,而說念佛沒用。因爲他沒有去抉擇這種意樂,這種好樂,這種佛力住持的善緣與自性佛性的印契。一旦印契,你馬上就會看清你所有的執著與業力。所以我們不依佛力來激活自己所謂的佛性,那必然沈淪在自己的現下的業習,若是善若是惡若是無記。這是淨心菩薩與未淨心菩薩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水嶺。實際過去這些善知識設立這些文字言說是不虛設的,他不假設,他是給我們現實情況的一個真實的指導。這個地方希望大家有個審視的機會。
自力不退與佛力主持不退這兩個問題,爲什麼我們要反複提及呢?
我們要知道,自力不退一定是八地以上的事情,佛力住持是九界衆生,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我們在這個自力欲得不退,那就是親證八地以上的淨心菩薩,就是無用功功德的一個成就者。而佛力住持不退,對九界衆生都是可以運用的。對這個不退我們要有個深刻的認知。
往往許多人對淨土法門的修持就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想一勞永逸的這樣一個極爲貪心的、迷失性的認知,認爲“佛救度我了,我啥都可以不管了”,結果放任自己,而不去認知佛力住持的真實內容,丟失這種不退的功德與利益,丟失于當下。
“念佛人做八地事”是什麼呢?
是因爲他明曉于這個所謂的佛力住持,有這樣明確的運用,則能成就所謂即身不退轉的這樣一個實質內容。若是靠自力的修持,你一定要在八地以上的安住與親證上産生事實。我們都知道,雖然是佛力住持,但是它也不斷地在激活我們一切衆生皆具有的佛性,激活這個佛性的作用,它本身也是佛性的作用,也沒有離開佛性的作用,但它在這個印契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的運用中,是要有相續的意樂的。
很多人說:“我念佛了,怎麼還是不安穩呢?不是說一念佛就不退轉了嗎?”
世俗中,我們吃一餐飯就可以使我們不再饑餓,我們睡一覺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使我們精神抖擻,那之後爲什麼還要吃飯呢?爲什麼還要去休息呢?因爲你的生命在這種業習中循環,在這種吃飽又饑餓,饑餓又吃飽,休息又疲勞,疲勞又休息,這樣一種循環中作爲。七地以下的菩薩乃至說諸多有情,我們接觸到佛力的住持了,也可能是一念,也可能是一刻鍾,也可能是某個習氣的當口的印契,但過去之後很快你的業習的疲勞又出現了,業習的饑餓又成熟了,那你還要去充電,相續地在這個念佛的意樂中去作爲。爲什麼呢?因爲你的習慣不斷在遮蔽你,使你疲勞,使你饑惡,那你就不斷地再去飲食,不斷地再去休息。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把自己錯當成“我一念佛就住八地了”,這是一個極大的虛妄心。
那你說:“我念佛能不能證悟呢?我念佛能不能印契自性的作用?”
是完全可以的。但你此處沒有親自抉擇的情況下,念佛的意樂是必行之法。
那你說:“我要是真正地證得這個佛性的作用了,或者有所證悟了,我需要不需要這種意樂呢?”
這種意樂對九界有情都是公平的,都不多余。九界有情,你說包不包括八地菩薩呢?對九界來說都是公正的,功不唐捐的,況且我們薄地凡夫有情呢?
有人就會這樣說,那憶佛念佛也不容易。
那你再對比對比其他方法,你還有比這種憶佛念佛更簡單的方法嗎?更究竟的方法嗎?更徹底的方法嗎?更容易操作實踐的方法嗎?更容易成就相應的方法嗎?有,你可以找去,那我們會鼓勵;但要是沒有了,你就老老實實地憶佛念佛。我們可以去尋找。
這個分水嶺如果處理不清楚,我們就會盲從于這種所謂的凡夫行八地事,但他把佛力住持、隨順佛願的根本丟失了,而去盲目地去說這樣一個話。
所以念佛即得阿毗跋致,憶佛念佛,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究竟說。若是現下你又被業習的饑惡、業習的疲勞蒙蔽了,你不去進餐,不去休息,那你的饑餓和疲憊就必然造成相續的事實,你就會迷失在你的業習的饑餓與上疲勞,你會認爲念佛沒有作用。所以往往我們被自己的業習的疲勞與饑餓這兩種東西所欺辱,認爲“我念佛了但是怎麼不起作用呢”?實際上這一刻鍾你念的是業習的疲勞、業習的饑餓,你沒有真正地去休息——就是念佛,你沒有真正地去進食——就是念佛,以使你這個業習的疲勞、業習的饑餓得到滿足,滿足就會真正休息。
我們在這個地方若不勤奮地去實踐、去觀察,就多喪失大利,佛陀的究竟授記是真實不虛的,那只能說你落于人後,現前的利益總是不相應,何以故呢?你還是被自己的業習疲勞、業習的饑餓所蒙蔽、欺辱,因爲你沒有在佛願的載負、佛力住持的載負這個地方真正得到休息,真正得到抉擇,而是某一片刻的休息,某一片刻的使用,過去了你又把它遺忘了,業習又代替了你所謂的念佛,所謂的憶佛。因爲不究竟,這個意樂沒有産生真正的抉擇,不知道這個利益來自于念佛,而認爲是自己某個業力的自我修持造成的,所以又徘徊在自己業力的饑餓與疲勞上了。
這也是現在念佛人的一個通病。這個病危害了很多念佛人的健康。他主要是高舉了自心,高舉了自業。許多人對佛法,比如象淨土這樣的易行法及很多法門,是不屑一顧的,他的主題就是高舉了自心,就是把自己看的太高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子。這種極端的自慢,或者說這種自卑帶來的自慢,就使他變得迷失了。很多人在修行的路上、學佛的路上是十分迷失的,甚至最後顛覆自己的信仰!在信仰恭敬這個安住上得到了散壞,而成立了一個所謂叛逆教法的這樣一個舍法的過失。爲什麼呢?高舉自心,自诩自稱,而沒有真正得到休息,真正得到安樂。
象善導大師他們這樣的勤苦修持,每到佛前真是不到心竭力衰是不會休息的,念佛都是通身大汗。那我們作爲一個凡夫有情,還往往認爲自己做的夠了。那你之前不是說一念就滿足麼?是啊。我真希望大家去看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隨著這一念而得到滿足,隨順佛願得到滿足,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業力滿足。隨著業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隨順佛願能使我們真正地安住與休息。所以說這“一念的滿足”是隨順佛願的滿足,這個背景要是處理不清楚一定會出大事情!
我們在平時實踐法則的過程中,一定會認知的,佛法不怕細膩,就怕粗糙,就怕草率,草率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十分大。因爲這個時代是多變的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是人事交往頻繁的時代,人就草率行事,草率決定,草率認爲自以爲得到了、理解了,人心地認知的東西、學的東西就十分的籠統,造成了颟顸的自我認爲。很多人言行作爲真是對自己都極爲的不負責任,就象一個魯莽的漢子一樣。爲什麼呢?——沒有真正去深究一個法則對我們真正的厲害關系所在,人生就這麼一帶就過去了,很多人連回頭的機會都沒有。我們周邊經常會看到沒有回頭的人,隨著業力一去,也就不知道會牽製到一個什麼樣的因緣上了。
(歲次辛卯六月十二2011年7月12日)
《安居第五十六日(二):念佛人怎麼八地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