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五十七日(一):悲心不舍,愿愿度生▪P2

  ..续本文上一页、受贿、做了一些非法事,有的国家就可以庇护他们,不光不去惩罚他、制约他,不把他判刑,还给他提供一些安住的条件。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业相呢?你说阿弥陀佛也是在庇护坏人吗?他还真不是庇护坏人,阿弥陀佛不把我们当成坏人。如果严格地从圣者智者的角度说,我们真不能算好人,但是极乐世界它会庇护一切众生,阿弥陀佛的愿力会载负这些有情,令一切有情往生到彼国,实际就是避开我们恶缘的不断沉沦与积累。假若是不脱离这个国土,我们是很难出离这个娑婆世界的轮回,出离我们业力的循环的。

  

阿弥陀佛就设置这样一个善巧——乘佛愿力得生彼国很容易。但是我们修证到这样的力则不容易。阿弥陀佛以他的愿力来遮蔽我们无始以来的恶业的沉沦,有这样一个“闭塞诸恶道”的善巧,“通达善趣门”——给我们打开了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样一个金光大道,这样一个通途,让我们去进趣彼国。

  

  

关于带业往生

  

你说我不要乘愿力,那你就要有一段的修持与作为了。很多人说我一定要修到某个样子,才去怎么样。那就丢失了弥陀愿力的载负,就象是说我要一个小时能飞行一千公里了,我再到北京去,那你就天天练习飞行吧,只是等你练习到了,也可能北京那个城市已变成其他城市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业相是如是的。这个教法的特定性,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不断的认知。

  

有的有情说,我不愿意往生彼国,我向往于在娑婆世界成就无上菩提,向往于往生其他的佛土,或者说我向往于往生十方刹土,五方净土中不愿意到极乐世界。为了劝导这一类固执的有情,或者说这一类自诩的有情,佛说了一个誓愿(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轮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往生这个主题一旦完成了,那么余愿,未了缘、未了情、未了的事业等等,你可以倒驾慈航,或者说你可以在这个主题完成之后再来偿还这些作为,这是十分方便,又十分明智的。因为我们若贪图在余愿中,往往就会在这里面沉沦迷失不能自制。我们一旦完成了往生的主题,在此处生起了抉择,或者说决定,或者说利益成熟了,我们再来发这样的余愿,就会有极大的方便。

  

阿弥陀佛想来想去还是不断地在劝化这些固执的有情。这个固执、乖戾、不明智,都会造成我就干这个、我不干那个的“愣头青”。我们要去不断审观这个东西,做一个明智的选择。佛这么殷勤地反复来提示我们,劝请我们,从这个愿力上都考虑的到,最主要还是怕我们混淆生命的主题,耽搁了大事因缘,这毕竟是了生死的大事,其他必然是生死的余事、小小事,对此你要去分明对比的。大事,即往生大事,就是出生死的大事,我们知道往生就是无生啊,就是出生死的大事。这些小小事都是轮回事,等你的福德因缘具足了,有飞行的能力了,你再做这些小小事,我们这些固执啊、不明智啊、乖戾的东西可以先放一放,它毕竟是个苦的根源。

  

我以前遇到一些比较固执的菩萨们,有些人跟一个人闹矛盾就会闹很多年,有一个菩萨跟我也闹了很多年,我就说真不必要,我说你记住我的仇,我不会记你的仇。因为太累,辛苦,常言说划不来,你心里放那个东西沉甸甸的,苦唧唧的,有时甜酸苦辣都有的,没啥意思。这些固执啊,这些不明啊,这些乖戾的东西,对自对他都没有意义。

  

但是假使是我们不了解这个大的愿望、主题的作为,也看不清这个余愿,就会把它们都混淆在一起了,忽明忽暗的。虽然日日讲,天天讲,希望大家在这个日日讲天天讲中真正地清晰起来。这个大主题一旦清晰了,我们在任何时候,念佛就会随心而念的,你就不会努力念佛了,会很随顺,很简洁,很欢喜地去念佛,不会有那种对抗的,挣扎的,把念佛当成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或者把念佛当成一个不知道给谁做多大贡献的事情了,那这样我们人生的主题就变得就简洁了。实际说念佛的确是与诸上善人相聚,与诸上善人做胜缘的稀有难得的法则,而我们在余愿中多是与杂缘相交往,若善若恶若无记,它会容易使我们沉沦与迷失。所以要做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们这九十天的学习,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那就是很稀有很难得了。我们把这一生主题拿得准了,小小附带事我们也会做的,但它毕竟遮蔽不了我们生命的主流,我们的主流是势不可挡的了,那就是——缘佛,念佛,忆佛,成佛,超越三界的沉迷。这个主题一旦清晰,那真是人生之庆快之事。

  

第二十二愿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愿,它立了一个主题,来劝化这些固执、不明智、乖戾的有情,给他们一个安慰。有些人经常说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没有那个不行,尤其说没有女人不行,这个说法比较多。阿弥陀佛说最多就是一个未了情对吧?没有问题,你把往生的主题完成了,再到娑婆世界去了你这个情去。有的人说我还有很多事业没有完成,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财富才能满意的,你到极乐世界把这个往生大事完成了,再返回看这个娑婆世界,可能让你完成这个事情你也不完成了。因为我们在这个槽臼里蹲的太久了,我们在这个烦恼窟里蹲的太久了,我们在这个肮脏的生活环境中待得太久了,我们在这个苦难的世界力挣扎得太久了,锻炼了一身受苦的能力。我们真是很耐得住苦了,这八苦煎熬着我们,我们还在这儿耐的住。有这些固执呀、小情结呀、小的情绪呀,可以保留,未了情可以保留,未了的事可以保留,未了缘可以保留,可以带业往生,这不是我许的,这是阿弥陀佛许的。我们读二十二愿就明白了。

  

所以古代的善知识说了这样一个方便——带业往生。就象一个农民种了一亩二分地,一年可以打一千五百斤粮食,结果有一年歉收了,他说不行,我要收成三千斤,但突然因为某个因缘,给了他十个亿的家产,你说他还会为这一亩二分地去计较吗?可能不会计较的。这个“带业”,就是我们心中的这些纠缠,心中的这些惦记,就是我们放不下的东西,让你放下你受不了,很多人一唱高调说“放下,放下”,就有人说放下谁不会说呀?但是看一个比一个抓得还紧。

  

放下都会说,那放不下咋办呢?放不下没有问题,带着,带着到极乐世界再回来再说。阿弥陀佛这个愿船是以法界做载体,阿弥陀佛这个顺性的国度我们称为无量光佛刹,其载体实际就是法界之本体,这个大舟,有多少业他也不怕你,因为是顺性安立的,你说它哪个不能载负呢?我们因为违性而执著于善恶业,顺性就消业了。违性的人就会执著于点滴呀、是非呀、善恶呀、人我呀,就把这个东西放在心里,因为他染著嘛。而顺性之人,业无所染,他没有牵挂的。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法界的载负力,你说哪个业力不可以载负呢?我们说法界可能有点麻烦,实际还是说佛愿比较具体一些,九界众生咸归,那不是佛愿吗?这个大舟载的就是九界众生的业啊。

  

过去祖师举例子说,我们自身的业力若是自力修持,已经忏悔修行的很好了,就象针一样小小的,但放在水里,放到业力海中,它自然就沉下去了。但是若是乘着佛的愿力呢?我们的业虽象大石头一样沉重,但放到船上了,也可以跨过大洋,跨过河流,运过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船的力量是大的。佛的愿力载负我们众生的业力,那太轻巧了,因为是顺性的功德载负着这个违性的小业,这个业是虚妄业,虚妄不实那就称为小小业,即使我们认为很大,到顺性功德那儿也是小小的,你再固执,也是小小的。佛陀顺性的功德就象法界的大舟一样,平等地载负着九界众生,我们可以看得见,感知得到,认知得清楚的。

  

“无量光佛刹”这个名称,就是说一切众生是无从逃失的。我们最大的恶业拿出来,在这个顺性的刹那,它就消除了。你极重之恶缘,极重之业习,你若顺性观察此业习本不可得,那这个业习作用力的支撑点也就会消失。因为你认为是极大的恶习、业习,你就会固执它、包藏它、纵容它、随顺它,它就变得强大了,所以此处业力不可思议。那我们要是顺性观察呢?一切极恶之业、极善之业,其性皆不可得,那它的支撑点就会散坏,所以极善极恶之业一时散坏,但见清净明亮之本质。这个清净的本质一旦现前了,这个光佛刹就会照耀你。它平时也照耀你,你不知道作用罢了。所以这个九界之大舟不怕我们的业力重,我们带业往生也没有啥可怕的。

  

有一年在念佛群体中,很多人纠结、辩识带业能不能往生这个问题。也有几个佛教刊物约我说,法师能不能写个什么稿子来助助威?我说我不写。他说为什么呢?我说带业能往生,不带业也能往生。不带业就是信顺佛力,顾不得业不业了,就往生了;那带业的就是他纠缠着业,但是他怕苦,怕轮回,这样的人带着业,带着妄想也可以往生。你说不带着业往生多好呢?但是就有那么一群人,他总要带点业的,他总要留点妄想,就是有一些东西他总是放不下。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说师父啊,实在是放不下!我说放不下就担着呗,对不对?那念佛呢?它不反对我们担着自己这个放不下的业力。实际出家这个关口是最容易测试人放下放不下的,戒律是最容易测试我们的。为什么很多人怕戒律,怕出家,怕出家的戒律生活的标准呢?他有很多过不了的关,业习呀、烦恼呀,很多所谓的放不下。他怎么能放下呢?整个生活就是那些内容,你把它放下,他怎么活人呢?所以带业往生,不带业往生,这个不需要争议的。

  

昙鸾法师举这个例子,是历代祖师在净土法门中都会反复举的,就是说主题一旦完成,余业各有方便,所以若修短自在,若于他方酬愿,咸得方便。要是佛不立这个愿,很多这些固执乖戾的人,或者心中排斥的人、自诩、骄慢弊懈怠的人,他就不愿意往生彼国。由此我们看到佛的心地的细腻与周密,他十分周密地看到了众生细微的心所,或者这种细微的烦恼与执著,包括这种对抗的心、乖戾心,这样的人愿意生也是可以的。有将信将疑者,那也都可以往生彼国。有的说我完全不信,完全排斥,那也种下了一个种子,因为入旃檀林,若拜若打,咸闻香气,因你的诽谤也种下了一个必然往生的种子。

  

往生是究竟处,是顺性说,你那个不往生是固执处,是变异处,是妄想所生,那样会散坏的,你坚持不多久,你就是很努力也坚持不久。所以这个教法是稀有难得的,赞谤信疑因为胜缘故,究竟得解脱。

  

  

愿愿度众生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愿力、周密的愿力,顾及到每个众生的心理状态,或者心业的去向,来做一个平等的摄化,从每一个角度来使我们一切有情真正有一个安稳的回归,与一切众生做平等安慰,令一切众生离开生死怖畏、轮回怖畏、道业无所成就的怖畏,乃至三恶道的怖畏,与法界有情做一个大安的回施者。这个教法就是殊胜、彻底的一个顺性的展示。

  

在许多修法中,或者作为中,大家对究竟教法的认知会有一种太平泛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希望修法有针对性,即所谓小术之类。“术”就是不了义,它有针对性,对某个人有用,使他认为这就合适自己。所以经常遇到一些求法者特别贪图于“我有他没有”这样的法则,很多人求法说“有没有悄悄的、更好的法则?”所以这些密教大师就有很多信众,为什么呢?他们的教法都是这个样子的,说这是你有他没有的,你好好修吧。这样就给很多人带来了一些方便,但这毕竟不是一个平等的缘起,它不究竟,这个缘起中多有我执,多有一些我们说的放不下的东西。在弥陀这个究竟教法中,允许有放不下的东西,这是它最可贵的地方,以究竟的教法来摄化这些有我执的、喜小术的有情,这就是四十八愿所摄。

  

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在这四十八愿中,基本上我们凡夫所有的心理状态他都描述了个遍,你只要有要求,或者想到的,或者没想到的,他都给你提出来,能满你的愿,令你认识到往生是必要的,他是这样一个度众生的善巧。所以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对着每一个有情的个体需要,或者群体需要的。许多人就害怕堕三恶道,他说——往生我国不复三恶道,我国无有三恶道,一开章就这么讲。

  

实际很多人就是还很贪图人间的,假如有把握再活一辈子人,很多人是不愿意什么往生不往生的,但是轮回无力自制,而阿弥陀佛摄化之愿是个事实的力量。所以第二十二愿我们下去可以读一读,自己也可以去审视审视,令主题清晰,使我们未了的业习在往生之后有个善巧,或者说在安心之余可以作为。

  

(岁次辛卯六月十三 2011年7月13日)

  

《安居第五十七日(一):悲心不舍,愿愿度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