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四日(叁):隨喜上首功德

  

安居第五十四日(叁):隨喜上首功德

  

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上首功德成就,任何一個如來世尊出世,他的上首菩薩伴隨著就會出現,我們都知道,在華嚴叁聖中,文殊普賢就是釋迦文佛的這個伴。觀音勢至就是阿彌陀佛的伴,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是藥師佛的伴。這個伴,就是左右侍。這二位菩薩就來一生補處,補這個世尊取滅後的位置。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我們都知道一小世界有一須彌山,四香水海、日月輪圍繞著須彌山,就形成一個小世界,什麼忉利天、四天王,一層一層的,到我們人間、地獄惡鬼畜生啊。須彌山就是一個小世界的標志,這裏用一個小世界的標志,可能須彌山還不夠,說“須彌山王”,來標志這種上首功德成就。

  

“伴”是很重要的,任何一個世尊出世了,要是就一個世尊站在那裏給大家講法、交流,難免就有點顯得似乎無力的樣子。

  

【舉例:淨飯王爲了莊嚴釋迦佛僧團,要求所有釋迦族刹利種一家必須抽一男丁隨佛出家。所以當時就有八萬四千刹利種出家。那是王令,所以就有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他們惹了不少麻煩,因爲他們不見的是爲了出家而出家,因爲王令不能不出,象難陀、阿難陀、善星比丘、提婆達多,跟世尊唱正面戲反面戲的,都是堂兄堂弟、表兄表弟這樣的一家人。淨飯王的命令莊嚴了世尊的僧團,那是世俗的一個莊嚴,也給僧團帶來很多麻煩,但同時也給釋迦佛帶來了很多教育機會,給我們末世的出家人製定了許多戒律。】

  

上首功德,實際是來烘托世尊之悲智的。比如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圓滿身來度化衆生,衆生若不接受者,以悲心化現,示現種種身,那就是觀世音菩薩,若有衆生多諸驕慢,行諸邪法,那麼他就以智身,就是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出現,奪你的一切驕慢。因爲大勢至菩薩一站起來,一作爲,整個法界都震動,一切諸佛都起于本位。不要說凡夫了,佛都站起來了,幹什麼呢?就是奪衆生之驕慢。所以以智光身照耀,無所對待,稱爲無邊光,無對光,來奪取衆生的這種驕慢。也就是說根據不同因緣,出現了這兩種上首菩薩來輔佐阿彌陀佛。

  

我們都知道世尊在施教的時候也經常會遇到難題,有些人就不受他度啊,但是象福樓那、舍利佛、羅候羅等,他們教育就起作用,釋迦佛不起作用。佛是圓滿施教,他怎麼不起作用呢?無量劫以來的因緣所致。所以說我們現在一定不要結惡緣,結惡緣你到未來際都沒有辦法,成佛了都不行,不是說世尊度衆生真度不了,而是什麼呢?——惡緣相伴故。

  

【舉例:琉璃王踏殺釋迦族的故事。這都是因緣,無量劫以前那一塘子魚被現在這些刹利種的人吃了,那他就來踏殺他們。】

  

已經成佛了,還受這果報嗎?世尊他不受這個果報,他受的是應化果報,他只是教化因緣了,所以有應化果報。九難即顯應化果報,就是說他在應化過程中要解決這些因因緣緣,他也要果報,沒有果報,就和大家沒法交流。世尊全然不受世俗果報了,或者世俗果報跟他沒有關系了,那大家就不相信他了。要是沒有父母,沒有來源,突然飄來一個佛,放著光,給你說法,你會嚇跑的。但世尊有母親,有父親,有妻子,有兒子,大家就感到親切。這就是業相,稱爲應化,這應化就是讓我們安穩滿意。很好的東西要是突然出現了,我們大家也不接受。所以世尊也是慢慢的來,在藍毗尼一出生,一點點地長啊,七個保姆把他養啊養啊,後來娶妻啊生子啊,幹什麼呢?也就是因緣,無因緣不度衆生啊。

  

這個上首功德,“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就講觀音勢至二位左右侍立者,他們的威德與善巧是超然獨不群的,其他大衆雖然都是乘著佛願往生的,但是上首菩薩有不共的地方。這也是因緣所生。實際在唐密的教法中,提到觀音勢至,就說是阿彌陀佛心智化現——爲了莊嚴法性之功德,令一切信服有情各得方便,所以化現,就如講綠度母、白度母是觀音菩薩掉的淚的化現一樣,實際就是他們悲心的延續,悲心的拓寬與壯大,或者傳播的這種相續性,那阿彌陀佛這個圓滿慈悲的相續性,就相續在悲智上了。

  

【舉例:舍利佛出家,但他是世尊的上首弟子,很多比丘都不服氣的,問世尊何以不以喬陳如長老等爲上首弟子?何以舍利佛爲第一弟子呢?這是因緣生法,舍利佛在過去世隨釋迦佛在其他道中修行的時候,就發了這樣的願——設瞿昙成就無上菩提,我當作其第一弟子。不是因爲他智慧大,是因爲他的誓願、宿世的願望,他發過這樣一個願。】

  

所以我們知道,你再有修行、你再有作爲,無願不成呐。這個願很重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修行啊,跟自己的願也都有關系,成就的大小都跟願有關系。你說我隨順佛願,往生彼國成佛之時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一點差別都沒有。沒問題。你說我發別願,我要另設別願。所以我們說,你有未了緣、未了情、未了願,你都可以發別願的。大的這個主題——念佛往生彼國成就了,那我們以別願回入娑婆,來酬願,這是沒問題的。酬願,酬你現生的未了的東西。很多人發愁這個東西,不用發愁,尤其有的人的情緣,這個情緣很煩對不對?它很糾纏不清的。有的人的業緣,業緣太複雜了對不對?內容很多。當然也有的人有事緣,某個事業相沒有完成那也不行的。這也沒問題,都可以回到娑婆來修短自在——就是完成你的願,可以不違安養來成就這些願。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個願是一個大願、主題願望。我們受到佛陀的授記灌頂,得到了不退轉的利益善巧了,可以回到其他世界,其他因緣上去,完成自己未了的情緣、業緣、事緣。

  

你說我現在做可以不可以呢?乘佛願力是可以的。現在我們乘佛願力完全可以不顧自己的陋劣什麼的,都可以乘佛願利世。完全是可以的,你不計較自己的作爲了,完全是乘著佛願來利益世間。五念門第五門中我們就可以學到的,那即生就可以隨順佛願,就沒有往生不往生的概念了,現生可以利世了,就把現生的這些東西直接了結了,不管他們了。直接乘佛願,可以作爲的,就是所謂昙鸾法師講的——以佛願爲己命,豈可思議。把佛願當成自己的作爲和生命相續了,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即生就可以利世。就象阿彌陀佛派個代表一樣來到這個世間。

  

上首功德成就,佛陀身邊的弟子們,名分是跟他們的願望有關系的。象我們在寺廟裏,我們的作爲也都不是即下能成熟的,也都是過去業力的積攢,要是我們不了解這個,心裏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尤其嫉妒心比較強的人,他有啥了不起?我比他強一百倍呢!但是我的作爲就是沒他強。嫉妒的人,那火一燒起來啊,很燒人的,這樣的人現世就不得勢,很容易就錯傷自己。

  

【舉例:提婆達多,釋迦佛的堂兄,他就不服氣世尊,也就是嫉妒。善星比丘,給世尊作了22年的侍者,又是世尊菩薩地很多世的親兒子,他經常就站在世尊後面說怪話——哼,不就有個光環麼。他很會講經麼,因爲多生隨釋迦佛熏修種種法則,叁藏十二部很流暢。但就是生墮地獄了。】

  

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爲這一個詞——嫉妒。“他有啥啊,不就比我們多個光圈麼?”現在我們經常有人會這麼說,這個人不就會個什麼嗎?認爲自己吃了多大的虧,自己多大的能耐都被埋沒了。這樣的人很苦。

  

所以隨喜是我們這個時代能得大勢力的一個增上方便。在阿彌陀佛的這個上首教法當中,說“勝妙無過者”,那我們可以隨喜、瞻仰。隨喜可以使世人現得大勢力。你隨喜佛的功德,那你就有佛的勢力;隨喜上首功德,有上首的勢力;隨喜念佛的贊佛的,就是隨喜佛陀的勢力,我們會得到加持的。如果我們去嫉妒,去誹謗,那就慘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各有自己的強項,這是沒問題的,但是隨喜這個法啊,真是需要修的。隨喜功德,現得大勢。我們這個時代也是比較缺這個角度。

  

談到上首功德成就。我們這個也可以發願做佛的上首弟子去。你說我不做,我就做阿彌陀佛一樣的佛。完全可以,乘佛願者,其未來成佛之時,一切功德如阿彌陀佛無異——這都有授記的,同名妙音如來,他們的功德跟阿彌陀佛都沒有差別,在無量的刹土中各個實施教法。但都是隨喜而來的,象我們現在念佛贊佛,實際都是隨喜的修法,隨喜此功德,此功德即一如地在我們生命中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學了上首功德,雖然知道他“勝妙無過者”,但我們在隨喜的刹那就入一味的法界,成就不可思議的善巧。

  

(歲次辛卯六月初九2011年7月9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