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賄、做了一些非法事,有的國家就可以庇護他們,不光不去懲罰他、製約他,不把他判刑,還給他提供一些安住的條件。爲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業相呢?你說阿彌陀佛也是在庇護壞人嗎?他還真不是庇護壞人,阿彌陀佛不把我們當成壞人。如果嚴格地從聖者智者的角度說,我們真不能算好人,但是極樂世界它會庇護一切衆生,阿彌陀佛的願力會載負這些有情,令一切有情往生到彼國,實際就是避開我們惡緣的不斷沈淪與積累。假若是不脫離這個國土,我們是很難出離這個娑婆世界的輪回,出離我們業力的循環的。
阿彌陀佛就設置這樣一個善巧——乘佛願力得生彼國很容易。但是我們修證到這樣的力則不容易。阿彌陀佛以他的願力來遮蔽我們無始以來的惡業的沈淪,有這樣一個“閉塞諸惡道”的善巧,“通達善趣門”——給我們打開了往生阿彌陀佛國土這樣一個金光大道,這樣一個通途,讓我們去進趣彼國。
關于帶業往生
你說我不要乘願力,那你就要有一段的修持與作爲了。很多人說我一定要修到某個樣子,才去怎麼樣。那就丟失了彌陀願力的載負,就象是說我要一個小時能飛行一千公裏了,我再到北京去,那你就天天練習飛行吧,只是等你練習到了,也可能北京那個城市已變成其他城市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業相是如是的。這個教法的特定性,我們一定要有一個不斷的認知。
有的有情說,我不願意往生彼國,我向往于在娑婆世界成就無上菩提,向往于往生其他的佛土,或者說我向往于往生十方刹土,五方淨土中不願意到極樂世界。爲了勸導這一類固執的有情,或者說這一類自诩的有情,佛說了一個誓願(第二十二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輪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說,往生這個主題一旦完成了,那麼余願,未了緣、未了情、未了的事業等等,你可以倒駕慈航,或者說你可以在這個主題完成之後再來償還這些作爲,這是十分方便,又十分明智的。因爲我們若貪圖在余願中,往往就會在這裏面沈淪迷失不能自製。我們一旦完成了往生的主題,在此處生起了抉擇,或者說決定,或者說利益成熟了,我們再來發這樣的余願,就會有極大的方便。
阿彌陀佛想來想去還是不斷地在勸化這些固執的有情。這個固執、乖戾、不明智,都會造成我就幹這個、我不幹那個的“愣頭青”。我們要去不斷審觀這個東西,做一個明智的選擇。佛這麼殷勤地反複來提示我們,勸請我們,從這個願力上都考慮的到,最主要還是怕我們混淆生命的主題,耽擱了大事因緣,這畢竟是了生死的大事,其他必然是生死的余事、小小事,對此你要去分明對比的。大事,即往生大事,就是出生死的大事,我們知道往生就是無生啊,就是出生死的大事。這些小小事都是輪回事,等你的福德因緣具足了,有飛行的能力了,你再做這些小小事,我們這些固執啊、不明智啊、乖戾的東西可以先放一放,它畢竟是個苦的根源。
我以前遇到一些比較固執的菩薩們,有些人跟一個人鬧矛盾就會鬧很多年,有一個菩薩跟我也鬧了很多年,我就說真不必要,我說你記住我的仇,我不會記你的仇。因爲太累,辛苦,常言說劃不來,你心裏放那個東西沈甸甸的,苦唧唧的,有時甜酸苦辣都有的,沒啥意思。這些固執啊,這些不明啊,這些乖戾的東西,對自對他都沒有意義。
但是假使是我們不了解這個大的願望、主題的作爲,也看不清這個余願,就會把它們都混淆在一起了,忽明忽暗的。雖然日日講,天天講,希望大家在這個日日講天天講中真正地清晰起來。這個大主題一旦清晰了,我們在任何時候,念佛就會隨心而念的,你就不會努力念佛了,會很隨順,很簡潔,很歡喜地去念佛,不會有那種對抗的,掙紮的,把念佛當成一個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了,或者把念佛當成一個不知道給誰做多大貢獻的事情了,那這樣我們人生的主題就變得就簡潔了。實際說念佛的確是與諸上善人相聚,與諸上善人做勝緣的稀有難得的法則,而我們在余願中多是與雜緣相交往,若善若惡若無記,它會容易使我們沈淪與迷失。所以要做一個明智的選擇。
我們這九十天的學習,能把這個問題解決掉,那就是很稀有很難得了。我們把這一生主題拿得准了,小小附帶事我們也會做的,但它畢竟遮蔽不了我們生命的主流,我們的主流是勢不可擋的了,那就是——緣佛,念佛,憶佛,成佛,超越叁界的沈迷。這個主題一旦清晰,那真是人生之慶快之事。
第二十二願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是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願,它立了一個主題,來勸化這些固執、不明智、乖戾的有情,給他們一個安慰。有些人經常說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沒有那個不行,尤其說沒有女人不行,這個說法比較多。阿彌陀佛說最多就是一個未了情對吧?沒有問題,你把往生的主題完成了,再到娑婆世界去了你這個情去。有的人說我還有很多事業沒有完成,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物,達到一個什麼樣的財富才能滿意的,你到極樂世界把這個往生大事完成了,再返回看這個娑婆世界,可能讓你完成這個事情你也不完成了。因爲我們在這個槽臼裏蹲的太久了,我們在這個煩惱窟裏蹲的太久了,我們在這個肮髒的生活環境中待得太久了,我們在這個苦難的世界力掙紮得太久了,鍛煉了一身受苦的能力。我們真是很耐得住苦了,這八苦煎熬著我們,我們還在這兒耐的住。有這些固執呀、小情結呀、小的情緒呀,可以保留,未了情可以保留,未了的事可以保留,未了緣可以保留,可以帶業往生,這不是我許的,這是阿彌陀佛許的。我們讀二十二願就明白了。
所以古代的善知識說了這樣一個方便——帶業往生。就象一個農民種了一畝二分地,一年可以打一千五百斤糧食,結果有一年歉收了,他說不行,我要收成叁千斤,但突然因爲某個因緣,給了他十個億的家産,你說他還會爲這一畝二分地去計較嗎?可能不會計較的。這個“帶業”,就是我們心中的這些糾纏,心中的這些惦記,就是我們放不下的東西,讓你放下你受不了,很多人一唱高調說“放下,放下”,就有人說放下誰不會說呀?但是看一個比一個抓得還緊。
放下都會說,那放不下咋辦呢?放不下沒有問題,帶著,帶著到極樂世界再回來再說。阿彌陀佛這個願船是以法界做載體,阿彌陀佛這個順性的國度我們稱爲無量光佛刹,其載體實際就是法界之本體,這個大舟,有多少業他也不怕你,因爲是順性安立的,你說它哪個不能載負呢?我們因爲違性而執著于善惡業,順性就消業了。違性的人就會執著于點滴呀、是非呀、善惡呀、人我呀,就把這個東西放在心裏,因爲他染著嘛。而順性之人,業無所染,他沒有牽挂的。所以阿彌陀佛這個法界的載負力,你說哪個業力不可以載負呢?我們說法界可能有點麻煩,實際還是說佛願比較具體一些,九界衆生鹹歸,那不是佛願嗎?這個大舟載的就是九界衆生的業啊。
過去祖師舉例子說,我們自身的業力若是自力修持,已經忏悔修行的很好了,就象針一樣小小的,但放在水裏,放到業力海中,它自然就沈下去了。但是若是乘著佛的願力呢?我們的業雖象大石頭一樣沈重,但放到船上了,也可以跨過大洋,跨過河流,運過來了。爲什麼呢?因爲船的力量是大的。佛的願力載負我們衆生的業力,那太輕巧了,因爲是順性的功德載負著這個違性的小業,這個業是虛妄業,虛妄不實那就稱爲小小業,即使我們認爲很大,到順性功德那兒也是小小的,你再固執,也是小小的。佛陀順性的功德就象法界的大舟一樣,平等地載負著九界衆生,我們可以看得見,感知得到,認知得清楚的。
“無量光佛刹”這個名稱,就是說一切衆生是無從逃失的。我們最大的惡業拿出來,在這個順性的刹那,它就消除了。你極重之惡緣,極重之業習,你若順性觀察此業習本不可得,那這個業習作用力的支撐點也就會消失。因爲你認爲是極大的惡習、業習,你就會固執它、包藏它、縱容它、隨順它,它就變得強大了,所以此處業力不可思議。那我們要是順性觀察呢?一切極惡之業、極善之業,其性皆不可得,那它的支撐點就會散壞,所以極善極惡之業一時散壞,但見清淨明亮之本質。這個清淨的本質一旦現前了,這個光佛刹就會照耀你。它平時也照耀你,你不知道作用罷了。所以這個九界之大舟不怕我們的業力重,我們帶業往生也沒有啥可怕的。
有一年在念佛群體中,很多人糾結、辯識帶業能不能往生這個問題。也有幾個佛教刊物約我說,法師能不能寫個什麼稿子來助助威?我說我不寫。他說爲什麼呢?我說帶業能往生,不帶業也能往生。不帶業就是信順佛力,顧不得業不業了,就往生了;那帶業的就是他糾纏著業,但是他怕苦,怕輪回,這樣的人帶著業,帶著妄想也可以往生。你說不帶著業往生多好呢?但是就有那麼一群人,他總要帶點業的,他總要留點妄想,就是有一些東西他總是放不下。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人說師父啊,實在是放不下!我說放不下就擔著呗,對不對?那念佛呢?它不反對我們擔著自己這個放不下的業力。實際出家這個關口是最容易測試人放下放不下的,戒律是最容易測試我們的。爲什麼很多人怕戒律,怕出家,怕出家的戒律生活的標准呢?他有很多過不了的關,業習呀、煩惱呀,很多所謂的放不下。他怎麼能放下呢?整個生活就是那些內容,你把它放下,他怎麼活人呢?所以帶業往生,不帶業往生,這個不需要爭議的。
昙鸾法師舉這個例子,是曆代祖師在淨土法門中都會反複舉的,就是說主題一旦完成,余業各有方便,所以若修短自在,若于他方酬願,鹹得方便。要是佛不立這個願,很多這些固執乖戾的人,或者心中排斥的人、自诩、驕慢弊懈怠的人,他就不願意往生彼國。由此我們看到佛的心地的細膩與周密,他十分周密地看到了衆生細微的心所,或者這種細微的煩惱與執著,包括這種對抗的心、乖戾心,這樣的人願意生也是可以的。有將信將疑者,那也都可以往生彼國。有的說我完全不信,完全排斥,那也種下了一個種子,因爲入旃檀林,若拜若打,鹹聞香氣,因你的誹謗也種下了一個必然往生的種子。
往生是究竟處,是順性說,你那個不往生是固執處,是變異處,是妄想所生,那樣會散壞的,你堅持不多久,你就是很努力也堅持不久。所以這個教法是稀有難得的,贊謗信疑因爲勝緣故,究竟得解脫。
願願度衆生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願力、周密的願力,顧及到每個衆生的心理狀態,或者心業的去向,來做一個平等的攝化,從每一個角度來使我們一切有情真正有一個安穩的回歸,與一切衆生做平等安慰,令一切衆生離開生死怖畏、輪回怖畏、道業無所成就的怖畏,乃至叁惡道的怖畏,與法界有情做一個大安的回施者。這個教法就是殊勝、徹底的一個順性的展示。
在許多修法中,或者作爲中,大家對究竟教法的認知會有一種太平泛的感覺。所以很多人希望修法有針對性,即所謂小術之類。“術”就是不了義,它有針對性,對某個人有用,使他認爲這就合適自己。所以經常遇到一些求法者特別貪圖于“我有他沒有”這樣的法則,很多人求法說“有沒有悄悄的、更好的法則?”所以這些密教大師就有很多信衆,爲什麼呢?他們的教法都是這個樣子的,說這是你有他沒有的,你好好修吧。這樣就給很多人帶來了一些方便,但這畢竟不是一個平等的緣起,它不究竟,這個緣起中多有我執,多有一些我們說的放不下的東西。在彌陀這個究竟教法中,允許有放不下的東西,這是它最可貴的地方,以究竟的教法來攝化這些有我執的、喜小術的有情,這就是四十八願所攝。
四十八願,願願度衆生。在這四十八願中,基本上我們凡夫所有的心理狀態他都描述了個遍,你只要有要求,或者想到的,或者沒想到的,他都給你提出來,能滿你的願,令你認識到往生是必要的,他是這樣一個度衆生的善巧。所以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對著每一個有情的個體需要,或者群體需要的。許多人就害怕墮叁惡道,他說——往生我國不複叁惡道,我國無有叁惡道,一開章就這麼講。
實際很多人就是還很貪圖人間的,假如有把握再活一輩子人,很多人是不願意什麼往生不往生的,但是輪回無力自製,而阿彌陀佛攝化之願是個事實的力量。所以第二十二願我們下去可以讀一讀,自己也可以去審視審視,令主題清晰,使我們未了的業習在往生之後有個善巧,或者說在安心之余可以作爲。
(歲次辛卯六月十叁 2011年7月13日)
《安居第五十七日(一):悲心不舍,願願度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