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七日(二):依佛願菩薩正修行▪P2

  ..續本文上一頁得清晰了。心不可自見,心不可自知,依願標心.所以我們就讀到佛的願,菩薩的願,聲聞修行也要有個願。這次去泰國禅林短期出家的菩薩,每次閉關前都要發個願,他們問我爲什麼要發願呢?我說你的心不自知啊,發願就明心,明心就知道自己的心要幹什麼,起碼這一段閉關期間要幹什麼,不發願你修的是無記業,修來修去,落個無記,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所以依願標心是比較好認識心地的一個方式。實際這個話是不需要安立的,但對我們凡夫有情來說,這無疑給我們開示了一個方式方法,來讓我們知道這個心。

  

你說阿彌陀佛這個心之“用”怎麼能說是菩薩正行呢?覺悟者、覺悟佛心的人、隨順佛心的人是菩薩。此處隨順佛願者名菩薩,這類菩薩的作爲就有這樣的功德與善巧。我們作爲這樣一個念佛人,不管淨心不淨心、登地不登地,菩薩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實際沒有壓力,你只要隨順佛願是名菩薩,隨著自己的業習那你就是凡愚有情,沒啥說的。說那個念佛的菩薩了不起啊,因爲他念佛了,因爲他隨順佛願念佛了。這個沒有高擡,就象一個國王有極大的權利與財富,他要使一個人富起來很簡單,使一個人有權利也很簡單,那麼一個隨順佛願、佛心的有情去作爲,說名菩薩也很簡單,這個沒有問題的,這不是好名,是真實功德。

  

我們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看——菩薩“一者于一國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是修行,常做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衆生淤泥華故。”

  

念佛人能令使衆生心開意解,能做人中妙好之人,使人出離現前自他共業的糾纏與沈淪,那麼就是汙泥中的蓮花,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不斷地開著蓮花,因佛名傳達之處,所聽聞之處,令此類有情心如蓮花,清淨的芬芳必然散發在這個濁惡的世間,即自業他業共業糾纏不清的世間,能使有情得到清淨與安穩,脫離迷失之苦。

  

所謂“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安樂國清淨那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什麼關系呢?這個地方提示了隨順佛願來念佛憶佛,傳達佛的功德,展示佛的誓願力,我們念佛傳達的是佛的願力、佛的功德、佛的果地覺悟的力的事實,而不是傳達你個人的作爲,所以念佛者不過是佛力的傳達者,佛願的傳達者、守護者、實踐者、安住者、成就者、印契者,也就如徹悟禅師所說念佛時即是度生時,即是往生時,即是成佛時,這是真實不虛的。

  

安樂國的清淨與真實功德,在此濁惡世界,乃至在種種他方國土,若隨順佛願念佛者、菩薩之正行皆可以成就,我們如是觀察,那是爲正觀;若不如是觀察,正行難啓。

  

因爲我們的心不可見、不可知,諸佛菩薩的心亦不可見不可知,那麼依佛願見佛心,依佛願明自心,明自心以致用,那就是徹悟禅師講的——“以名昭德,以德知心,以心致用”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本來不明白自己的心,也不明白佛心,但我們看到了佛願,隨順了佛願,體會了自心,明白了自心,明白了佛心自心無對無待,廣大作用。我們這樣念佛時就可以如佛利世間,何以故呢?隨順佛願故,隨順佛心故,印契佛心故,成就佛心故!這個地方沒有啥可遲疑的,也沒有啥可對立的,因爲汝心遍法界,佛心遍法界,汝心不可見,佛心亦不可見,佛心依佛願標明,我等心依佛願而見佛心,依佛心印契自心而明自心,隨順佛願而成就自心,自心與佛心心心無別,無別正是普利十方,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利諸群生。這是一個極爲簡單的運用觀察的教法。

  

很多人不把觀察當成修行,觀察是毗婆舍那的真正的修持,十分重要,尤其是智慧觀與正念觀。有的人說我要把色身修成什麼樣,認爲那是修行,也可以,那是修色身,修四大,此處是修你的法身慧命,修你的心靈法界,修你的與佛契合的心智,這是心地的修持,所以說毗婆舍那的修持十分重要。此處天親菩薩以他的善巧,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名號的功德,令現前有緣有情來隨順佛願以明自心,以明佛心,依果地覺爲因地心來作佛事,普利世間,這樣一個心心相印的觀察、心心相契的觀察、心心無別的觀察,就是修行,就是正修行!

  

修行不是說非得象練拳一樣紮一個架子,身上發熱了、發寒了那是修行,不,此處的觀察就是修行。菩薩四種正修行,是在我們的心地上認識心相、心體、心之大用,若是認識得清晰了,那我們作爲一個所謂的念佛人就會有一個恰當的念佛修行的法則,此處地菩薩就是現前修行者、依佛願修行者、依佛願明佛心明自心的修行者、觀察者。

  

這個觀察、這個明,是正修行,是真實不虛的修行,是會給我們帶來不可思議功德與利益,乃至說給十方法界有情帶來不可思議利益的一個修行,是一個廣大甚深稀有的修行,不可小視。很多人說我盤著腿才叫修行,很多人說我拜佛才叫修行,很多人說我供養這個供養那個、夜不倒單叫修行。你那個不倒單也好,勤苦也好,跟這個修行比,其功德實在是不可比!爲什麼呢?依佛心契衆生心故,依佛心契自心故,依心契心,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在究竟根本處徹底地認知這樣一個教法,其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故稱爲菩薩“正修行功德成就”。

  

正修行、功德、成就。因爲我們現在的人自己的修行成就多了,好比說名聲有多大啊,有多少徒衆啊,有多少自己的作爲啊,有多少人認識啊等等,那個成就太不成就了。此處這個功德成就是真實不虛的,是無盡的寶藏,是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甚深的法源。

  

“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開諸衆生淤泥華故”。這個教法不是自利,是自利利他,依利他爲自利究竟方便。因爲菩薩所行是以利他爲方便的,在龍樹、天親菩薩乃至昙鸾法師他們這個教言體系中講,一切諸佛是利他者,一切諸佛以還皆稱他利,沒有利他的東西。那麼依阿彌陀佛的願力了解了心相,印契隨順了這個心相的作用,這樣稱名,這樣隨順,這樣是一個以利他爲自利的修行者,隨順佛願而得自利罷了,看似利他實是自利的一個作爲的過程。

  

阿彌陀佛這個願是獨立在法界地,攝化著九界衆生,所以說象須彌山一樣住持著法界,我們明白了佛願也就明白了佛心,認識到了佛願也就認識了佛心,認識了佛願的力也就認識到了心力,隨順了這個佛的願力,那我們這個心力跟佛的願力是同等的。

  

一個凡位有情怎麼能把佛願佛力佛果運用在自己的生命中呢?——滴水還海。海雖然廣大無邊,浩瀚無際,滴水雖小,但投入之時,覺其相無別、其用無別、其量無邊,這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我們不知道自己這個凡夫有情的點滴之水投入之刹那,就是海之量、海之功德、海之不可思議的浩瀚無際,這個量就在滴入回入的刹那而成就。我們這個凡夫心智的執著在隨順佛願的刹那,就回歸了。你說我就要掙紮地做這一滴水,那很快就枯竭了,在你掙紮的那一刻中也可能就枯竭了,你會造成一種新的業力、新的幻化。

  

【舉例:衆生業力的散壞,造成了很多瑣碎的生命。我以前在東北遇到了一些出馬的菩薩,講他們遇到抗美援朝在美國飛機轟炸下死掉的那些戰士,這一發炮彈扔下來了,很多人就粉身碎骨了,有的人的意識沒啥感覺,有的人的意識就有感覺,就碎了,變成很多很多瑣碎的生命,這些生命就象一窩蜜蜂一樣,有一個大的,象主體的意識就領著它們飛來飛去,有的生命就像蠓蟲一樣一群一群地貼在那裏,但他們已經碎了,他意識的主體不建立了。大概前兩年,我去昆明見了一個果敢地區的將軍,他跟我講了一個簡單的故事,他說在果敢地區死人太多了,天天就是戰爭,他有一個莊園,空了很多年了,很希望放光寺的僧人去那裏做做佛事,能幫這些人轉化轉化因緣,他也講到他的一些境界,因爲小小的一發炮彈,一群人講沒了,有的人的意識就變得很瑣碎了,也可能真就是一窩蜂一群蚊子一窩螞蟻,他的意識被擊垮了,被打碎了。】

  

所以我們現在還是一滴完整的水,小小的,那我們還可以操作它,還可以看到它,但到某些業力衰敗的時候我們慢慢就看不到了,甚至墮入無情了。這個沒有啥事實,就是所緣而生的這種業相。

  

念佛人就是滴水還海,我們一點善緣、一點生命力、智慧力、作爲力回入了無盡浩瀚的智海之中,那真是念佛,那就是隨順佛願、隨順佛力,那就會不可枯竭。尤其是怕枯竭的人,一定要緣佛,不怕枯竭的人你枯竭一次試一試,因爲所緣而産生的業,沒有一個業力是有具體的事實的,都是因緣而生,馬勝比丘講“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是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什麼“如是說”?——沒有一個業有自性的,但是因緣生滅而安立。那我們念佛,隨順著佛的願,明白了佛心,明白了佛的力,印契了自心,明白了自心,那我們在這個心中以無盡的作爲、無邊的作爲來住持著無量的法界,利益著無量的衆生,而使自身真正得到了覺悟——無一法可得。我們真正象佛一樣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因爲衆生固執,以爲有法得,以爲有實質可得,所以說總是在“可得”這個地方會産生迷茫,會産生掙紮,結果掙紮來掙紮去還是散壞,還是死亡,等待著變異。

  

看到菩薩的正修行,我們就了解了心的體,心的相,心的用,這個提示不過是用菩薩的正修行來表達心之用,此用是佛心之用、菩薩在用,是佛心佛願的用,所以不明佛願就無以知佛心,不知佛心菩薩也就無以正行。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隨順佛願,依佛心故依佛力故而念佛,那就“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可以令衆生的心性開出芬芳的解脫的芳香,在這個濁惡的世間變得璀璨,變得真實,變得有覺悟的喜悅。

  

(歲次辛卯六月十叁2011年7月13日)

  

《安居第五十七日(二):依佛願菩薩正修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