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六日(叁):孰可取孰不可取?
我們在這樣一個業力浩蕩的法界中,沒有阿彌陀佛這種大願力的攝化,我們靠著自己那種迷失、掙紮與習慣的自卑與自慢,怎麼能自救呢?怎麼能自度呢?怎麼能利人呢?怎麼有善緣呢?我們在早期講課的時間經常提到在這個五濁惡世減劫之中多有惡緣,善緣稀有,若珍惜于善緣、多予人于善緣,實在是世間的芬陀利花,人中的難得之好人,殊勝之因緣,哪怕是一點一滴,你都應該隨喜。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我是體會十分深的!你認認真真的看自己的身心世界中所遇到的善緣,你所發出的善緣,你所展示交往的是不是真誠?是不是真正的自尊尊他的善緣呢?這個善緣的成分又有多大一個比例呢
我接觸過許多居士團體,一旦學二十年,叁十年,或者學佛很久的這些老居士們,就跟出家人的很多作爲很近似了,就很容易昏沈,群體性的一個共業。爲什麼呢?他認爲我也不傷害別人了,別人也不需要傷害我,我也不需要太多造作,他認爲自己這樣就很好很好了。所以減劫中有一個無記業,大家都認爲自己很好了,很了不起了。
憶佛念佛這種廣大的善緣,乃至與十方諸佛所結的善緣,你知與不知,此善緣都是極大的,是輝宏的,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廣大功德,是殊勝的多善根福德因緣,不是少善根,不是少福德。這個少善根少福德講的是娑婆世界我們自業他業共業的造作,若是憶佛念佛,一定是殊勝的善根福德因緣!因爲憶佛念佛必然會受十方諸佛所贊歎,所護佑,所存念,所知,我們念佛人爲一切諸佛知啊!這個善緣是什麼樣的善緣呢?是極爲廣大的善緣,是不可思議的善緣!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一定會意樂于念佛的!
我們真正了解這個五濁惡世是惡緣熾盛的世間,那我們一定會擯棄我們自業他業共業的糾纏,去念佛,去憶佛的!爲什麼呢?你可以做個對比,一個是惡緣雜緣熾盛,一個是善緣廣大究竟,你當做什麼呢?很多人不服氣,那你就在世界上去奔波吧,去尋求吧。在自業他業共業中我們只要去掙紮糾纏,一定是惡業熾盛,善緣稀少。
在憶佛念佛這個功德中,一旦我們抉擇,就是廣大殊勝善緣,與一切諸佛如來結最上緣,即成佛緣,印契我們的佛性與心地。所以《阿彌陀經》中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詞彙,就拼命地去放生,去印經,去做他們認爲自己可以做到的所謂的善根福德,不是于憶佛念佛這種最殊勝善根福德因緣中真正地去契合與實踐,而以世俗的貪婪心、世俗的大小心去作爲,即攀援世俗的功德來有所作爲。
一個是讓我們來憶佛念佛,讓十方諸佛來可知我們這個憶佛念佛人,來存念我們,來攝受我們,一個是我們憶自業他業共業那點滴之善與衆多惡緣,我們當擇取什麼呢?你自己不會給自己一個提醒嗎?!我們自己的覺性,我們自己的善心,我們自己的認識,我想也會起作用的。
諸位菩薩,這個話是反複講,但我們在這個地方也要反複去認知,讓自己的良知,讓自己的真誠,讓自己在自我尊重與尊重有情的作爲上,做一個真正的,從心底的、究竟的、仔細的、反複思維的抉擇,造成一個顛覆不破的一種法則的認證,那我們這樣真正地會拿出自己所有能作爲的時間去憶佛念佛的,你會好樂于此,爲什麼呢?與諸上善人,與諸佛如來作菩提勝友,告別五濁惡世種種雜緣惡緣。
諸位善知識,你抉擇不抉擇我們不知道,但提示,我們在一起是必然需要提示的。我們可以細細地回顧,從我們的記憶海中,回憶回憶這個娑婆世界的不論是親人、朋友、同事,不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事關系,你這一生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交往中,是雜緣多?惡緣多?善緣多?
這一面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十方諸佛菩薩,我們憶佛念佛他們知,他們曉,他們來攝化,我們來跟他們結這樣憶佛念佛的緣。這邊就是娑婆世界,我們能憶念的、能覺的、能知的、能觀得到的在這個減劫中我們的雜緣惡緣乃至說點滴的善緣。孰可取孰不可取?我們現前的人、現前的善知識,或者聽聞善知識,或者說應該觀察的善知識們,都應該在心中這個天平上去做自己的選擇,去尋找、去成熟自己的抉擇。
這不是一個勸慰,這是一個事實,這是一個現狀,這是一個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去向的選擇的關鍵問題!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乃至在無量世界中的沈淪與糾纏是久久的相續,也可以說無始以來,我等就在這裏面沈淪,沒有過出期。那我們慶幸這一生能遇到這樣一個究竟,這樣一個簡潔,這樣一個明快、可以實踐的殊勝的法則,我們當不當抉擇呢?我們應該不應該對自己生命的歸向,對意識作爲的根本皈依有一個選擇呢?有一個清晰的選擇呢?或者說有一個究竟的尊重的選擇呢?我們大家可以各人去反思自己心靈深處的需求,觀察自己智慧的需求,觀察自己業力的徘徊,觀察自己念佛的抉擇,觀察念佛爲諸佛如來所攝化所憶所知背後真正的內容,觀察我們在這個自我業習他人業習共有業習糾纏不清的這種惡緣熾盛的五濁惡世的沈淪。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會選擇。
我們都有這樣的機會——隨順佛願往生彼國,即得不退,住不退轉。隨順佛願,佛力住持故,即得不退轉,憶佛念佛故,即得不退轉。另一方面我們又都有業力的機會——我們的習氣、他人的習氣、共有的習氣,相互地糾纏,相互地傷害,相互地負面影響與牽製,無始以來的乃至繼續的沈淪。哪個當取?哪個不當取?我感覺就是麻木的人,就是一個很愚癡的人,或者說一個障礙很大的人也應該警覺了!不要說我們長期學佛憶佛念佛,我們有這樣的學佛的善根,有這樣的福德因緣,我們更應該抉擇,細細地抉擇,認認真真地抉擇,不折不扣地去選擇、去評判內心世界真正的需要,或者說對生命在過現未來有一個整體的大的認知,真正地完成所有生命的主題作用,也就是說一個生命真正的作用是什麼呢?那我們作爲一個憶佛念佛者,得遇了這樣一個法門的福德因緣者,這時候真正的自尊心應該生起來了,這時候心底應該真正地、深深地觀察,這時候麻木不仁的東西我們也應該覺知了。
我們以前的麻木,是我們沒有遇到這樣殊勝簡潔明快的法則。我們以前的沈淪,是因爲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法!那我們遇到這樣簡潔明快一生能成辦的教法了,我們還是沈浸在自業他業共業的五濁惡世中,還選擇這樣的習氣,還蕩漾在這樣一個迷途中,或者使自己使他人在這個迷途中繼續這樣去徘徊,這樣去沈淪,那起碼說你喪失了自尊心。
每一個人的良知良心,智慧的心,或者說悄悄扪心自問的心,都會給自己一個答案的。但你要反複地去自我審思。大家在下面交流,我們交流的是什麼?是這樣的善緣嗎?是這樣的提醒嗎?是這樣的抉擇嗎?是讓我們告別五濁惡世自業他業共業的糾纏與迷失的嗎?我們自業他業共業這種五濁惡世的糾纏,還不夠久嗎
還不夠多嗎?還不夠痛苦嗎?!我想大家都會去思考的。
要是我們過去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教法,或者說曾經這樣去實踐過、觀察過,我想這一生我們不至于再去需要這種迷失。減劫中的人們遇到念佛的法門,實在是萬幸之萬幸,萬苦中之大幸!是或不是,你可以觀察,你可以在你自己心靈的天平上去衡量它。
我們究竟是憶佛念佛隨順佛力,來安住在這個清淨無染的法界,來印契我們的自性,讓自性起到一個覺悟的作用,作用在每一個身口意的當下呢?還是繼續沈淪在自業他業共業這個五濁惡世中相互地糾纏傷害,相互地去製造迷失?這可能是我們現緣中最大最大的事情!我們不談那麼多高尚,也不談那麼多華麗不實的言辭,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需求,我們不能不去認知它。
人生到底有多麼短暫?不管是年輕人、身體好的人、年紀老的人,或者身體不好的人,我們都有觀察的,只要你願意觀察,只要你不願意麻醉自己,你都能觀察得到的。淨土這樣的一個至簡至明的教法啊,的確是一切諸佛所稱贊,的確是暢一切諸佛普渡衆生本懷的一個殊勝的結晶之教法,一個頂級的教法,一個尊勝的教法,一個無以倫比的教法,一個普攝一切衆生不遺漏一個衆生的真切的大慈大悲的教法!我們人人都有機會,我們人人都可以選擇,我們人人這一生中都能決定的,若成就若不成就,若往生不往生,我們自己都能決定!因爲這個教法是公平地償還給我們了,供養給我們了,回施給我們了,印契給我們了,沒有分群體,只說九類有情,沒有說善惡親疏,只是平等回施真實抉擇,令一切衆生依自己心地的天平來做自我決斷,來成熟我們心地那一刹那的善念,一刹那的真誠,一刹那的如實的回光返照,那就可以真正使我們回頭是岸了。
佛教這個名詞說——苦海無邊,這個無邊的苦就是對自業他業共業的糾纏,以及自己習氣他人習氣共有習氣同流合汙性的傷害作爲!這個時代我們看到了多少自然界的傷害,戰爭的傷害,種種事故的傷害,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相互挫傷?我們久久的已經沈浸在這裏面了,我們骨子裏面就是減劫的這些緣,這些點滴的善緣,這些廣大的惡緣,觸目皆是啊!我感覺這樣來審觀…
《安居第五十六日(叁):孰可取孰不可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