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的恭敬的安稳、真诚的安稳。
宗教的安稳中主要是真诚、恭敬。它不是依得失多变来审视的,以此走出来一种所谓的安稳。因为真诚、恭敬,会使人有把握,这个把握远离了得失与变化。世间再变,我是个信仰者,我就会尊重这个东西,就会真诚地面对,那这样的佛教徒也好,宗教徒也好,心理就会升华,就会过着一个证悟者的生活,就会真正地去亲证这个究竟的事实,就会给世间带来安乐,给出世间带来一个真正的结果。要不然我们就会反复在这样一个循环的圈子里面——虽然了解了物质精神的多变性、无自性性,接触了宗教或者接触了佛教等,但是在接触以后有返回到世俗的多变、染着、增减的这种得失的衡量上去了,把宗教又世俗化了,结果就得不到这种所谓的智慧的升华与证悟的一个结果,那就会迷失在现实生活的这种多变与得失之中,那就是一种世俗的状态。
那我们的现状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状,不需要别人评价,需要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反思自己,这是对自己的一个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如实的认知。
为什么我们说阿弥陀佛的这个主功德成就是能令“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的呢?就是因为他有真实的亲证,得到了这个究竟的安乐,不光是有这个究竟的安乐,他还把它回施给十方九界一切众生,他这个回施的心是真诚的,因为他彻观了这样一个回施的大愿的真实,所以我们说,佛陀的愿望就是把他亲证的果位、实质的究竟安乐回施给众生,于一切众生作大安,令一切众生离苦,这是他的一个主题。那我们瞻仰他什么?礼敬他什么?——我们来学习他这这种作为的精神、作为的力、作为的效果,那我们人生的主题也就变得简单了,或者说我们人生的主要目标就不散坏。
现在许多有情修行作为容易迷失的是什么呢?在繁杂的业缘中,他是择取不清晰的,他不知道怎么来择取,大量繁杂的意识思维交流就把他淹没了,他没有一个正面的审视,没有一个简单的抉择,没有一个主题的、主流的动力,结果就会散坏。所以我们人生中一定要认知自己的主题、主流。象我们现在这个念佛人,往生阿弥陀佛国,若现下与佛陀的心智印契,若舍报往生彼国得究竟安稳等等,这一定是我们念佛人的主题。这个主题认识清楚了,那我们在智慧的升华与证果的这个过程中很清晰,一旦回到世俗的多变的追求与增减得失的染着上,那我们就会忏悔,就回到宗教的安稳的虔诚上来、真诚上来,会去无染地升华自己,使我们在究竟安乐的这样一个果位的进趣的上,会清晰地、稳健地迈着修行的步履,来完成我们这样一个短暂的人生,在这个究竟的法益上有一个真正的认识与事实的作为。
净土一法,它彻底,它把人生的所有内都涵含纳在内了。
有的人说我现在就贪求物质,这是我的现状,我就贪求一种精神的多变的享受。很多人都知道,现在很多娱乐场所就是多变罢了,好比灯光啊、舞台啊一些设置,大家在寻求这种多变的一种精神的刺激,刺激之后回去了又感觉疲惫不堪,就那一刻钟有一点喜悦,但一下去就会疲惫,为什么呢?这个多变给人带来的不适应。当时的多变给人带来一种丰满,所以造成了精神上多变的一种习惯。
又比如物质增减给人带来的一种刺激,许多人在追求事业,也就是一个物质的增减罢了,事业大了,钱多了,这都是一个增减的加减法罢了,一个数字的变化,但它实际的作用力并不是这个,最主要是人在这个增减中得到了安慰,好比说他从十万挣到了一百万,一千万,挣了十个亿八个亿,挣到了更多的钱,或者说把事业做的更大了,只是增减的一个感知,它的实际的内容是没有什么的,对于生命价值的安慰实际没有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事业做的越大越好,寺院盖的越大越好,我说也不尽然,要是一个人成就了,那是最大的事情,这么多无量无边的人都在学佛而没有成就,也真不是大事情。
所以我们来看一看这样一个主题的认知,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现状。阿弥陀佛的主功德成就,“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我们瞻仰的是什么呢?——原来在这个究竟安乐上的认知与回归是我们真正所瞻仰的。人人都有佛性是这个究竟回归的动力,阿弥陀佛不过是佛性的一个亲证者、一个完成者、一个安住者、一个回施者,来接引我们这些有情。这种大安的接引,这种大愿的接引,这种回施的给予,实际在召唤着我们,或者唤醒着我们、印契着我们的心,并不是说他比谁高谁低,他是一个事实的安慰,一个事实的果的亲证,一个究竟安乐的表达,令一切众生皆有归趣,不再迷失在散坏的法界、变异的法界,或者说痛苦迷失的这样一个娑婆世界及种种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觉悟自己的现状,你这个现状是一二三四五,你自己可以找的,是一二三四五哪一个都没问题,但是你要知道自己,要来做人生的一种自我审视。
(岁次辛卯六月十三2011年7月13日)
《安居第五十五日(一):人生的五个层次与主题》全文阅读结束。