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六日(一):一個最完美的緣起

  

安居第五十六日(一):一個最完美的緣起

  

阿彌陀佛的教化,久遠以來利益著無量的人天,在阿彌陀佛久遠的呼喚、願力的作用下,使這些無量無邊的有緣衆生一生成辦

  

這個一生成辦是個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爲在佛教漸次教法中,一生成辦也就是所謂的一生成佛之說。若不是依究竟的教誨,是不能達成這樣一個事實,或者這個說法都不可能安立的。

  

一生成佛的教法,是究竟徹底的。雖然我們不斷在提示究竟與徹底這個名詞,但我們怎麼在這一生中不辜負這樣徹底的教法?真正地一生能成就無上的菩提?這是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緣

  

一切諸佛出世,他們根本的願望不異于此——那就是希望我們一生能成就無上菩提,成佛,來真正完成自他的二利,乃至在未來相續中把這樣殊勝的教法傳播于有情。正如《無量壽經》所宣化,若衆生得聞這樣的教法就一生成佛,乃至轉相教化,轉相度脫,如是輾轉無有窮盡。

  

這個法是一個究竟的相續,一個徹底的教法,也是諸佛出世的大事因緣,是世尊以無問自說安立的一個教法。因爲這個教法是無所啓問的,所以稱爲無問自說的教法,我們給它起了一個名詞——暢佛本懷,是暢佛普度衆生的本懷的教法。

  

這沒有絲毫過譽的言詞,十分准確地表達了這樣一個無問自說的、究竟徹底的、能令衆生一生成辦的一個極爲殊勝的功德。這個功德是一切諸佛所贊譽,所守護,一切菩薩所敬仰,所頂戴,一切護法所追隨、擁護的一個真實的無上教誨。所以一生成辦,我們一般稱爲無上心,無上教誨。

  

這樣一個教法,充滿了透達、無遮、無蓋的一個真實,能令無量劫一切智者、一切得方便者、一切修法的實踐者、一切言論、一切宗教、一切理論去審思它。剛才來了幾個國外其他民族的人,我跟他們談這個阿彌陀佛思想。佛教這個彌陀教法,是破除了宗教義的一個特定的思想,這個思想是人類的一個歸宗之處。它不是宗教了,它是以宗教的形式在住世,在傳播,但它是利益一切衆生的,不管是什麼樣的種類,不管是什麼樣宗教所攝,或者什麼樣的社會背景。

  

我們講過——二百一十億佛土是阿彌陀佛成佛的背景;我們也談過——叁乘佛教由于區域性與社會背景帶來的痕迹,每個區域的人受到某些局限或者有某些優勢,但都不足以稱爲極爲殊勝。而淨土教法——信順阿彌陀佛的殊勝願力,能令我們自身及有緣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說一生得不退轉這樣一個提示、教法,其究竟性與徹底性都是不可思議的,是令我們無愧于傳達或言說的。

  

你說我是個普通的人,我對這個法尚未抉擇。沒有抉擇的時候,你可能是有疑慮與徘徊彷徨,若一旦了解了這樣一個無上的教誨,我們作爲一個彌陀的使者、受加持者,就會無愧地、無保留地把這個法益傳播給自己周邊的有緣,乃至說不管是親是疏,或者是敵是友等等,乃至是同類與不同類的衆生,我們都可以傳達給他們,使他們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乃至你的信心尚不具足之時,你在表述這個無上教法之時,你也會受到這樣無上教法加持的確認與成熟。這是一個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因緣不單單在佛陀施教上是大事因緣,在一切得遇衆生的現緣中也是大事因緣,何以故呢?暢佛本懷故,能令衆生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這是一個十分暖人心,十分召喚、震撼人心的一個大的故事,一個超世的法則,是由阿彌陀佛的超世願所建立,以超世的功德與成就來回施到無盡的法界中。我們娑婆世界是這個無盡的法界的其中一份,我們這個人類也是其中一份。

  

我們有幸于遇到這樣一個殊勝的、究竟徹底的教法,如果有一念慶幸的感知,或者感恩的感知,或者隨順的感知,乃至說不誹謗的感知,那你的福德善緣是不可思議的。實際是令十方佛菩薩都會有震驚的這樣的實質內容,他們可能是以法眼、佛眼、慧眼、天眼所見,他們會受到震撼,說何以福德能令此衆生得遇此無上教誨乃一生承辦?!

  

如此教法,爲十方一切諸佛所贊歎,所擁護,是一切諸佛攝受之法門。我們因爲念一佛名,而受一切諸佛之贊歎、守護及攝化,其功德與作爲,其善緣之不可思議!因爲我們在凡夫心地中可能不知道這種廣大究竟的善緣的周遍與真實,一旦了解了,我們自身也會生起真正的感激,或者心地的光榮。

  

我們經常會讀到說有一些人因爲果報生到邊地或者說生到邪見家等等,但在淨土教法中泯滅了一切衆生的差別,它這種平等、廣大的心胸給一切衆生帶來了愉悅、安樂,一切親疏敵友之稱在彌陀這個無礙的光明中、智慧的光明中自然會散壞。因爲我們生生世世有許許多多的積攢,我們稱爲親疏啊、敵友啊,而阿彌陀佛這個教法,給我們結了極大的善緣,這個善緣入一切衆生的佛性、心性中,能喚醒一切衆生最究竟的心智,即佛性,也就是說我們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會讓它成熟起來,讓它發揮作用。

  

我們在這樣一個教法、這樣一個善緣因緣的引導下,那無始以來一切惡業,一切迷失的對立的作爲,在有意無意中就會散壞。所以面對這種極大的殊勝的善緣,我們若有了知,我們會情不自禁地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安住在這種光明、光明的相續中,來自他二利,來照耀這個幽暗的世間、對立沖突的世間,讓這些世間人本具的光明同樣地成熟起來,浮生起來,來照亮自身,照亮周邊,那就是一個光明海、智海,也就是諸佛如來會之海。

  

這種教法是我們心地裏的善的絕待的成熟,那是一種很深邃的呼喚,呼喚我們心靈最深處的渴望——就是成佛,或者說圓滿,或者說清淨,或者是真實的具足悲智的力,具足威德的力,具足神通變化與不共之力。雖然是不共的,它的本質是無差異的。這個呼喚不是我們要求的,是我們沒法要求的,所以世尊與我等做不請之友,來展示一個諸佛如來親證的最上乘法益。

  

認真地去觀察、去審視這樣一個稀有難得的法,那會使一個念佛人真正地回味無窮,真正地生起一種感恩的心,一種慶幸的心,或者說我們會遠離世俗的疑慮、對立,世俗的迷失與糾纏,使我們真正感到了我們人格的佛格——在人格中圓滿的那一面事實的力量,而遠離了人類的自我卑劣、自我卑賤、自我扭曲傷害的世俗習慣,使我們走上一個健康的、完美的、覺悟的人生這樣一個主題的道路。

  

我們有這樣一個主題,那在這個世間,在這個時代,就是一個無愧色的人。因爲我們這個時代令人充滿了自卑的驕慢,驕慢的自卑——驕慢的負重給我們帶來了自卑,因爲你不能承受;又因爲自卑的反抗,給你帶來了驕慢的掙紮。我們在這兩個極端中帶來了許多迷失、痛苦、對抗、沖突與傷害。

  

那麼這個時代,有這樣一個佛陀無問自說的法則,直指一切衆生的心地究竟的光明,究竟地的真實安住、安樂,我們怎麼去面對它?我想作爲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一個普通的人,遇到這樣一個稀有的法則,必然也能令我們出離這種業習的掙紮與迷失,業習的不斷積攢這樣一個陋習。

  

所以這個教法是很稀有的。昙鸾法師的文字中,講到一切未淨心菩薩,因爲往生彼國故,與這些寂滅平等者是功德相等的。那我們這些尚未稱菩薩的,乃至說在凡愚類惡習深重的有情,或者說于習氣尚不能覺悟的有情,我們往生彼國的利益是什麼呢?——若是我們隨順著佛願,那就九界同歸

  

九界同歸對我們來說,實是我們學習佛法,尤其淨土法門的最完美的一個緣起。因爲九界同歸正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使,實際也是揭示了衆生的佛性,他以願力來揭示了佛性的作用,這個佛性是九界衆生同有同具的。所以“九界同歸”這種平等教法泯滅了我們所有的仇恨、親疏,所有的對待、對立,二元就在此處散壞,使我們能有平等的安住。

  

平等的安住,也就是所謂的圓滿的緣起。我們用圓滿的緣起來修行,來作爲,來審觀周邊的自業、他業、共業這樣一個空間,那我們所謂的無始以來的業力的掙紮、習慣的掙紮,就會散壞。你可以去使用它,可以去觀察它。

  

因爲我們對立的習慣造成了這個娑婆世界,所謂的二元世界這樣一個堅固的、對立的一個有情無情的認知。而九界同歸,是佛願力所展現的內容,同樣是我們佛性的一個印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怎麼讓它起作用呢?——我們在隨順著佛的願力回施的對應的狀態下,或者用佛的願力來印契它,也就是所謂的九界同歸這樣一個平等緣起與平等安住下,二元的業習、業力,二元的堅固性造成的沖突,傷害,迷失,對抗等等惡業,它就會散壞。

  

我們一日中,或者一生中有沒有這樣運用呢?這是我們念佛與不念佛的一個明顯的分水嶺。若是念佛者,一生中有一次這樣的運用,那會給你留下一個永恒的啓迪,即一個真實的啓發,這個啓發永遠地在鼓勵著你,因爲這是你未曾有的。在世俗的對立、對待的習氣下,我們造成了很多所謂的善惡無記業的積累,或者相續…

《安居第五十六日(一):一個最完美的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