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五日(一):人生的五個層次與主題

  

安居第五十五日(一):人生的五個層次與主題

  

我們把阿彌陀佛的十七種依報莊嚴做了一個提示,現在我們學習阿彌陀佛正報莊嚴的八種功德。不管是依報還是正報,都揭示了我們心地真正的皈依處。因爲我們的生命意識生滅變化,人的心智身心總要有個依止,要不然任何人都會産生迷茫。極樂世界給我們這樣一個心地的這樣一個參照,讓我們有個認知。

  

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故。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反襯了阿彌陀佛這樣一個令人瞻仰的絕待的法位。十法界中,佛法界一真,阿彌陀佛在這個位置上就表現爲住持一真法界的一個主持者。

  

這個“主”與世俗概念不一樣。世間就有大小的理念,而這個“主”完全是由心所顯的,以此泯滅一切衆生的诤訟,直接給予一個平等的絕待、象法印一樣的真實,不讓我們的心智再來去對比高底什麼的,就是一個一真的抉擇,一真的一個描述,來讓我們認知這個一真,也就是所謂說的對法性最貼切完整的描述。

  

這個住持,十方九界所敬仰,就是讓我們來真正地簡單化自己的思想,簡單化我們的意識。我們要在十方九法界中去捕捉、去認知,實際上是很煩雜的一個大工程,這裏直指這樣一個主功德的內涵——阿彌陀佛爲十方九界一切衆生所頂戴,所禮敬,所隨順,那我們就知道念佛這樣一個唯一的事實、一個事實的修法,在此處就能得到一個究竟的抉擇。

  

因爲我們對法的迷惑與徘徊,使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大量的身口意叁業的變異的作爲,每天的思維念頭是無量無邊的,唯有真正地瞻仰于佛、念于佛、皈依于佛、供養于佛、隨喜于佛,這是真實不虛的事實,是可行的。其他行爲是變異無常的,自己的、他人的、周邊共有的,那是無量無邊的,我們如果在這個唯一的事實處有一個休息,那麼叁業顯現之時我們就能休息,能不去隨它流轉,也就是說用這個事實的心智來觀察無量無邊的法界,我們就會在這個無量無邊的變異法界中得到安穩,即所謂的主功德的安穩。

  

這個“主”,是不動的一個安樂,唯一的一個事實。如果我們在這無量無邊的身口意叁業的變異中不休息,在這裏面去捕捉,去迷失,那我們很辛苦的,即使一天的心所,或者自業他業共業的交織就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疲憊。這個疲憊是很痛苦的一個事情,讓人就疲倦不堪。如果我們在這些地方能休息了,了解了這個事實與這個不動的住持是我們心靈真正的皈依處,那我們就在這無量無邊的自業他業共業的叁業中得到安樂,或者說能透視這樣一個無量無邊無自性的變異的法則,或說無常法則,在這無常的本質中得到安樂。

  

所以這個“主”對本性、本質的一個完整形象的表述,所以爲九界所瞻仰所頂戴。這裏的“天人”是一個代名詞,代表了十方九界衆生。你若做這樣的頂戴,就會産生安樂的休息的抉擇。這是一個過渡,即依阿彌陀佛的成就,來令一切衆生虛妄的業習、虛妄的作爲、虛妄的語言得到休息,令我們回入一真法界,得到一個真實的安住,這樣主功德就能表現出來,所以九界所皈依、所禮敬。

  

“天人丈夫衆”,這裏把天人和丈夫這個兩個詞聯系到一起,實際是對九界同歸者,對皈依者的一種贊美。或者說阿彌陀佛所攝化的這些天人丈夫,是九界衆生,這些九界衆生往生彼國皆是天人丈夫,以此來贊揚彌陀不動的功德。這個不動功德是一切衆生心智所成,是一切衆生的不動心智的一個真正的描述,以此讓我們能得見得用。

  

阿彌陀佛這個主功德,不是說折服衆生,實際是讓我們認知,來啓發或者說來完成我們一切有情的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我們怎麼來認知這個的德相呢?——依阿彌陀佛這個主功德來真正地表達出來,若是一衆生在這個主功德如實安住,那十方九界就同歸。所以在任何一個人的意識法界中,這個一真的事實都能統攝九界,自身法界與九界的有情同歸,使其無疑地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真實的利益是我們應該觀察的,如此得到究竟的休息,得到安樂住,使我們的法身慧命得以康樂,使我們的煩惱業習得到了消融。

  

  

“恭敬繞瞻仰”,是我們在這個法界中選擇的一個過程。瞻仰,是一個恭敬心的回歸。恭敬這個名詞,在我們學佛的這個角度,真是一個特別大的話題。因爲我們都知道人生中的這幾個次序:

  

(一)物質的。一般的人生,對物質的感觸是十分直接的,我們吃的用的住的車子等等,我們認爲自己很需要,就會對這個東西很在意。物質若增若減,所以我們說物質是一個增減的角色。

  

(二)精神的。伴隨物質,就有精神的變化或者精神的適應與不適應,或者說精神的一種生活的內容。我們在每天逆順健康不健康吉凶中,這個精神上會有很多的變異,所以我們說精神是一個多變的角色。

  

(叁)宗教的。實際這可能就說到恭敬的問題了,一般的宗教理念,它作爲一個回歸,就會使我們生起恭敬心,它就是一個安樂的平臺,能令人在恭敬心智的培養下有一個安穩的、逾越了物質與精神的歸宿。一般宗教給人一個歸宿感,因爲它不是依得失、多變增減來審視的。很多人現在也學習宗教,學習佛教等等,但他依增減心、真假心去搞,一樣會變成世俗的這種多變與增減,結果就失去了信仰的這種安穩與如實,即尊重、恭敬。這個恭敬,它不依得失大小人我來看的,它是依自己心理的安樂安穩來作爲事實的,所以作爲信仰崇拜,許多宗教有祈禱贊美供養忏悔這些內容。佛教的普賢十大願王徹底揭示了一個宗教的實際內容,也是一個宗教的智慧的內容,有實際的意義。我們現在很多人學習宗教也出現了問題,同樣追求物質與精神的功利,那人就得不到這個安穩,雖然有這樣的生活,但要是不升華,那這個宗教也會變成世俗。所以它有個升華的東西,就是有智慧的認知,或者智慧的升華。

  

(四)智慧的。智慧是一個升華的過程。

  

(五)證悟的。我們一般說就是一個覺悟者的生活,他就有一個果位,一個安穩的位置,一個法則。智慧的升華給人帶來一種自我提升。

  

這是我們人類的一個觀察角度,我們嘗試著看能不能來找一個主題性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一個主題,生活就沒有次序。有的人有物質了,有精神的感知了,有宗教的接觸了,他都不知道升華自己,不去證悟,結果就會迷失在世俗中。有的人就真正地去使自己得到了所謂的升華,安定下來,有一個真正的抉擇。

  

大部分人都會停留在第二或第叁個主題上,對第四、第五的過程了,往往就擯棄了。很多人接觸了宗教,但他不安穩,他沒有恭敬,他沒有在這裏面只是付出尊重休息的這樣一個過程,而是挑剔這些宗教、宗教人士、宗教教言的矛盾,或者說他們的不足,結果又變成世俗的精神的的多變與物質的增減,這樣來衡量宗教,也就把宗教變成世俗了。

  

如果我們用智慧升華的過程去審視宗教,提純宗教給我們帶來的安穩,有一個安穩以後的升華,一個心智的成熟,那我們就會真正地去證果,體會到人生的真正的回歸。爲什麼說是回歸呢?實際上對本來的面目我們應該有個認知。

  

人生的主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思維,或者說有方法沒方法的思維,這樣提示一下了,也可能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方法,大家可以嘗試著觀一觀自己在哪一個狀態下去生活。你若是真正在這個智慧升華中了,那就是依無染的心去觀察這個世間,智慧一定是無染無對的這個心智,證悟一定是究竟的安樂。大概就這樣提一下,我們這樣審視,要明白自己人生現前的一個狀態,你要了解自己了,就有進趣的方便,或者你就有認識自己的方便,若是進步或者退步,若是恰當或不恰當,我們可以審視自己的。

  

現在我們這個人類大部分都困在增減多變上了,有的人了去接觸了宗教,但是他又用增減多變去衡量宗教,結果又退到世俗上去了。那麼一些有恰當的方法的人,他就無染地用這個恭敬心,得到了一個無染的安住,那再來審觀物質與精神,他能升華自己,他能真正地去證悟這種究竟的安樂,得到一個徹底的解脫,這個主題,希望大家有一個認識。阿彌陀佛不過是這個主題的成就者,他在究竟的安樂上親證了,我們稱爲主功德成就,所以“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瞻仰他的什麼呢?瞻仰他這個親證的究竟安樂。這個升華層次我們大家都會有,大家不妨去觀察。

  

要是我們從這個宗教的生活退到物質與精神的多變、貪婪、染著上,那我們一定是不得當的。如果我們通過宗教的恭敬,得到了無染的升華,即智慧的升華,得到究竟安樂的親證,那我們一定是恰當的。人生的主題那你就找到了,起碼說你做這個作爲是有意義的。

  

我們現在看見很多人會徘徊,接觸了佛教以後,他在安穩與恭敬這個無得失的平衡上不去升華自己,而去在多變的精神上、增減的物質上索取,或者在這個多變中尋求精神刺激,結果就丟失宗教了給他帶…

《安居第五十五日(一):人生的五個層次與主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