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五日(一):人生的五个层次与主题
我们把阿弥陀佛的十七种依报庄严做了一个提示,现在我们学习阿弥陀佛正报庄严的八种功德。不管是依报还是正报,都揭示了我们心地真正的皈依处。因为我们的生命意识生灭变化,人的心智身心总要有个依止,要不然任何人都会产生迷茫。极乐世界给我们这样一个心地的这样一个参照,让我们有个认知。
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反衬了阿弥陀佛这样一个令人瞻仰的绝待的法位。十法界中,佛法界一真,阿弥陀佛在这个位置上就表现为住持一真法界的一个主持者。
这个“主”与世俗概念不一样。世间就有大小的理念,而这个“主”完全是由心所显的,以此泯灭一切众生的诤讼,直接给予一个平等的绝待、象法印一样的真实,不让我们的心智再来去对比高底什么的,就是一个一真的抉择,一真的一个描述,来让我们认知这个一真,也就是所谓说的对法性最贴切完整的描述。
这个住持,十方九界所敬仰,就是让我们来真正地简单化自己的思想,简单化我们的意识。我们要在十方九法界中去捕捉、去认知,实际上是很烦杂的一个大工程,这里直指这样一个主功德的内涵——阿弥陀佛为十方九界一切众生所顶戴,所礼敬,所随顺,那我们就知道念佛这样一个唯一的事实、一个事实的修法,在此处就能得到一个究竟的抉择。
因为我们对法的迷惑与徘徊,使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身口意三业的变异的作为,每天的思维念头是无量无边的,唯有真正地瞻仰于佛、念于佛、皈依于佛、供养于佛、随喜于佛,这是真实不虚的事实,是可行的。其他行为是变异无常的,自己的、他人的、周边共有的,那是无量无边的,我们如果在这个唯一的事实处有一个休息,那么三业显现之时我们就能休息,能不去随它流转,也就是说用这个事实的心智来观察无量无边的法界,我们就会在这个无量无边的变异法界中得到安稳,即所谓的主功德的安稳。
这个“主”,是不动的一个安乐,唯一的一个事实。如果我们在这无量无边的身口意三业的变异中不休息,在这里面去捕捉,去迷失,那我们很辛苦的,即使一天的心所,或者自业他业共业的交织就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疲惫。这个疲惫是很痛苦的一个事情,让人就疲倦不堪。如果我们在这些地方能休息了,了解了这个事实与这个不动的住持是我们心灵真正的皈依处,那我们就在这无量无边的自业他业共业的三业中得到安乐,或者说能透视这样一个无量无边无自性的变异的法则,或说无常法则,在这无常的本质中得到安乐。
所以这个“主”对本性、本质的一个完整形象的表述,所以为九界所瞻仰所顶戴。这里的“天人”是一个代名词,代表了十方九界众生。你若做这样的顶戴,就会产生安乐的休息的抉择。这是一个过渡,即依阿弥陀佛的成就,来令一切众生虚妄的业习、虚妄的作为、虚妄的语言得到休息,令我们回入一真法界,得到一个真实的安住,这样主功德就能表现出来,所以九界所皈依、所礼敬。
“天人丈夫众”,这里把天人和丈夫这个两个词联系到一起,实际是对九界同归者,对皈依者的一种赞美。或者说阿弥陀佛所摄化的这些天人丈夫,是九界众生,这些九界众生往生彼国皆是天人丈夫,以此来赞扬弥陀不动的功德。这个不动功德是一切众生心智所成,是一切众生的不动心智的一个真正的描述,以此让我们能得见得用。
阿弥陀佛这个主功德,不是说折服众生,实际是让我们认知,来启发或者说来完成我们一切有情的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我们怎么来认知这个的德相呢?——依阿弥陀佛这个主功德来真正地表达出来,若是一众生在这个主功德如实安住,那十方九界就同归。所以在任何一个人的意识法界中,这个一真的事实都能统摄九界,自身法界与九界的有情同归,使其无疑地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是我们应该观察的,如此得到究竟的休息,得到安乐住,使我们的法身慧命得以康乐,使我们的烦恼业习得到了消融。
“恭敬绕瞻仰”,是我们在这个法界中选择的一个过程。瞻仰,是一个恭敬心的回归。恭敬这个名词,在我们学佛的这个角度,真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生中的这几个次序:
(一)物质的。一般的人生,对物质的感触是十分直接的,我们吃的用的住的车子等等,我们认为自己很需要,就会对这个东西很在意。物质若增若减,所以我们说物质是一个增减的角色。
(二)精神的。伴随物质,就有精神的变化或者精神的适应与不适应,或者说精神的一种生活的内容。我们在每天逆顺健康不健康吉凶中,这个精神上会有很多的变异,所以我们说精神是一个多变的角色。
(三)宗教的。实际这可能就说到恭敬的问题了,一般的宗教理念,它作为一个回归,就会使我们生起恭敬心,它就是一个安乐的平台,能令人在恭敬心智的培养下有一个安稳的、逾越了物质与精神的归宿。一般宗教给人一个归宿感,因为它不是依得失、多变增减来审视的。很多人现在也学习宗教,学习佛教等等,但他依增减心、真假心去搞,一样会变成世俗的这种多变与增减,结果就失去了信仰的这种安稳与如实,即尊重、恭敬。这个恭敬,它不依得失大小人我来看的,它是依自己心理的安乐安稳来作为事实的,所以作为信仰崇拜,许多宗教有祈祷赞美供养忏悔这些内容。佛教的普贤十大愿王彻底揭示了一个宗教的实际内容,也是一个宗教的智慧的内容,有实际的意义。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习宗教也出现了问题,同样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功利,那人就得不到这个安稳,虽然有这样的生活,但要是不升华,那这个宗教也会变成世俗。所以它有个升华的东西,就是有智慧的认知,或者智慧的升华。
(四)智慧的。智慧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五)证悟的。我们一般说就是一个觉悟者的生活,他就有一个果位,一个安稳的位置,一个法则。智慧的升华给人带来一种自我提升。
这是我们人类的一个观察角度,我们尝试着看能不能来找一个主题性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一个主题,生活就没有次序。有的人有物质了,有精神的感知了,有宗教的接触了,他都不知道升华自己,不去证悟,结果就会迷失在世俗中。有的人就真正地去使自己得到了所谓的升华,安定下来,有一个真正的抉择。
大部分人都会停留在第二或第三个主题上,对第四、第五的过程了,往往就摈弃了。很多人接触了宗教,但他不安稳,他没有恭敬,他没有在这里面只是付出尊重休息的这样一个过程,而是挑剔这些宗教、宗教人士、宗教教言的矛盾,或者说他们的不足,结果又变成世俗的精神的的多变与物质的增减,这样来衡量宗教,也就把宗教变成世俗了。
如果我们用智慧升华的过程去审视宗教,提纯宗教给我们带来的安稳,有一个安稳以后的升华,一个心智的成熟,那我们就会真正地去证果,体会到人生的真正的回归。为什么说是回归呢?实际上对本来的面目我们应该有个认知。
人生的主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思维,或者说有方法没方法的思维,这样提示一下了,也可能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方法,大家可以尝试着观一观自己在哪一个状态下去生活。你若是真正在这个智慧升华中了,那就是依无染的心去观察这个世间,智慧一定是无染无对的这个心智,证悟一定是究竟的安乐。大概就这样提一下,我们这样审视,要明白自己人生现前的一个状态,你要了解自己了,就有进趣的方便,或者你就有认识自己的方便,若是进步或者退步,若是恰当或不恰当,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
现在我们这个人类大部分都困在增减多变上了,有的人了去接触了宗教,但是他又用增减多变去衡量宗教,结果又退到世俗上去了。那么一些有恰当的方法的人,他就无染地用这个恭敬心,得到了一个无染的安住,那再来审观物质与精神,他能升华自己,他能真正地去证悟这种究竟的安乐,得到一个彻底的解脱,这个主题,希望大家有一个认识。阿弥陀佛不过是这个主题的成就者,他在究竟的安乐上亲证了,我们称为主功德成就,所以“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瞻仰他的什么呢?瞻仰他这个亲证的究竟安乐。这个升华层次我们大家都会有,大家不妨去观察。
要是我们从这个宗教的生活退到物质与精神的多变、贪婪、染著上,那我们一定是不得当的。如果我们通过宗教的恭敬,得到了无染的升华,即智慧的升华,得到究竟安乐的亲证,那我们一定是恰当的。人生的主题那你就找到了,起码说你做这个作为是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看见很多人会徘徊,接触了佛教以后,他在安稳与恭敬这个无得失的平衡上不去升华自己,而去在多变的精神上、增减的物质上索取,或者在这个多变中寻求精神刺激,结果就丢失宗教了给他带…
《安居第五十五日(一):人生的五个层次与主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