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六日(叁):孰可取孰不可取?▪P2

  ..續本文上一頁,那我們這個憶佛念佛是勢在必行的事。我們只要悄悄地問過自己何去何從?我感覺你心底裏會悄悄地抉擇的。

  

阿彌陀佛對我們心地的呼喚與印契,十方諸佛對我們心地的呼喚與印契,釋迦文佛對我們的呼喚、推助、教育、引導與印契,都會成熟我們的善根,成熟我們那種良知的抉擇。憶佛念佛與自力修持天大的差異,就是這個淨心與不淨心的分水嶺。阿彌陀佛願力住持故,攝化十方九界衆生同得這樣一個不退轉的法益,能令一切隨順衆生一生成就無上菩提。一定要知道佛力住持是重要的,隨順佛願是根本所在。放棄自業他業共業的糾纏是我們憶佛念佛的最殊勝方便!我們糾纏在自業他業共業中,糾纏在五濁惡世的種種業習中,那我們欲得一個究竟的大利——即念佛憶佛與十方諸佛作爲菩提道友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的機會,就丟失在你憶業力念業力,在業力沈淪的結果下,就丟失在這裏。

  

所以相續的意樂,我們自己怎麼來決定?我們自己怎麼來觀察?我們自己怎麼來審思?這一定是現前大衆聽聞有情刻不容緩的一個大的作爲。

  

我們看昙鸾法師的文字。淨心菩薩,可以在此世界,乃至他方世界,乃至極樂世界等等世界中無用心地在一念一時一處遍遊法界,于種種諸佛前作平等供養,于一切衆生前做平等守護與法施。未淨心菩薩,需作意用功,才能達成這樣的殊勝功德。凡愚有情,仰仗佛力,隨順佛願,一生亦得不退轉,往生彼國亦必然成爲事實,一生成就無上菩提亦必然成爲事實。所以淨心菩薩與未淨心菩薩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個教化之殊勝廣大真實,就是若登地菩薩、若未登地菩薩、若淨心菩薩、若未淨心菩薩、若一切凡愚等,仗借阿彌陀佛的願力,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依佛力住持故,此等衆生一生平等成辦于無上菩提,這是十分感人的!尤其是在凡愚有情迷失糾纏于自業他業共業的這樣一個社會狀態下,在惡緣熾盛的這樣一個減劫時代,此教法實在是應該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應該啓發著我們的心靈,應該成熟著我們的無上菩提心。

  

2012這樣的話題我們不談它,但我們面臨著生老病死與無常,死是必然的,死的方式我們不知,死的去向不知,死的什麼樣的狀態,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真是不知。如果我們在憶佛念佛上真正隨順佛願,真正得到安心與安住,那我們活著一定是安詳的,不求死,不求速死,也不求長壽。求一個什麼呢?在這種清淨安住下會活的安詳,真正壽盡之時撒手從容。這是淨土法門自利利他、現利、未來利、究竟利的一個事實,這樣就一定是活的十分從容,撒手的十分潇灑自在,爲什麼呢?——他沒有什麼顧慮。

  

淨心菩薩未淨心菩薩、登地未菩薩登地菩薩、一切凡愚有情等皆依佛的平等回施故,依佛的願力故,同生彼國,這樣一個大機大用,我們人人有機有分有緣有抉擇的能力。這樣一個法則,對我們來說,下面就是我們自己願生不願生的選擇——願意沈浸在自力自業他業共業五濁惡世這樣一個業的糾纏中?還是願意憶佛念佛隨順佛力住持安心于當下,在每個身口意叁業中清淨回施,清淨安住,在憶佛念佛這樣一個若已生若未生若當生皆得大利的究竟心中認知這個教法?這就是我們大家面臨的話題,面臨的功課,面臨的憶佛念佛的一個實質的內容!這個內容對大家來說是大是大非!

  

所以昙鸾法師在此處提到淨心菩薩與未淨心菩薩之差別,來提醒我們,來喚醒我們對我們現緣的真正的抉擇與認知,這是你自身心靈的抉擇與認知,不是說假設一個樣子,或者說給任何人第二者看的,是我們與諸佛契合,還是與六道輪回的衆生業力契合,這樣一個重大舉措!

  

已證淨心菩薩在十方世界度化衆生不假于用心,但行自在方便,平等法身如實安住,這是淨心菩薩所成就。八地以裏需作意方便,才能實施教化,分身無數,度化衆生。一切凡愚有情皆依佛願故而得往生彼國,依佛力住持故皆得不退轉。這是一個區分,你可以判定自己是什麼樣的菩薩,是登地不登地的,是八地、七地以下,還是凡愚有情等等。依佛願故,平等給予利益,皆得不退轉,皆得阿耨叁羅叁藐叁菩提。

  

利益是平等的,作爲有別。如果觀察不到這個作爲之別,我們的作爲就會出現問題。所以看到,包括《般舟叁昧經》中也講——凡愚有情因念佛故做八地事,很多人就很興奮,說這太好了,凡夫有情可以做八地事,但他忘記了有佛力住持、有佛願住持這種真實的加持,使一切凡愚有情雖未淨心,但是依佛願故,隨順佛力故而得淨心作用,而得淨心之結果,而成就一生不退。他把這個依佛願依佛力給丟失了,盲目地去說做八地事了,結果八地事沒有做成,沈淪事又做起來了,錯認了門頭,自诩自認,把內容給丟失了,把包裝給拿起來了。

  

那些真正走般舟的人,一步一步的常行道者,當下一念一語一作爲皆是與道業相應,道不可須臾離,離不開這個道,什麼道?——憶佛念佛,擺脫了自己見聞覺知的糾纏,隨順了清淨的法性,隨順了佛願的召喚,洗滌了清淨的心靈,運用了清淨的心智,做一個平等的安住者,步步踏著蓮花,步步踩著平等,步步安住在如實的心智中,這個如實,那就是常行道。所以那些走般舟的人,若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若九十日九十夜,如彈指傾。何以故呢?心智一如故。清淨相續故,隨順佛願故如實安住,不做增減。

  

但現在所謂的有些修行者,或者一些行般舟者,張嘴說的什麼呢?——我這一次感受很好啊,我這一次沒有睡覺,我這一次走般舟,我上一次走般舟……,如果你聽到說憶佛念佛贊佛,隨順佛願,清淨安住,遠離自業他業的糾纏,擯棄自己見聞覺知的糾纏,這樣的人我們都要頂戴他,我們應該隨順他,應該稱敬他,那是人間的或者人天的眼目,那是出世的善知識。要不然你談你的見聞覺知,他談他的見聞覺知,你談你的感受受用,他談他的感受受用,又沈溺在自己他人共有的業力上相互糾纏,相互贊,相互謗,相互地迷失,而不是隨順佛願,贊歎佛的功德,擯棄自業他業共業的糾纏。

  

我們對自己現有的心理狀態要有個認知,這樣作爲一個憶佛念佛者,那是十分明快的,而不去誤導自己誤導他人。因此作爲這個時代的憶佛者念佛者,是幸福人,是福德人,是諸佛所贊美的人,我感覺到大家都是需要諸佛贊美的。

  

(歲次辛卯六月十二 2011年7月12日)

  

《安居第五十六日(叁):孰可取孰不可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