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七日(一):悲心不舍,願願度生
阿彌陀佛教法的傳播形式雖然千差萬別,但我們在今年這個夏天的學習中,是想通過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這五個角度,使我們來認識這樣一個修行方式,或者來實踐這樣一個念佛的教法。因爲每個教法的體系越完整,我們現前的學習者、修行者越有一個方便;越簡單,我們就越容易趣入。簡單跟完整並不矛盾。
因爲淨土教法在閻浮提來講整體是易行難信。這個難信最主要是我們無量劫的思想意識中,或者親證的作爲中、覺受中,沒有這樣一個圓滿究竟徹底的覺悟的記憶、沈澱、經曆,所以它就是難信,因爲沒有信的基礎。這是就我們每一個人的現緣而講的,即我們自身的業力、過去的經曆等等,緣佛是另外一說,就我們現緣所成熟的,那是沒有這個信果地覺的基礎的。按照《無量壽經》上講,這個基礎唯佛與佛能知,你有這個基礎了,你就是圓滿菩提者。
昨天學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皆滿足,功德大寶海”,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那就是《無量壽經》上的一個偈子——“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以佛的願力,聞名令我們生往生之信之欲,這個信、欲都是來自于佛的願力的加持,或者說佛願力的回施,使我們生起了這樣的信,或者說這樣一個隨順。
這個隨順與信順皆是來自于佛陀的威神加被。但我們一般衆生心地的自慢與自卑,往往有一種莫名的排斥,這種排斥不是故意設置的,它是一種慢心造成的業習,或者一種嫉妒的潛在的煩惱,那就會不去接受佛陀乃至菩薩聖者們所賜予的方便。雖然這個方便是我們本來具有的,但要不假作佛陀、菩薩的慈悲的回施,我們這個所謂的具有就沈沒在深深的業力的海底。在這個深深的業力的海底,我們早已把它忘記了,那就不可能去使用它。就象大海是一切寶之寶藏,摩尼寶亦在大海之中,凡夫有情、福慧不具、善巧不具、威德不具者是不能取其摩尼寶的。一切諸佛如來經曆了千難萬險,總是要把這個摩尼寶取回來,回施于衆生,令一切衆生隨意所求,各得滿足。金輪王出世就有七寶隨身,其中就有摩尼寶。我們每個衆生的自性或者佛性,就是一個摩尼寶,恭敬心可以使它成熟地運用,或者做一個真誠的祈禱,它可以雨一切珍寶滿足天下有情。
在未學佛之前,我們被自己的自私、習慣、業力所蒙蔽,自身的意樂作爲尚不能滿足,況且滿足閻浮提衆生,乃至說一切有情的種種需求呢?他這樣的機會、因緣是不能成熟的。
我們作爲一個學佛者、念佛者、憶佛者,實際就是用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來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隨順他的果德的回施,如實安住于此,使我們現前的自業他業共業在不可思議的光明、不可思議的耐力照射下,攝護下,逐漸地消失它的作用,就是遮蔽的煩惱業力對衆生的傷害。
這是一個特定的教法,就是因爲我們現緣中的基礎是不成立的,所以佛陀回施給我們這個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實際我們“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經典上這句話是十分重要的,因爲我們人生中太多的鬥氣,太多自我的增上慢心,太多的煩惱習氣,太多,遮蔽了我們。改變我們的現緣,就是來憶佛緣佛。其實在緣起法中,我們要依止著自己過去無始以來的驕慢弊懈怠,那真是沒辦法去信順的。所以這是極易行的,信順得入,但是驕慢與懈怠的心智會規避它,這很細微,因爲它不是個體的業力,是群體的業力。
乘佛願,往生易
淨土這個法,面對的對象是特別普及的,驕慢、懈怠的有情心理也是很普遍的。當我們面對時怎樣來選擇呢?一邊是我們業力的相依,業力的守護,就沈淪于無盡的生死海;這一邊是阿彌陀佛清淨的願力的回施,果地的回施,若是我們有意樂,有願望,一念隨順,就會有不可思議的利益、不可思議的善巧,我們的生命因爲緣這樣一個殊勝的法則而成就。就象一個人連叁尺都跳不起來,但乘上飛機就可以到上萬公尺的高空去飛行,普通的色身到上萬尺高空會承受不了的,但飛機有減壓艙,它能飛那麼高,它可以攜帶著我們去跨越千裏萬裏,上萬裏,幾萬裏的路程,到我們需要到的彼岸。現有的業力中都可以表達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載負與速度,那麼我們自身的業力,即使再大的本事也就這個業力,在叁界六道中徘徊,跳躍不出去的,阿彌陀佛有殊勝的功德,有極大的善巧,若隨順著他的載負,我們就可以跨越十萬億佛土,就是我們塵數劫以來所有業力的障礙,使我們跨越這個高度,這個距離。
我們現在學習淨土自力與佛力的角度,不要把它們對立起來,但是先要分明了知,分明是很重要的。在這個地方要分明了知,要把它判別的很清晰。若是混淆了,我們就會經常沈浸在自己的業力中,甚至把佛力也當成業力使用了,那我們自己在地上就蹦吧、飛吧,你飛不動的。
信順得入的方法,易行,其主題就在這個“信順得入”。這個信順是佛願所加,“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依佛願力故使我們信順,使我們得入,所以是易行,也就是佛力載負,就象我們坐一個很快的交通工具到很遠的其他國家,在過去靠我們自身的能力是不可逾越的,現在因爲可以被載負,就顯得易行。龍樹菩薩舉例說如乘船揚帆順水而下這樣易行。難信就難在我們自诩自力的障礙上,就是驕慢弊懈怠這樣兩個障礙、自以爲是的東西。
這個分明,不是讓我們跟佛力對立起來,而是讓我們融入佛力的載負,或者說步入佛力載負的這樣一個信順、省力而易成的功德藏中,這是個不可思議的事情。它難實際是難在衆生邊,難與信是衆生所使,是我們自身的自力所設,是自力所現出來的一種現實的感受。對此我們可以去觀察的,若用你自己現前的心力、作爲、意識,你是很難生起信的;但要是隨順佛願,或者你在念佛之時觀察佛陀所教誨的功德與善巧,就很容易信順,很容易得入,很容易安住在這樣一個省力、精彩的刹那間,或者這樣一個修行的空間,這樣一個佛陀利益的空間,所以說難信易行。
易行是佛陀所賜,這也是我們要分明了知的。這個易行,是在佛力的加持下所成。難行是在自力的糾纏與執著的困境中所造成的。這個教法實際是讓我們分明了知它,不要去對立,因爲佛力衆生力本來不是隔開的。在凡愚有情的心智中,由于自我的強化與建立,把自力與佛力就割裂了、對立了,或者形成了障礙,這樣的凡夫有情就墮在凡夫有情類。其實不管是覺悟者還是凡夫有情,本來是沒有對立的,我們把這個對立輕輕地一放,在念佛中輕輕地回歸到彌陀圓滿的願力中,就很容易了知到易行的實際內容了。
阿彌陀佛教法的焦點就是在回施兩個字上。因爲我們作爲一個獨立的生命體,對修正,對強化,對自我的建立,我們有意無意地就會在這個地方安住,但是對佛力的隨順,我們有意無意地就會有排斥。所以我們不斷地來提醒大家,不斷地讓大家來認知這樣一個內容,主題還是希望大家在慢慢的熏修中,使我們不要有太多的費力而能接受念佛法門的一個正確的知見——信順得入。這個法門也不假于修,也不排斥修,但他主題的功德一定是信順而得的,非是自力的掙紮,也不是個人的修持能成就的,是乘佛願而得往生。
這個“乘佛願”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爲我們自身的業力已經把我們飛行的翅膀——智慧與慈悲的翅膀、定慧的翅膀給折斷了,我們現在這兩個翅膀都是不健全的,所以要乘借著佛的願力這樣一個智慧、福德的兩翼飛翔。
我們已經沒有飛行的能力了,也就是說悲智具足啊、方便具足啊、或者定慧具足啊,我們在這個時代很難談得上,因爲壽命之極短,福報之極差。我們享受了一點點所謂的現代社會的福報,住上了所謂好的房子,開上好的車子,穿上好的衣服,有飲食飽腹了,但是帶來的自然災害、負面的東西也很多。我們的服裝穿的比過去好了,但氣溫在變化,天氣當雨者不雨,非時而雨,我們的享受同時給我們帶來自然的逼迫。我們的翅膀被折斷了,所以沒有飛行的能力,在這個人類世間,就靠飛機、高速鐵路、汽車等等來代步到我們要去向的他方。
我們在修行上呢?現在人是無力修行的,這個無力不是說我們沒有什麼修行的作爲,實際是說容易進一退九。《大心材經》講的很多,說持戒的人就會去誹謗不持戒的人,有禅定的人就會誹謗那些散漫的人,有點智慧的人就看不起那些愚癡的人,有些解脫知見的人看不起那些執著于智慧、世俗業力或者種種作爲的人。一直沒有證到究竟,沒有證到阿羅之前漢,汝意不可信呐。實際這個不可信就是聖果未成,那你就是無力者啊,你的意不可信,你想象的都是很好的,但是不可靠。現在這個時代成就聖果的修行者不是沒有,是少,越來越少,所以說無力修行,所以佛陀授記這個時代爲末法時代。當然這不是我們放逸沈淪的借口,這就是時代共業的一個整體形象。它不是一個借口,又是一個現狀,那我們怎麼面對這個時代的共業呢?
念佛法門用佛的願力來回施給我們。在一些祖師的論典上寫了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好比說一些犯罪的人,在這個國家貪汙啊…
《安居第五十七日(一):悲心不舍,願願度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