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七日(二):依佛願菩薩正修行

  

安居第五十七日(二):依佛願菩薩正修行

  

我們把阿彌陀佛依報的十七種莊嚴做了提示了,把阿彌陀佛正報的八種莊嚴功德成就做了提示,下面就是菩薩的四種正行,這二十九種莊嚴,是來讓我們通過依報、主、眷屬這樣一個角度對極樂世界做一個整體的觀察,實際這個觀察就是從各個角度來提示我們。

  

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十分清晰地提出來——正修行。一般提到“修行”,大家都很容易很振奮,好比說提到苦行、不睡覺、不吃飯,或者吃松針、吃草根……,大家都會興奮的。以前雲南這一帶有很多這樣苦行的僧人,終南山也有,其他地方也有,苦行我們不能去反對,但佛教畢竟不是苦行的提倡者,而是提倡正行。

  

何者爲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是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衆生淤泥華故。

  

菩薩的四種正行,此處舉列的菩薩不是其他人,就是現前大衆。我們不要把這個菩薩推給別人,這個時候要當仁不讓了,就是自己要來分析這樣的提示。

  

“于一國土”,每一個有情各居自己的國土,此國土就是現報所成。那我們現在居于娑婆世界,可以來審視。

  

“身不動搖”非是來去而形成的一個教法。我們在一個作爲中,好比說在甲城市工作到一定時候,要跳槽到乙城市去工作,那麼就要到乙地去轉換自己的身份與作爲,改變自己的事業。極樂世界這個教法、念佛這個教法,是不需要的,何以故呢?——念佛一聲,普利法界。它有這種的功德與作用,因爲順性之音聲是梵音,梵音普及十方,淨化法界。

  

可能有些人采過蘑菇,據當地老百姓講,不打雷這個地方的蘑菇是長不起來的。這個雷就象我們念佛一聲一樣,所有沈睡的有情無情的種子在這一聲雷下,他就會複活,他就會喚醒,他就會覺悟,他會得到生命的激勵,他就會有一個成熟成長的動力與過程。一打雷,山民就興奮了,說打雷了,采蘑菇去。因爲這個雷聲可以把很多菌種催熟,使它們突破土層或腐朽的樹葉,能長出來。雷聲有這樣的作用,而這一句“南無阿彌陀”要比雷聲響亮的多,雖然我們可能覺悟或不覺悟,了解或不了解。你說大家不是天天在念佛嗎?主要是你身在其中不了解。好比大家在這個地方就念那麼幾句“南無阿彌陀佛”,很遠很遠的人要是聽到這樣一個聲音,要是平常的人,心裏就感覺到一種極大的淨化與安慰;要是濁惡的人,心裏就肅靜了,突然就變得清淨;要是迷失的人了,尋著這個佛號就會找過來;要是掙紮在種種難緣中的人,聽到佛號了,他的掙紮迅速就會減弱。我們可以去實驗的,可以去作爲的,你自己也可以去體驗。念佛的這個聲音本身的作用,即這一句六字洪名本身的作用,就是號令法界回歸淨土,成就法界同歸淨土,印契法界同一本源,令一切衆生平等安住。

  

“遍十方種種應化”。往往我們認爲可能此世界修持那就是此世界的了,所以說我們的心智有待于開發,有待于重新認識。衆生心地法界與諸佛心地法界,就心地而言,怎麼也沒辦法區分開的,雖分別執著習慣有別,但從心地這個角度來說,永遠沒辦法區分,所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就是心地的一個描述。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菩薩說,我念佛要求個一心不亂。看到這樣的人你感到很緊張,你要趕緊幫他,他要求一心不亂,那他一定要下大功夫,他要把很多因緣拒絕,他要有很多的輔佐,才有這個機會的。這個是一類念佛人,其心理就是——我要求念佛加持我成就一心不亂。

  

再一類的念佛人——我要消除自己的業障。

  

又有一類念佛有情——我們要消衆生的業,要幫助別人。這就大方一點點了。

  

那要是一個圓滿的心,一個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心來念佛呢?就是我們的心跟佛的心無二無別這樣來念一聲佛呢?那就是晴天的霹雳,那就能喚醒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衆生真正地受到震撼,受到啓發,受到印契,令一切昏沈與迷失的能覺醒。

  

所以說念佛的發心很重要。那我們說念佛忏悔業障,忏悔自業他業不是很好麼?很好。求功夫求禅定不是很好麼?求開悟求智慧不是很好麼?是,但這畢竟不是無上心。

  

所以菩薩這四種正行皆以無上心菩提心而安立。依無上心我們再來看“于一國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就很好理解,那就是心智周遍,點滴功德回向大海,如空映空,空自無別。雖然一點點的水,入到大海,那一點一滴的功德就遍及著法界;雖然一點點的虛空,如空回空,一點點的放下執著的善巧與輕快,那可以透視整個虛空法界的真實。這樣一個發心,就是正行所立。

  

我們要了解,正行的根本依止——皆依無上心,即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樣一個究竟心地,在現前念佛中來運用。

  

《往生論》對淨土教法是十分的徹底的,不管我們現前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他都做了提示,提示你應該怎麼修行。尤其在觀察門中,實際這是觀察的。他並不是說你馬上你就有無上心成就了,不是。他讓你觀察“身不動搖,遍滿十方種種應化”,他讓你觀察無上心之妙用。無上心是什麼呢?——佛陀的佛果。以佛的果地覺爲因地心來觀察——身不動搖而能遍利十方,彌陀名號萬德洪名,梵聲悟深遠,微妙傳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我們隨著這個佛願就能觀察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我們在此世界一點一滴的稱念,小小的稱念,就可以利益著十方。這是觀察門,不妨你觀察觀察,他讓我們去觀察的,你先不要急著去拒絕他。

  

象天親菩薩這樣的教導者,他們十分具有善巧,一點一滴的從每一個角度來喚醒我們無上心的作用,也就是果地覺因地心的作用,也就是依佛願爲己願的作用,也就是不見佛心見佛願,見佛願知佛心,知佛心明自心,明自心用自心這樣一個過程,來讓我們的心象佛心一樣起作用,讓我們修的法像佛法一樣起作用,讓我們的行爲像菩薩一樣,象諸佛如來一樣能滿足世間,利益有情。他讓我們來觀察,他說不妨觀察,就是說你慢慢的來,也不著急。你說我很多固執的東西,有很多既定爲事實的東西,我改變不了,沒問題的,阿彌陀佛這個耐心就是無量壽,他一直會呼喚你,會提示你,我們業力的執著再耐心也耐不下去,我們固執的東西、凡夫的妄想執著再執著也堅持不了多久。所以遇到阿彌陀佛這個教法,人都會生起一個喜悅,什麼喜悅?說反正佛有耐心,佛陀的耐心是盡未來際攝化我們不舍,他這個願必然産生力,這個力必然使我們能喚醒。

  

你那個虛妄的、短暫的、無自性的業必然在這個大光的恒常的願力面前散壞,你堅持不了的。以前我就嘗試過,我說能不能就堅持一段自己的業力,就不念佛,不妨我們都可以去試驗——你叁天叁夜不要念一個佛字,若念了就磕頭忏悔。你說“我就不念佛”,你試一試,你就發這樣的願都不起作用的。因爲佛號已經周遍了法界,已經廣傳在世間,阿彌陀佛的成就已經十劫,他的威德已經一塵一刹一土之中都成爲事實了,所以一旦我們聽聞了這樣不可思議的教誨與功德的回施,我們對虛妄業的固執就變得蒼白無力了。你可以去實驗,要堅持,要盯住這個願望,我跟幾個人打過賭,他們後面都說投降了,讓我念佛吧!因爲不念佛是不可能的。有的人平時很少念佛,甚至拒絕念佛的人,他升起這個念說“我叁天叁夜不念佛”,這叁天叁夜不能迷失,要提住這個念頭的,不過很多人提著提著就睡著了,那也沒有問題,醒過來的時候還會警覺,結果也都有意無意地會“阿彌陀佛”的。

  

佛這個願力的周遍是一個事實的力量,就是所謂的佛已經成佛十劫了,我們一旦聽聞了這個力是不可思議的。就像人站在長江的中下遊說我要把長江水堵起來,可能很困難,那你說叁峽不是把長江給堵起來了麼?那是上遊。成佛十劫就象水流到入海口一樣,水面是巨大的,任何東西扔進去就會隨著浪沖到大海裏了。我們現在的業在阿彌陀佛這個十劫的呼喚的加持下,功德的加持下,就象扔在長江入海口的一滴水、一盆水一樣,你擋不住它,你說我要同化它,結果你被他同化了。已經成佛十劫的這種功德,就是這樣對我們的一個加持。

  

依無上心,也就是依果地覺爲因地心,依佛願爲己願。世尊經常說心不可自見,我們怎麼發無上心呢?心者,無色無相,不來不去,不大不小,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我們怎麼見這個“八不”心,怎麼用這個心呢?所以我們先要認知它,它有所謂的體、相、用。

  說“菩薩于一國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常作佛事”,這講的是用;“八不心”講的是體;在相中,大願最容易顯示出來,古代善知識們說“心不可見,依願標心”,佛願就標佛心,這四十八願原來是願願表示佛的心地,什麼心地?佛這個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心,它的相當然還有大悲大智大行等等。衆生取相,一沒有相說,大家就感覺不到這個八不的心有什麼用呢?這用,就是菩薩四種正行。

  

這樣我們從次序上就可以看…

《安居第五十七日(二):依佛願菩薩正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