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我们这个忆佛念佛是势在必行的事。我们只要悄悄地问过自己何去何从?我感觉你心底里会悄悄地抉择的。
阿弥陀佛对我们心地的呼唤与印契,十方诸佛对我们心地的呼唤与印契,释迦文佛对我们的呼唤、推助、教育、引导与印契,都会成熟我们的善根,成熟我们那种良知的抉择。忆佛念佛与自力修持天大的差异,就是这个净心与不净心的分水岭。阿弥陀佛愿力住持故,摄化十方九界众生同得这样一个不退转的法益,能令一切随顺众生一生成就无上菩提。一定要知道佛力住持是重要的,随顺佛愿是根本所在。放弃自业他业共业的纠缠是我们忆佛念佛的最殊胜方便!我们纠缠在自业他业共业中,纠缠在五浊恶世的种种业习中,那我们欲得一个究竟的大利——即念佛忆佛与十方诸佛作为菩提道友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的机会,就丢失在你忆业力念业力,在业力沉沦的结果下,就丢失在这里。
所以相续的意乐,我们自己怎么来决定?我们自己怎么来观察?我们自己怎么来审思?这一定是现前大众听闻有情刻不容缓的一个大的作为。
我们看昙鸾法师的文字。净心菩萨,可以在此世界,乃至他方世界,乃至极乐世界等等世界中无用心地在一念一时一处遍游法界,于种种诸佛前作平等供养,于一切众生前做平等守护与法施。未净心菩萨,需作意用功,才能达成这样的殊胜功德。凡愚有情,仰仗佛力,随顺佛愿,一生亦得不退转,往生彼国亦必然成为事实,一生成就无上菩提亦必然成为事实。所以净心菩萨与未净心菩萨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教化之殊胜广大真实,就是若登地菩萨、若未登地菩萨、若净心菩萨、若未净心菩萨、若一切凡愚等,仗借阿弥陀佛的愿力,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依佛力住持故,此等众生一生平等成办于无上菩提,这是十分感人的!尤其是在凡愚有情迷失纠缠于自业他业共业的这样一个社会状态下,在恶缘炽盛的这样一个减劫时代,此教法实在是应该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应该启发着我们的心灵,应该成熟着我们的无上菩提心。
2012这样的话题我们不谈它,但我们面临着生老病死与无常,死是必然的,死的方式我们不知,死的去向不知,死的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真是不知。如果我们在忆佛念佛上真正随顺佛愿,真正得到安心与安住,那我们活着一定是安详的,不求死,不求速死,也不求长寿。求一个什么呢?在这种清净安住下会活的安详,真正寿尽之时撒手从容。这是净土法门自利利他、现利、未来利、究竟利的一个事实,这样就一定是活的十分从容,撒手的十分潇洒自在,为什么呢?——他没有什么顾虑。
净心菩萨未净心菩萨、登地未菩萨登地菩萨、一切凡愚有情等皆依佛的平等回施故,依佛的愿力故,同生彼国,这样一个大机大用,我们人人有机有分有缘有抉择的能力。这样一个法则,对我们来说,下面就是我们自己愿生不愿生的选择——愿意沉浸在自力自业他业共业五浊恶世这样一个业的纠缠中?还是愿意忆佛念佛随顺佛力住持安心于当下,在每个身口意三业中清净回施,清净安住,在忆佛念佛这样一个若已生若未生若当生皆得大利的究竟心中认知这个教法?这就是我们大家面临的话题,面临的功课,面临的忆佛念佛的一个实质的内容!这个内容对大家来说是大是大非!
所以昙鸾法师在此处提到净心菩萨与未净心菩萨之差别,来提醒我们,来唤醒我们对我们现缘的真正的抉择与认知,这是你自身心灵的抉择与认知,不是说假设一个样子,或者说给任何人第二者看的,是我们与诸佛契合,还是与六道轮回的众生业力契合,这样一个重大举措!
已证净心菩萨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不假于用心,但行自在方便,平等法身如实安住,这是净心菩萨所成就。八地以里需作意方便,才能实施教化,分身无数,度化众生。一切凡愚有情皆依佛愿故而得往生彼国,依佛力住持故皆得不退转。这是一个区分,你可以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菩萨,是登地不登地的,是八地、七地以下,还是凡愚有情等等。依佛愿故,平等给予利益,皆得不退转,皆得阿耨三罗三藐三菩提。
利益是平等的,作为有别。如果观察不到这个作为之别,我们的作为就会出现问题。所以看到,包括《般舟三昧经》中也讲——凡愚有情因念佛故做八地事,很多人就很兴奋,说这太好了,凡夫有情可以做八地事,但他忘记了有佛力住持、有佛愿住持这种真实的加持,使一切凡愚有情虽未净心,但是依佛愿故,随顺佛力故而得净心作用,而得净心之结果,而成就一生不退。他把这个依佛愿依佛力给丢失了,盲目地去说做八地事了,结果八地事没有做成,沉沦事又做起来了,错认了门头,自诩自认,把内容给丢失了,把包装给拿起来了。
那些真正走般舟的人,一步一步的常行道者,当下一念一语一作为皆是与道业相应,道不可须臾离,离不开这个道,什么道?——忆佛念佛,摆脱了自己见闻觉知的纠缠,随顺了清净的法性,随顺了佛愿的召唤,洗涤了清净的心灵,运用了清净的心智,做一个平等的安住者,步步踏着莲花,步步踩着平等,步步安住在如实的心智中,这个如实,那就是常行道。所以那些走般舟的人,若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若九十日九十夜,如弹指倾。何以故呢?心智一如故。清净相续故,随顺佛愿故如实安住,不做增减。
但现在所谓的有些修行者,或者一些行般舟者,张嘴说的什么呢?——我这一次感受很好啊,我这一次没有睡觉,我这一次走般舟,我上一次走般舟……,如果你听到说忆佛念佛赞佛,随顺佛愿,清净安住,远离自业他业的纠缠,摈弃自己见闻觉知的纠缠,这样的人我们都要顶戴他,我们应该随顺他,应该称敬他,那是人间的或者人天的眼目,那是出世的善知识。要不然你谈你的见闻觉知,他谈他的见闻觉知,你谈你的感受受用,他谈他的感受受用,又沉溺在自己他人共有的业力上相互纠缠,相互赞,相互谤,相互地迷失,而不是随顺佛愿,赞叹佛的功德,摈弃自业他业共业的纠缠。
我们对自己现有的心理状态要有个认知,这样作为一个忆佛念佛者,那是十分明快的,而不去误导自己误导他人。因此作为这个时代的忆佛者念佛者,是幸福人,是福德人,是诸佛所赞美的人,我感觉到大家都是需要诸佛赞美的。
(岁次辛卯六月十二 2011年7月12日)
《安居第五十六日(三):孰可取孰不可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