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五十七日(一):悲心不舍,愿愿度生

  

安居第五十七日(一):悲心不舍,愿愿度生

  

阿弥陀佛教法的传播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我们在今年这个夏天的学习中,是想通过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个角度,使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个修行方式,或者来实践这样一个念佛的教法。因为每个教法的体系越完整,我们现前的学习者、修行者越有一个方便;越简单,我们就越容易趣入。简单跟完整并不矛盾。

  

因为净土教法在阎浮提来讲整体是易行难信。这个难信最主要是我们无量劫的思想意识中,或者亲证的作为中、觉受中,没有这样一个圆满究竟彻底的觉悟的记忆、沉淀、经历,所以它就是难信,因为没有信的基础。这是就我们每一个人的现缘而讲的,即我们自身的业力、过去的经历等等,缘佛是另外一说,就我们现缘所成熟的,那是没有这个信果地觉的基础的。按照《无量寿经》上讲,这个基础唯佛与佛能知,你有这个基础了,你就是圆满菩提者。

  

昨天学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皆满足,功德大宝海”,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那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个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以佛的愿力,闻名令我们生往生之信之欲,这个信、欲都是来自于佛的愿力的加持,或者说佛愿力的回施,使我们生起了这样的信,或者说这样一个随顺。

  

这个随顺与信顺皆是来自于佛陀的威神加被。但我们一般众生心地的自慢与自卑,往往有一种莫名的排斥,这种排斥不是故意设置的,它是一种慢心造成的业习,或者一种嫉妒的潜在的烦恼,那就会不去接受佛陀乃至菩萨圣者们所赐予的方便。虽然这个方便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但要不假作佛陀、菩萨的慈悲的回施,我们这个所谓的具有就沉没在深深的业力的海底。在这个深深的业力的海底,我们早已把它忘记了,那就不可能去使用它。就象大海是一切宝之宝藏,摩尼宝亦在大海之中,凡夫有情、福慧不具、善巧不具、威德不具者是不能取其摩尼宝的。一切诸佛如来经历了千难万险,总是要把这个摩尼宝取回来,回施于众生,令一切众生随意所求,各得满足。金轮王出世就有七宝随身,其中就有摩尼宝。我们每个众生的自性或者佛性,就是一个摩尼宝,恭敬心可以使它成熟地运用,或者做一个真诚的祈祷,它可以雨一切珍宝满足天下有情。

  

在未学佛之前,我们被自己的自私、习惯、业力所蒙蔽,自身的意乐作为尚不能满足,况且满足阎浮提众生,乃至说一切有情的种种需求呢?他这样的机会、因缘是不能成熟的。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者、念佛者、忆佛者,实际就是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随顺他的果德的回施,如实安住于此,使我们现前的自业他业共业在不可思议的光明、不可思议的耐力照射下,摄护下,逐渐地消失它的作用,就是遮蔽的烦恼业力对众生的伤害。

  

这是一个特定的教法,就是因为我们现缘中的基础是不成立的,所以佛陀回施给我们这个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实际我们“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经典上这句话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人生中太多的斗气,太多自我的增上慢心,太多的烦恼习气,太多,遮蔽了我们。改变我们的现缘,就是来忆佛缘佛。其实在缘起法中,我们要依止着自己过去无始以来的骄慢弊懈怠,那真是没办法去信顺的。所以这是极易行的,信顺得入,但是骄慢与懈怠的心智会规避它,这很细微,因为它不是个体的业力,是群体的业力。

  

  

乘佛愿,往生易

  

净土这个法,面对的对象是特别普及的,骄慢、懈怠的有情心理也是很普遍的。当我们面对时怎样来选择呢?一边是我们业力的相依,业力的守护,就沉沦于无尽的生死海;这一边是阿弥陀佛清净的愿力的回施,果地的回施,若是我们有意乐,有愿望,一念随顺,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不可思议的善巧,我们的生命因为缘这样一个殊胜的法则而成就。就象一个人连三尺都跳不起来,但乘上飞机就可以到上万公尺的高空去飞行,普通的色身到上万尺高空会承受不了的,但飞机有减压舱,它能飞那么高,它可以携带着我们去跨越千里万里,上万里,几万里的路程,到我们需要到的彼岸。现有的业力中都可以表达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载负与速度,那么我们自身的业力,即使再大的本事也就这个业力,在三界六道中徘徊,跳跃不出去的,阿弥陀佛有殊胜的功德,有极大的善巧,若随顺着他的载负,我们就可以跨越十万亿佛土,就是我们尘数劫以来所有业力的障碍,使我们跨越这个高度,这个距离。

  

我们现在学习净土自力与佛力的角度,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但是先要分明了知,分明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地方要分明了知,要把它判别的很清晰。若是混淆了,我们就会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业力中,甚至把佛力也当成业力使用了,那我们自己在地上就蹦吧、飞吧,你飞不动的。

  

信顺得入的方法,易行,其主题就在这个“信顺得入”。这个信顺是佛愿所加,“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依佛愿力故使我们信顺,使我们得入,所以是易行,也就是佛力载负,就象我们坐一个很快的交通工具到很远的其他国家,在过去靠我们自身的能力是不可逾越的,现在因为可以被载负,就显得易行。龙树菩萨举例说如乘船扬帆顺水而下这样易行。难信就难在我们自诩自力的障碍上,就是骄慢弊懈怠这样两个障碍、自以为是的东西。

  

这个分明,不是让我们跟佛力对立起来,而是让我们融入佛力的载负,或者说步入佛力载负的这样一个信顺、省力而易成的功德藏中,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它难实际是难在众生边,难与信是众生所使,是我们自身的自力所设,是自力所现出来的一种现实的感受。对此我们可以去观察的,若用你自己现前的心力、作为、意识,你是很难生起信的;但要是随顺佛愿,或者你在念佛之时观察佛陀所教诲的功德与善巧,就很容易信顺,很容易得入,很容易安住在这样一个省力、精彩的刹那间,或者这样一个修行的空间,这样一个佛陀利益的空间,所以说难信易行。

  

易行是佛陀所赐,这也是我们要分明了知的。这个易行,是在佛力的加持下所成。难行是在自力的纠缠与执著的困境中所造成的。这个教法实际是让我们分明了知它,不要去对立,因为佛力众生力本来不是隔开的。在凡愚有情的心智中,由于自我的强化与建立,把自力与佛力就割裂了、对立了,或者形成了障碍,这样的凡夫有情就堕在凡夫有情类。其实不管是觉悟者还是凡夫有情,本来是没有对立的,我们把这个对立轻轻地一放,在念佛中轻轻地回归到弥陀圆满的愿力中,就很容易了知到易行的实际内容了。

  

阿弥陀佛教法的焦点就是在回施两个字上。因为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对修正,对强化,对自我的建立,我们有意无意地就会在这个地方安住,但是对佛力的随顺,我们有意无意地就会有排斥。所以我们不断地来提醒大家,不断地让大家来认知这样一个内容,主题还是希望大家在慢慢的熏修中,使我们不要有太多的费力而能接受念佛法门的一个正确的知见——信顺得入。这个法门也不假于修,也不排斥修,但他主题的功德一定是信顺而得的,非是自力的挣扎,也不是个人的修持能成就的,是乘佛愿而得往生。

  

这个“乘佛愿”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自身的业力已经把我们飞行的翅膀——智慧与慈悲的翅膀、定慧的翅膀给折断了,我们现在这两个翅膀都是不健全的,所以要乘借着佛的愿力这样一个智慧、福德的两翼飞翔。

  

我们已经没有飞行的能力了,也就是说悲智具足啊、方便具足啊、或者定慧具足啊,我们在这个时代很难谈得上,因为寿命之极短,福报之极差。我们享受了一点点所谓的现代社会的福报,住上了所谓好的房子,开上好的车子,穿上好的衣服,有饮食饱腹了,但是带来的自然灾害、负面的东西也很多。我们的服装穿的比过去好了,但气温在变化,天气当雨者不雨,非时而雨,我们的享受同时给我们带来自然的逼迫。我们的翅膀被折断了,所以没有飞行的能力,在这个人类世间,就靠飞机、高速铁路、汽车等等来代步到我们要去向的他方。

  

我们在修行上呢?现在人是无力修行的,这个无力不是说我们没有什么修行的作为,实际是说容易进一退九。《大心材经》讲的很多,说持戒的人就会去诽谤不持戒的人,有禅定的人就会诽谤那些散漫的人,有点智慧的人就看不起那些愚痴的人,有些解脱知见的人看不起那些执著于智慧、世俗业力或者种种作为的人。一直没有证到究竟,没有证到阿罗之前汉,汝意不可信呐。实际这个不可信就是圣果未成,那你就是无力者啊,你的意不可信,你想象的都是很好的,但是不可靠。现在这个时代成就圣果的修行者不是没有,是少,越来越少,所以说无力修行,所以佛陀授记这个时代为末法时代。当然这不是我们放逸沉沦的借口,这就是时代共业的一个整体形象。它不是一个借口,又是一个现状,那我们怎么面对这个时代的共业呢?

  

念佛法门用佛的愿力来回施给我们。在一些祖师的论典上写了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好比说一些犯罪的人,在这个国家贪污啊…

《安居第五十七日(一):悲心不舍,愿愿度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