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五日(二):淨土教法超越叁乘
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無量壽經》有四句偈子實際是淨土法門很主要的一個偈贊,同這個“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著,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是對稱的,即——“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四句偈子實際把淨土教法揭示的十分清晰。
這個“不虛作”是什麼呢?不虛作是其佛的願力。
“聞名”是阿彌陀佛教法中的主體教法。四十八願中,許多願望都是聞名而得利益,尤其是有他方菩薩、他方衆生聞名即得什麼樣的利益,很多這樣的願文。阿彌陀佛教導回施的方法都是依聞名而傳達的。往生彼國的利益那是另外一個,說往生彼國具叁十二種相八十種,是怎麼金身,有六通種種善巧等等,那是往生的利益。此處是聞名的利益。這個不虛作的住持是依聞名而傳播的。四法度衆生中就有名號度衆生,這個名號即是法,即是事實的力。
“其佛本願力”——阿彌陀佛他的願力;
“聞名欲往生”——這個“欲”完全來自于願力所加,給我們成就這樣一個欲,或說這樣一個信順,就有這樣的一個力度,所以他方衆生聞其名號即得二種忍,即信忍、順忍,信順而得到往生。
此處談到的往生不是生死之事,而是心地的依止,心地的印契,即心地與阿彌陀佛功德的契合。我們的心地本來可以說是一個無意識的法界,就是說它可以說好也可以說壞,也可以說不得不失不垢不淨,所以它是一個無意識法界,那麼在這個無意識法界中,阿彌陀佛依他的願力,通過名號的傳達,使我們得到信順的功德,而得到印契、回歸,或者說給予。所以是“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個往生不是生死,是逾越生死事。但我們一般腦袋裏的概念,往生就是生死事,此處往生是無生事,印契無生,因爲往生彼國是超越生死,所以生即無生。
那你說傳統的人不就認爲往生就是死亡嗎?在阿彌陀佛這個教法中,這種說法是極小極小的一個群體,佛陀真正的教法就是在聞名、信順這個給予與印契下,了知了無生與超越生死的這樣一個事實,所以說安住于彼國,這個彼國就是安養,心智不再晃動,得到了究竟的皈依,所以說“自至不退轉”,那就是一個法的滿足,滿足的印契。
對此天親菩薩就用偈贊說“觀佛本願力”,他爲什麼在這個地方不講“其佛”了呢?是讓我們來觀的,因爲他一直在講觀察門的二十九種莊嚴,讓我們來觀察。
這個觀察門,對我們漢地人來說,是極爲重要極爲重要的。因爲我們在封建社會中、在經常受到遊牧民族入侵的情況下,造成了鎖國封閉的意識,比如建長城啊,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高高的城牆,每個家裏都有四合院等等,在這樣的狀態中生活的人群就更需要心靈的觀察。
我們必然相續著一個民族的血統,我們的意識中還有這樣的東西。我考究了很多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差異究竟在什麼地方呢?包括日韓國家的佛教。這種差異的大背景實際基本上都是社會性質這個背景。
象南傳佛教這些國家,過去都是殖民地,法國的殖民地、荷蘭的殖民地,他們一直在尊重著殖民地的一種意識,現在泰國的國王也出過家,他以前在英國留學,他們的主體思想就是西方的意識。
我們中國人也嘗試著,例如辛亥革命,乃至成立共産黨社會主義小組,都是在法國學習了之後,把共産主義思想,或者巴黎公社的一種所謂的革命思想帶到中國來,所以說他們信仰的是西方的宗教意識、西方人的理念,而不是東方人的東西,包括象一些主要領導人,孫中山、蔣介石、馮玉祥等等都是基督教、天主教的些教民。但我們畢竟是從封建社會跳躍過來的一個國家。
在西藏這些地帶,遊牧民地區,他們神秘的東西比較多一些,這些遊牧民族大部分是把農奴社會的東西承接下來了。社會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佛教在傳播過程中的一些順應,它要順應這個社會,要順應當時的一些權利者,否則就沒辦法生存,所以宗教往往他依止于王權,這在世界的任何角度都是不可違背的。
象南傳國家,上到國王下到臣民,他們都會去禮敬僧人,禮敬教法,甚至都會去出家,或者短期出家等等,但他們畢竟是殖民地下産生的一種結果,這個結果是什麼呢?就是整體的屈服。那麼對這個教法,它顯得也是有整體的屈服,從王者一直到臣民都一直要屈服,屈服什麼呢?他要屈服佛教。爲什麼要屈服佛教呢?這個教是他不得已的一個皈依。好比說當時英國人也好,法國人也好,統治著他們,他們屈服這些國家是不甘心的,他們心理一直有一個對抗,他說我甯願屈服于佛教也不願意屈服于你這個異國的統治者。所以從國王到臣民都會屈服于佛教。所有殖民地的宗教特征一定是從王者到臣民全部都屈服于一個宗教的,這是必然的一個曆史背景、文化背景。
在我們中國就不然了,中國是個封建社會,所以說整個屈服于宗教是不可能的,臣民可以信仰宗教,也可以屈服于宗教,但是王者就多多不許的。所以早期佛教傳到中國,還有沙門應不應該禮敬王者這樣一個爭議,有的人說這個異邦之教傳入中國,若不禮敬于王者應殺,就是說王者你都不屈服,你來幹什麼來呢?這就是封建社會的特征,就是王權製,王者他也有信仰,甚至也都有自己的師長,但是他沒有屈服的,因爲我是王者。這就是封建國家帶來的一個必然的背景。
西藏,我們都知道在五九年以前它就是一個農奴社會。那我就是佛,我就是主,他同時居于法王與人王之位,那他不會屈服任何人,只有大家屈服他,所以就産生了一個政教合一的社會。這就是農奴社會背景下産生的一個宗教。
都是佛教,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跟它的文化背景、社會背景有這麼大的關系,我們要是不了解,就會盲目地否定這個認定那個,認定這個否定那個,這樣錯亂地,不去考慮它的背景底色地相互貶低或者誹謗。
不同的社會背景的國家,封建社會、農奴社會、殖民地社會,會造成不同的宗教信仰,這是特別特定的。以前大家特別贊揚南傳佛教的這些國王都去禮敬出家人,但大家不知道曆史上很多出家人被屠殺,大的宗教的變革、戰亂的時候,出家人被屠殺的十分多,因爲他們這個群體是個弱勢群體,一有沖擊還是先沖擊他們。那爲什麼這些王者會屈服呢?因爲他是殖民地國家,殖民地國家一定會從王者就屈服于宗教,而不屈服于其他統治者,否則他心理沒法平衡,這就是人性所使的宗教的大的特征。我們看不到這些特征就會盲目地去說高說低。
所以我們這個漢地的佛教他這個住持的特征了我就說這是個住持,爲什麼住持了,這個不虛作就是他的社會背景有關系,背景。
那現在你說現在這些國家都變了,那爲什麼還這樣呢?社會變了,但宗教還在相續。曆代不論在什麼區域,王權對宗教的影響都是直接的。世尊在世的世間,印度的十六個大國國王都是皈依的,雖然是這樣,世尊絕對遵從、尊重這是世俗國與國之間的法律,所以比丘戒與比丘尼戒中大部分的根據一個是民俗,一個是避免譏嫌,再一個就是法律,保護僧衆免除兵役勞役這些傷害,免除譏嫌等等,這都是社會背景造成的。例如五錢斷頭那都是一個國王製定的,四波羅夷法中都是王者所定的斷頭罪,所以波羅夷是斷頭,沒有翻譯罷了,這個罪是王者定的,出家人不守也會斷頭,怎麼辦呢?那就拿到戒律上,說你不守這個戒就會斷頭,實際還是順應社會。那你說佛陀這麼大的智慧善巧神通,他幹脆就去製造一個自己的王國,不去跟這些糾纏,或者自己設置一套東西不行麼?他不行,他必須得順應守護,因爲普遍的教化必然是社會人群。我們學佛人要了解這個背景帶來了不同的宗教現狀。
阿彌陀佛在二百一十億國土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他建立這樣一個極樂世界,發這樣一個超世的願望。這種不虛作的住持,實際說二百一十億佛土這些諸佛菩薩都會來給他做證,做什麼證呢?——阿彌陀佛的這個誓願不虛。阿彌陀佛在這樣一個莊嚴下住持法界,他不是來住持一世界兩世界,他是來住持法界,所以彼國稱爲無量光佛刹。這個無量光佛刹就是阿彌陀佛在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大背景下建立的住持法界的國土,這個國土實際就是普攝一切衆生,沒有遺漏,每一個現前衆生都不會超越這個,你超越不了的。
這個背景肯定超越了叁乘的教法,所以淨土這個教法非顯非密非漢非藏非南傳。你說現在南傳人根本不相信有佛的國土,根本不相信這種教言。我們走著瞧,若叁十年若二十年若十年後,我們看這個教法會怎麼樣?因爲這個教法無區域性,這個廣大的佛土的背景是攝化一切衆生的,以前殘留的這些王權政權意識下主宰的佛教的東西,慢慢都會被這個不可思議的佛教所攝化,這是必然的。是不是必然我們拿事實說話,我們也不去鼓吹它什麼,就只能說佛的誓願的作用力不是單單是在我們漢族地區。現在藏族地區彌陀教法是廣泛傳播的,那南傳地區,我們慢慢地看。我只能說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光佛刹與住持法界的這個背景是真實不虛的,是攝化一切衆生沒有遺漏的,這個背景它不管你是什麼封建社會、農奴社會、或者殖民地社會背景下産生的宗教,它只是說平等的攝化,它是平等如實的,它不作取舍,就是平等如實的攝化,它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可能不是我們能想象的結果。
淨土教法在未來的傳播中,是能在我們這個劫、我們這個現有的社會中,産生其這個不可思議的影響的,或者說它攝化的人群是不可稱數的。對此區域是阻礙不了的,不管說南傳區、漢傳區或者藏傳區,是阻隔不了的,或者說你扼製不住這樣一個廣大平實的安樂的給予,擋不住。因爲這個時代的人掠奪心、占有心、割據心是非常強烈的,但帶來的畢竟是苦、業,那麼這種平等如實的安樂的給予,是一切世間衆生所需求,所以這個平等的回施,就會給一切衆生帶來畢竟的利益。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審視、觀察的,來確定我們對念佛法門的抉擇。
(歲次辛卯六月十叁 2011年7月13日)
《安居第五十五日(二):淨土教法超越叁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